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到2020年我一定会退休。”
退休之后做什么呢?
“扶贫,我希望大家最后记得的是,这是一个还挺好的人。”
2014年3月,面对《杨澜访谈录》的摄像机,王健林笃定地说道。
同年12月,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订了《万达集团对口帮扶丹寨整县脱贫行动协议》,开启了万达对丹寨的“包县扶贫”之路。并成为王健林扶贫规划中的重要一步。2017年7月初,由万达一手规划的丹寨旅游小镇正式开门迎客。
其实最初万达宣布要在黔东南州这片苗族侗乡之间凭空修建一座小镇,以此来带动当地经济,并在2021年实现丹寨脱贫时,几乎没几个人相信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毕竟,一个全国遍地都是的人工景点,会给这些长期处于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落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呢?
如今,万达丹寨小镇已经两年了。
当身着8种苗族服饰的苗家女在小镇上列队前行,为两周年的庆典环绕小镇载歌载舞时;当踩着高跟鞋,上身穿着全套银饰的少数民族姑娘在新修建的玻璃栈道前合影时;当走进位于小镇中心,设施齐全完备的万达影城时,你可以切身感受到,这座凭空而起的镇子,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继今年春节之后,再度造访丹寨,笔者发现,随着夏季旅游旺季的到来,即便是工作日,小镇上依然人头攒动。随着包括玻璃栈道、高空秋千和滑道在内第三期工程的建设完毕,小镇离一个成熟的文旅项目又近了一步。
在笔者体验高空秋千项目时,问及小镇生意怎么样,工作人员不无骄傲地说:“今年五一的时候游客量有100万呢。”
曾经一片荒凉、当地人靠打麻将来打发业余生活的土地,已经习惯了这番热闹的图景。那些曾经卖不动的茶叶、大米、蔬菜等土特产都变成了畅销品。
今年4月,贵州省政府宣布,丹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比万达原本的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了脱贫目标。
7月2日,“社会扶贫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举行,这是全国首次举办社会扶贫领域的现场推进会,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主要领导、社会扶贫领域的主要专家学者都汇集到丹寨县,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王健林自然不会缺席。对于这个万达投入精力“超过所有商业项目”的扶贫项目,他事必躬亲。随行人员不禁感叹:“我从没见过其他任何项目他会亲自来这么多次。”
根据万达集团的相关报告,自2014年万达集团开始对丹寨县实施整县帮扶以来,累计捐款21亿元,并通过长、中、短期结合的方式对丹寨全面帮扶,其中3亿元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3亿元建设丹寨万达小镇、5亿元设立产业扶贫基金。4年多来,在万达的帮扶下,丹寨县创造税收2.7亿元,每年拉动丹寨县GDP增长1.2个百分点。全县5.6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3%。
这是此前贵州省连续9任省长都没有做到的事。
带着这样的成绩,王健林在推进会上表示,尽管帮丹寨县“摘了帽”,但万达将确保“摘帽不摘帮扶”,保持“三个不变”。目标利用3至5年时间,把丹寨小镇打造成全国知名5A级度假区。
说起万达成功的秘诀,除了向当地输出万达的商业管理模式,利用万达资源向世界推广丹寨之外,挖掘丹寨本土基因,找“对的人”来建设丹寨,或许才是万达与丹寨成功“联姻”的基础。
而那些回到丹寨的人,也未曾想到,这座小镇,会给他们的命运带来如此深远的变化。
卡拉村的变化:从编制鸟笼到买车买房
作为万达小镇的后花园,以编制鸟笼闻名的卡拉村曾经是一个“救济村”。尽管工艺远近闻名,但曾经鸟笼从几元到上百的低廉价格,使得当地人生活依然清贫。
而万达小镇“一点带多地”的思路,让卡拉村的村民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获得了小镇游客的分流。更多因小镇而来的游客,会溜达到卡拉村体验鸟笼编制和品尝农家饭。
卡拉村村民吴姐一家,就是被小镇改变了命运的家庭。她负责经营的卡拉斗鸡馆是镇上的明星饭馆,旺季到了饭点还要排队等位,生意十分火爆。
吴姐和丈夫在两年前入驻丹寨小镇之前,曾一起在浙江打工。吴姐在沙发工艺厂的工资每个月还不到2000块钱,依靠和丈夫加起来每月三四千的工资,养活一家6口,一年下来,基本没什么积蓄。
吴姐还是听在浙江的工友提起的丹寨小镇。恰巧那时,吴姐也接到了家里弟弟们的电话。两个弟弟也居住在卡拉村,其中一个大学毕业就离开了村里,另外一个弟弟在2017年之前也一直以村里传统的编制鸟笼为生,一个鸟笼的价格从6块到100来块不等,生活亦是拮据。
2017年,两个弟弟决定凑钱,盘下卡拉斗鸡馆的门面。由于万达的帮扶政策,最开始的一年半都免收租金,给兄弟俩减轻了不少负担。家里有了餐馆,为了方便照顾家中老小,吴姐和丈夫决定加入弟弟的饭馆,一个负责铺面运营,一个负责当厨师。
现在,卡拉斗鸡馆在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有将近2万的营业额,吴姐和丈夫每个月加起来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短短两年下来,两人不仅慢慢有了积蓄,还在村里盖起了楼房,买了十几万元的车子。
