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的投资者亲自做拼车去和它竞争了

大交通 本文作者:唐怡园 2015-07-08
和利用私家车进行营运的状态不同,Google 的拼车服务限制多多。

Uber 的投资者之一,科技巨头 Google 公司也和拼车服务搭上了关系。

2013 年 Google 花了 10 亿美元收购的地图导航应用 Waze ,而 Waze 最近则在以色列新推出了拼车应用 RideWith 。但它和目前打着拼车旗号的专车服务点不一样:司机每天只能跑 2 单,重点是乘客给司机的费用还真的就是油钱。

RideWith UI

你可以理解为司机是上班、下班各跑一趟,由几位乘客来分担司机的油钱和耗损。

其实类似的服务国内也有初创公司尝试过,不过最后都没有做起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尽管北京的住宅区和办公区已经相对分离,但城市很大,目的地各异,很难在用户基数很小的时候找到拼车的服务。这些也是 Waze 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规划路线和算法架构时,要实时考虑到汽车的容量、几个拼车人的所在位置、交通路况、等待时间等等;另一方面,陌生的拼车小伙伴未必投气,而拼车者的可选择范围也未必很多。

可能是为了降低技术难度或者提高用户体验,RideWith 制定了一些规则 。它希望司机按照自己推送的路线去接每一位乘客,还出动了 GPS 监控。但这些肯定还不够。

其实 Uber 第一任 CTO Oscar Salazar 离职后也做了类似的拼车服务 Ride,不过是主打企业用户,相当于承包了企业的班车。

今年 4 月上线的 Ride 需要企业注册,并向员工推广该服务。注册用户则负责上传信息,包括你是要做司机还是乘客?家住哪里?车型以及车况如何?根据员工地理位置和私家车资源,Ride 算法会推送路线。和同一家公司或者写字楼的同事上下班,直觉上比和陌生人拼车还是要更容易接受些。

Uber 从 2015 年 1 月起也陆续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巴黎铺开了拼车服务 UberPool。Uber 的原理则跟上述两者并不相同,不仅带有营运性质,还是在路上接多个人,对于计算和规划路线的算法就更加考验了。

UberPool

所以说 RideWith 到最后和其他公司拼的还是算法技术,因为拼车本质上是个麻烦事。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