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12月14日,第十二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暨首届旅游学会年会召开。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周久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粤、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旅游学会顾问魏小安、会长安金明、副会长张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围绕“国家战略与旅游协同发展”主题发表演讲及讨论。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视员 周久才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韩宪洲
“国家战略与旅游协同发展”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主持人 北京旅游学会理事 孙小荣
近20年来,国家逐步形成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海南自贸区战略、黄河经济带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正式建立。区域发展战略由于区域不同,定位不同,发展目标也不同,以区域整合创新为突破,促进和带动全国整体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总的初心和目标,而具有空间流动属性的旅游业,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粘合剂和催化剂的功能。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王粤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粤指出:当前,文化和旅游业已经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并迈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北京市正致力于“四个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执行中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健全资源体系、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产品业态、市场监管、对外开放等领域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旅游学会会长 安金明
安金明认为,各区域发展战略由于地缘相亲,文化和历史相近,资源和产业基础相接,拥有互相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旅游是空间流动性消费,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广等特征,将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先行先试、互联互通、先融先合的优势,具有率先打破行政、行业、产业和市场壁垒,优先促进协同发展的先天优势,要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中发展杠杆作用,这是新时期旅游业肩负的新使命,也是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新契机。就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问题,其提出九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从相继出台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到阶段性探索与实践成果来看,区域协同发展期待多,亮点多,兴奋点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多。
北京旅游学会顾问 魏小安
北京旅游学会顾问魏小安认为,国家战略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旅游发展的困难也是明显的:一是多种体制交汇,形成内部的政策高地与发展洼地;二是旅游产品的不平衡,由于休闲度假产品不足,庞大的消费力也会转移;三是市场溢出,投资溢出,效益溢出,品牌溢出,是一柄“双刃剑”,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四是分工体系,异质化发展不足,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一体化是解开困难的金钥匙,魏小安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深化:一是区域一体化,打破区划局限,谋求更大的发展格局;二是政策一体化,自贸区的政策效应扩大化;三是市场一体化,各种要素自然流动;四是生态文明一体化,从高速度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海洋、湖泊、山地、乡村等等都需要形成新格局,旅游则是一把金钥匙。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张辉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在以“长江经济带与江河旅游发展”为主题的演讲中认为:不管是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还是大运河、长征、长城文化旅游带,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就是要打造一个带状的旅游区,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域,建立利益的平衡机制,在资本、技术、市场、交通、资源等层面达到协同共建共享。就长江经济带旅游协同发展而言,可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推进中国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重构旅游治理体系,旅游是综合性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是区域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的试金石;要创新合作机制,创建合作平台;要创造新的旅游消费业态,尤其是依赖新技术的新业态,能够带动综合征产业链和价值链。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宋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对黄河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与劣势,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参考世界著名的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提出了全流域发展规划与开发的理念,尤其是强调软性开发,比如重视文化、精神、情感层面的挖掘和重塑,比如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优质城市节点,编织美丽中国的“金丝带”。
危机与挑战并存,一体化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但这不应只是区域、政策以及市场的一体化,同时也应该兼顾生态文明,海洋、湖泊、乡村等都需要形成新格局。
未来,随着5G时代的来临,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质化程度将大幅提高。而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区域发展,将形成“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