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印发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工业遗产游等特色旅游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执惠 2020-10-21
到2025年太行山旅游形象初步树立。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10月21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印发《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规划指出,到2025年,太行山旅游形象初步树立,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太行山东西部重点旅游交通通道全面畅通,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在促进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到2035年,太行山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标志性山脉和国际知名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太行山东西部安全畅达旅游交通网络全面形成,成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和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样板。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旅游业成为太行山区最重要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规划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务:

(一)大力传承弘扬太行精神

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加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强化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创新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做好现有红色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规划太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体验基地和传承弘扬高地。

(二)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

1.加快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完善提升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环境和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加快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加强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控制,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2.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发挥太行山区位优势,依托适宜的避暑气候、森林、温泉和中草药等资源优势,围绕核心景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精品民宿和度假酒店等山地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引入医疗、康养、保健等新业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打造全国知名的山地康养旅游基地和华北地区山地避暑康养度假胜地。

3.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依托太行山传统村落、古堡群、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区。推进各地开展特色节庆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人文特色的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非遗体验游。

4.提档升级太行乡村旅游。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推动重点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建设试点示范,引领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动国家文化生态实验区、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引导乡村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和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5.拓展山地运动旅游。依托核心景区,重点发展山地越野、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营露宿、拓展训练、洞穴探险、峡谷探险等运动休闲产品,丰富山地运动旅游产品。鼓励开发小型飞机、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体验等低空体育旅游产品,支持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户外运动营地建设,以产品和设施为依托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徒步大赛、攀岩赛、武术节和汽车拉力赛、汽车集结赛、汽车越野体验等国内外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

6.发展研学旅游。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依托古人类古生物遗址、太行民俗文化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文物等,开发科普教育、红色文化、森林公园、历史文化、文物古建等系列主题研学课程和路线,建设我国北方夏令营、冬令营实践基地。

(三)培育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1.实施“大景区”提升计划。以国家 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重点,推进“景区+特色村落”“景区+特色城镇”“景区+沟域生态综合整治”,实现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提升景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景区主导产业集聚。

2.有序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重点,大力推进创建工作,按照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产城融合、功能集成、社会共建共享要求,搭建县域旅游产业集聚大平台,推进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

3.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依托 4 省(市)交通条件便利、保存较为完整、景观组合度较高、旅游开发前景较好的长城区段,区分管控保护区、核心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等功能定位,实施一批标志性基础设施工程,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4.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带建设。结合汾河、漳河、桑干河、滹沱河、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太行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国家森林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沿线核心精品旅游景区(点)、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村镇等为节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线性旅游产业集聚区。

(四)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体系。

1.改造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太行山跨省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路段贯通。做好车站、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到主要景区(点)的公共交通衔接换乘,畅通游客到达景区(点)的“最后一公里”。以高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推动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和游客出行有序分流,打造旅游风景道。持续完善道路、服务、保障、景观、教育等设施和功能。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太行山森林步道建设。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围绕重要交通集散枢纽、主要旅游通道关键节点,合理规划设立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咨询服务。推广“互联网+”旅游服务,培育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交通。结合旅游风景道建设,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提升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旅游标识系统识别度。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游客密集区域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跨区域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跨区域旅游安全救援机制和山地户外探险救援救助机制,健全旅游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研究制定重点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目录,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完善山地旅游保险体系。

4.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五)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

1.实施乡村旅游振兴行动。以原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扶持为重点,围绕核心景区,鼓励周边乡村社区积极开发“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产品,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健康、养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旅游、山地避暑、森林康养等多类型旅游产品新业态,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村落或特色旅游村镇,实现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带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目标。

2.助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以列入全国资源型地区名录的县(市、区)为重点,加大旅游推动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的力度,鼓励探索工业博物馆、矿山公园、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综合购物场所等模式,发展工业遗产游、地质科普游等特色旅游,推动资源型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绿色转型。

(六)严格保护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旅游发展机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旅游开发,推动绿色技术开发应用,建立完善旅游产品标准、服务标准

和管理标准,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探索建立旅游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机制。

本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附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 (2020—2035 年)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