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图读懂滴滴快的、Uber和传统出租车的服务法律模型异同

大交通 本文作者:秋源俊二 2015-06-20
三张图读懂滴滴快的、Uber和传统出租车的服务法律模型异同

最近Uber、快的滴滴一直都是热点话题,笔者近期出差期间,和律师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们也顺便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笔者尝试从业务模式和法律的角度,去解读这些摩擦的是是非非。

传统出租车服务模式中,乘客与出租车公司,发生劳务合同;出租车公司,会在服务过程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保障措施,包括保险等;司机指在被派遣提供劳务具体服务。

Uber的模式简单粗暴,数据处理,就是基于算法完成的。汽车调配,也是如此,非常具有互联网气息。在平时生活中,也确实解决了大家打车难的问题;

但是大家可以看见,这种数据中心式处理方式,欠缺安全保障,没有任何有效的合同。在全球范围内,损害了当地的既得利益阶层,引发强烈的抗议。

从上图可以看出,快的滴滴公司整个业务图,和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比,他们是通过第三方劳务法人,绕开了出租车牌照监管,只是一种劳务服务提供者;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保险。

但是,根据相关法律条文,保险并不是强制性的,也即意味着执法部门只能提供出具行政处罚,予以罚款,却不会像Uber一样,被直接查封 。

现在市面上的钓鱼执法,是执法方式的问题,但中国法律本身还算健全;做一个很简单的说明,公安在审查嫌疑人时,都知道刑讯逼供是有问题的,但鉴于执法者素质低下,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但是法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相对而言,法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Uber确确实实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却在全球化各地都遇到阻扰,与其本身,简单粗暴的改造出租车行业,密切相关。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能够看出,快的滴滴,确实在合法本土化上,比Uber 技高一筹。大家不要把视线局限于监管者本身,说保护国内的企业,这种欠缺思考的话语。但同时,Uber为代表的企业,确实在大数据收集调配本身,比国内的这些打车公司强多了。硅谷出品,互联网技术比国内强,差距在哪,大家通过图片本身,应该能够看出。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钛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