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巍巍雁门关 ,因战争而生,因战争而威名远扬。这处历史上的灵山灵关,生生不息,吐纳百代。在中华民族整个冷兵器的时代,雁门关以独特的禀赋,见证了那一道道铁骑如流,箭镞如雨,刀光如电的飞梭!
远处仰望雁门关,只见东西内长城在山脊上,向远处蜿蜒伸展开去,如同雄鹰双翼,气势磅礴,有振翅欲飞之态。那斗折绵延盘旋而上的山道尽头,雁门关关楼巍然屹立在两山之间,呈虎踞龙盘之势。
古长城的每块城砖泛着青光,登山古道上的木桩时时簇新;烽火台孤静沉默,雁塔高耸如云.....这就是古代的雁门关!
关城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战国的赵武灵王最早在这里设雁门郡,以后的历代就一直将此地看作是战略要地。唐朝驻军于此始建关楼。
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为东门、西门、小北门。
东门上筑楼台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
关楼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
如今,关城的景致有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镇边祠
东门外北侧建有“ 靖边寺”,是祭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牧而修的祠庙。靖边寺又叫镇边祠,是一座两进大殿,供奉着以李牧为代表的历代守关良将,家乡人习惯上把祠堂叫李牧祠。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说的是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较早的进行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指北方的匈奴民族)的入侵,并在此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
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 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
他在雁门镇守边关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昭君出塞
终汉一朝,匈奴南下骚扰中原,始终是让汉王朝头痛的事。解决的办法要么是相互发动战争,要么和亲缓解。
西汉初年,汉高祖被匈奴“白登(今大同)之围”七日而终得解围。汉武帝时的骠骑将军卫青、大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
然而到汉元帝时,汉朝天下传到了这位第十位君王手中。汉元帝即位后,觉得当时天下安宁八方太平,就安心在自己的权力位置上享受富贵尊荣。当时,汉元帝身边的宠臣毛延寿,官拜中大夫之职,善绘丹青。
他一心善于邀恩固宠,劝说皇帝少见儒臣,多近女色。汉元帝也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于是,毛延寿主动提出为元帝去民间征选美女,结果是在全国各地挑选来100名美女。
其中一位,她来自秭归县,名叫王昭君。只因当初入宫前,王昭君无钱贿赂毛延寿,他便将进献给汉元帝的昭君画像故意丑化。王昭君的形象遭到元帝厌恶,刚刚进宫不久就被打入冷宫,长达十多年。
后来,匈奴王呼韩耶单于曾两次派使臣送白璧十双、黄金百斤,求亲汉朝公主。汉元帝都以公主年幼为借口,两次回绝。呼韩耶单于自然心中不满。
毛延寿求见单于,觐见的礼物自己私下精心绘制的王昭君美人画像。当呼韩耶单于明确按照画像上的人物,向汉元帝提出娶此女为和亲对象。汉元帝无奈答应。
当王昭君出嫁的队伍出发前,汉元帝发现她原来如此美丽绝伦,他悔悟当初自己被毛延寿蒙骗,十分不忍王昭君远嫁匈奴却也为时太晚。
王昭君的队伍从长安出发,东渡过黄河,浩浩荡荡来到雁门关前。队伍前拥后簇,绵延如川。除了雁门关,就是塞外大漠,遥远荒凉,从此就得日夜忍受和背负离家去乡的思念之苦。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她也有怨恨,也有哀愁,但是已经被人出卖了,也就不再那么多哭哭啼啼,收起感情和埋怨,去塞外一样可建立家乡。
当年王昭君出塞时,从雁门关内外经过的一带地方,因为她而出现了多年的“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安定局面。
杨家将
历史上,在雁门关这个地方,镇守最久也最有名的,应该要数杨家将了吧。
杨业老令公,开国重臣,陈家谷之战深陷重围,援兵失信,报国无望下绝食守节!
杨大郎勇力过人,曾一箭射杀辽景宗,金沙滩一战代宋太宗而死,是那样的从容不迫!
杨二郎金沙滩双龙会代八千岁而死,当敌人乱箭射来时目光安详,是怎样的悲壮!
杨四郎金沙滩战中不幸被俘,15年后返关探母,忠孝难全的纠结中,选择了自杀来终结屈辱与不舍!
杨五郎金沙滩战后,面对家族的巨大伤亡,皈依了佛门,静修五台山,青灯古佛相伴,然而壮志未酬心难安,当侄媳穆桂英大战天门阵时,他又慨然出手相助!
杨六郎金沙滩战中孤身撤回关内,背负家仇国恨,之后的许多年驻防雁门关,今天的关楼最上面一层就是六郎祠
直到南宋后人杨再兴,投到岳飞旗下抗金,小商桥一战,率三百骑兵冲入敌阵,杀死敌人2000多,壮烈殉国后金兵焚烧他的尸身,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我们见惯了历代将士的流血牺牲,但是杨家举家族之力,几代人父子、兄弟、夫妻、主仆、前赴后继血洒沙场是罕见的,他们的忠勇震撼人心;男人战死女将出场,百岁高龄的佘太君率领寡妇出征更谱写了旷世的传奇,满门壮烈彪炳千秋!
杨家将威名留在了千年古关上,活在人民心中, 今天的代州鼓楼上巨幅匾额“威震三关、“声闻四达”、楼前木制牌楼上“天朝良弼”都是对杨家将满门忠烈的褒奖!
杨家将的故事在代代相传,杨家将的精神也已经成为雁门关的品格,成为不朽的忠勇精神象征,永远定格在了雁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