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一辈子一个碗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佚名 2015-02-07
西藏人,一辈子一个碗。有首歌《情人般的木碗》里唱道:“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情人般的木碗》里这样唱道:“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在西藏,木碗是非常常见实用的日用品,具有悠久的历史。西藏林芝地区的朗县、察隅,山南地区的加查、隆子、错那,阿里地区的噶尔等地均产木碗。

按藏族传统,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木碗。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西藏的木碗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种类;用途广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佐料等,而且还具有光滑、细致、美观、实用、不变味、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杂木碗还有防毒的优点。

一辈子一个碗

一只造型别致的精美木碗,通常要花费半天多的时间才能加工完成。因此,这木碗的价格也是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不等。

一只好的木碗,很珍贵。听老人们说,过去的都是用几头牦牛才可以换来一只很好很好的木碗。

在藏族人的生活习惯中,一般一个人一辈子只用一个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

西藏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寒冷而东南温和,西北以牧业为主,东南以农业为本,西北以皮袍御寒,东南多以氆氇装遮体。

皮袍和氆氇装质地不同,但都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

皮袍和氆氇装一般均配腰带,男子穿时提起下摆与膝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空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只要出门,怀中一般必有一件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木碗。

民间说唱艺人的木碗最大,“能装五磅暖瓶的酥油茶”。民间艺人每到一地拉开场子表演节目时,一边表演,一边摆出木碗请求给予赏赐。此时的木碗又多了一种功能——装钱和别的东西。

僧人也用木碗。他们的木碗造型各异,熟悉寺院生活的人,能从碗的造型上看出碗的主人所属的寺院,木碗已成为寺院的标志。

僧人中的铁棒喇嘛的木碗既不揣怀里,也不装在碗套里,而总是拿在手上,每到宗教法会,铁棒喇嘛持棒维持秩序时,木碗亦是具有权力的象征,直往那些不守秩序的人的头上敲去,受罚之人不敢不服。

往日,藏区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随身携带的木碗是装在碗套里的。俗官挂在腰边,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这种餐具叫“贾赤布雪”。

“贾赤”是汉式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碗套里的木碗。每逢各种聚餐的场合,贵族们都毫不犹豫地拔出小刀切割大块的牦牛肉和绵羊肉,掏出木碗啜饮酥油茶或喝碎肉“土巴”。

喝过茶,四品以上的官员还能得到一勺酥油红糖人参果米饭,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装进木碗,再以绸布包裹严实,当成宝贝一样带回家与妻子儿女共享。

实际生活中,木碗与它的主人一生相随,直至陪伴主人走完一辈子。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