“车子、房子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去想的,还觉得可能这辈子都买不上了。”吴姐感慨道。“能在自己的生活地方打工赚钱,养孩子、看父母,这些都是小镇带给我们的。”
回归家乡后,吴姐还注意到,由于丹寨小镇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多人都像他们一样,转行回乡,在自己的土地上创业。“现在村里面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以前他们都是过年才回来一趟,现在村里到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
万达小镇“豪杰斗鸡特色餐饮店“的老板吴明飞记得,他经营的卡拉村第一家农家乐,从2008年到2016年,每年收入在60万左右。“但2017年小镇开业后,游客增多,我们的年收入高达160万,收入翻了1.67倍。以前,农家乐一天平均接待五六桌,七八十人,今年一天平均接待客人十五六桌,是从前的三倍。”老板吴明飞说。
此外,他的豪杰斗鸡特色餐饮店也积极投入到增加贫困户就业机会的行列中。店里最开始只招聘3名员工,其中1人是贫困户,现在有11名员工,其中4名是贫困户。
现在,卡拉村的鸟笼由于小镇的推广,已经成为丹寨县的重要产业之一。据介绍,村里参与鸟笼生产的有38家贫困户,一个人每天最多能做14个,加工费30元/个,算下来,一个贫困户一天最多能获得420元的收入。
根据公开资料,万达小镇直接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55人稳定就业,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4704人实现增收,辐射带动周边27个景区和旅游村寨实现增收。
这样的成绩,是万达苦苦探索的结果。
最开始,万达将养猪、茶叶和水稻作为扶贫首选,打算在丹寨建设30万头规模的养猪场,贫困户无偿入股并获得分红,但发现几家大型养猪企业现金流不稳定,很难保证贫困户分红收益;也曾打算建立茶叶加工厂,但发现,丹寨的茶叶种植规模有限,茶叶产量无法满足。
几经反复研究,万达决定将旅游产业作为扶贫项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万达将丹寨更多的文化意义展示给世界。
非遗文化在小镇的新生
作为万达丹寨小镇的本土基因之一,当地的非遗文化亦是丹寨小镇区格于其他文旅小镇的重要文化基础。据介绍,小镇目前共有339个商铺,其中210家商铺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民族手工艺、民族美食、苗侗医药、农特产品等产业产品,占小镇全部商铺的61.9%。
其中,丹寨县万达小镇52个非遗手工店铺一年销售总额1486万元,总盈利545.4万元。在282个从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人,人均年工资29162元;与合作社(公司)合作9个,带动社员5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8人,年增收9855元。据调查统计,2018年7、8两个月,万达小镇各非遗体验馆共接待体验者6万余人,营收达400万元以上。
王方周就是在小镇上经营非遗文化的成员之一。在万达丹寨小镇启动之前,从小跟父母辈学习蜡染制作的非遗传承人王方周,就已经在丹寨县上开起了自己的蜡染加工厂,日子也过得不错。
当初决定加入到万达丹寨小镇,王方周也是看中了这里未来发展的前景。“因为我们丹寨当时是一个贫困县,也没有一个能够吸引外界游客的旅游项目。所以万达入驻,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
此外,他也发现,随着现代生活的普及,人们对最传统的民间工艺制作也开始萌发出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有这个需求,我们才去满足别人,这个也是挺有意义的,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民间工艺的体验中来。”
于是,2017年7月3日,王方周的蜡染体验馆在镇上开起来了。为了发扬非遗文化,除了刚开始一年半的免租,相比别的业态,万达小镇会对非遗文化的店铺收取相对更低的租金。
最开始,王方周的店里只有三四个帮工,每个月最好的时候,有一两万的账面流水。但随着万达二期、三期的建设完成,旅游演艺、会议中心、玻璃栈道、高空秋千等旅游内容的填充,为丹寨小镇吸引来了更多的客人,也提高了游客对小镇的“回购率”。
如今,王方周的店里在旺季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4万元左右的订单,店里的团队也随之加到了二三十人,为更多会蜡染的传承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很多人开始把蜡染当成主业来做了。”
另外让王方周感触很深的是,外地游客一旦在体验馆呆了下来,就会对这项传统工艺有了新的认识。“之前我们店里一件衣服卖五六百块钱,客人会觉得有点贵。但他们只要在馆里坐下来体验了这个技法,他们就知道这物有所值。”
作为丹寨人,王方周对自己的这项事业有着最朴实的心态。“有国家、有政策,有大型的集团企业来扶持我们,那作为本地的非遗传承人,我们也要尽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万达在源源不断地给丹寨输入新的外界合作资源,给“王方周”们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小镇开业前,万达就完成了202条旅游线路,特别针对年轻开展各种活动,并将丹寨打造成了网红小镇,打卡圣地,还与抖音进行合作,举办了杜鹃花海的挑战赛,使小镇的同期客流翻了一倍。
一个甘肃人在丹寨的“锦秀”人生
除了非遗项目以外,为了增加游客在小镇的滞留时间,万达还在小镇打造了一场常年驻场演出——锦秀丹寨。乔宇就是这个演出中的一员。
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来自甘肃的西北汉子,会来到“天无三日晴”的贵州,一呆就是一年多。
作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舞蹈演员,乔宇在万达丹寨小镇一周年的时间节点,随团进驻丹寨,成为了歌舞剧《锦秀丹寨》的男主角岜尤。
《锦秀丹寨》是万达丹寨小镇二期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这部剧以非遗文化锦鸡舞为主要元素,讲述了苗族夫妇娜悠和岜尤的爱情故事,以及苗族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民族大爱。90分钟的演出,结合led水帘幕、水中升降台等高科技元素,为小镇的夜游经济带来了更好的填充。
如今,在出演男主角一年多后,乔宇升任了歌舞团团长,负责主持每日的剧目演出工作,以及小镇上歌舞表演的主持。而他自己,也从对当地热辣的饮食、无常的天气、偏远地理环境的不适应,到如今夸起苗家儿女来如数家珍。
“我在外面主持的时候也经常给游客说,我们苗家儿女和侗家儿女真的非常热情好客,你们要常来这片灵山秀水做客啊。”
在团里带团一年多的时间里,乔宇也见证着这部剧对当地年轻演员的帮扶。“在选演员的时候,万达集团会鼓励优先选择那些家里条件更困难、本身又很有天赋的苗族、侗族演员,并且在演出过程中会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这让当地人在发挥文化特长的同时,还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
现在,乔宇不仅要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会带自己的妈妈来丹寨看演出。“有的叔叔阿姨看完剧都跟我说,觉得特别震撼,就是时间太短了,还想再多看看。”
在乔宇这个“外乡人”的眼中,《锦秀丹寨》不仅仅是一部旅游演艺剧目那么简单,更是丹寨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的一个出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万达集团丹寨扶贫项目的评估报告,丹寨常态演艺的每位表演者,都可以获得万达支付的每天130元的补助。并且,扶贫演艺方案还将全县各乡镇分为4个组,以周为周期轮流进行表演,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增收。
扶贫下一站:找更多对的人
为进一步让丹寨淡季不淡,万达还计划建设大型室内旅游项目。万达的目标是通过开业5年时间,将万达丹寨小镇打造成贵州排名前茅的旅游度假区。
到目前为止,万达已为丹寨投资21亿,但光靠万达一家投资仍然不够。随着小镇经营向好,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丹寨。
在小镇开业的三期项目中,除了游客集散中心外,研学基地、玻璃栈道、水上项目都是其它企业投资。明年还有3至5个社会投资项目开业。
小镇的红火也带动周边项目发展,丹寨小镇附近一家四星级酒店项目,过去因为没人气,老板失去信心,导致项目烂尾。丹寨小镇开业后,人气兴旺,老板看到商机,最近又重新启动项目。
此外,为增加冬季游客,平衡万达丹寨小镇的淡旺季营收差距,容纳更多游客在小镇过夜消费,万达又决定增加3亿元投资,建设丹寨小镇的四期项目——温泉度假酒店。
可以预期的是,有了温泉这一旅游项目的加入,届时小镇或将迎来更多在此停留2-3日小长假的游客,继续拉动小镇其他业态的经济表现。
找到对的当地基因,因地制宜,用当地人的文化与力量去发展当地经济,是丹寨小镇能够成为网红的根基。
作为丹寨“旅游集散中心”,万达丹寨小镇既充满了属于万达的“基因”,又良好地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本土特色。随着其后期规模的继续扩大,万达丹寨小镇正在成为万达乃至全国文旅小镇在未来深耕的参考样本。
换句话说,丹寨的扶贫样本是可以在全国复制的。
例如,在2018年12月,万达集团就与延安市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投资120亿元在延安打造红色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延安万达城。
据介绍,在与延安的合作内容中,红色文化主题小镇等文旅项目同样将引入超过50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当地特色的手工艺、美食、表演等内容,以当地特色填充旅游内容。
这类项目,一方面落实了党中央扶贫政策,为西部地区导入重量级的商业地产项目,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产业布局来看,也有助于发挥西部地区丰富的文旅资源。
未来,在万达的规划中,会更多的“丹寨”能够摘掉扶贫的帽子,借助外部的强大资源,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河豚文旅”(ID:hetunwenlv),作者:王滚滚,原标题:《丹寨万达旅游小镇2周年:一个“无中生有”的小镇,如何让当地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