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从旅游角度看,生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宅在家里,二是行在路上。前者是卧游,神游。后者是身游,壮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旅游人,只不过旅游的方式有所不同,从个人而言,旅游是短期的生活过程。从社会而言,则是长存的生活方式。
休闲度假,在20年以前是生活元素,10年以前变成生活要素,要素就是刚性需求,我们很多产业都说这个产业的发展是刚需,客观的说旅游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刚需,只不过我们老觉得胆气没有这么壮,不敢说这句话。
实际上不然,中国去年人均出行2.5次,我们的目标再过5年翻一番,人均出行5次,什么概念?中国人2020年的旅游是75亿人次,这么大的量还不是刚需嘛?进一步发展成为生活目标。
我们的工作是一种目标,旅游也是一种目标,工作是成长的目标,旅游就是生活的目标,也就是说旅游是人生最终的一种追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所以这句话这么流行,因为可以代表每个人的心声。
由此,研究旅游必然研究到交通,交通方式决定旅游方式,这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规律。古代只能是“细雨骑驴入剑门”,铁路则开创了首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旅游格局,航空发展决定了越洋旅游的现代格局,而高速时代的来临,将使中国旅游发展格局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旅游的便利性将大为提升,但也有其另一面的影响,需要全面关注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另外一面的主要影响就是快餐化,比如说上饶是一桌丰盛的宴席,但是高铁过来很方便,很可能就变成上午来下午走了,这就把一桌丰盛的宴席快餐化,变化了一个汉堡包,所以各地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核心就是要借助高铁的便利性,使更多的人前来,同时要发挥吸引力,使人停留更长的时间。
再进一步把我们全面的资源挖掘出来,使客人在我们这里花更多的钱,而且要达到欢乐喜地花钱,心满意足离开。好的旅游过程好的体验过程就是欢天喜地,在这个过程中花多少钱觉得花的还不过瘾,会心满意足离开,这是高铁时代高铁改变中国旅游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会。
一、问题
从旅游角度看,高速时代创造了中国旅游的新格局,也产生了新问题:
一是高铁与旅游的不适应,团队客人停留时间短,设施不配套;中小城市车次少,留票少。
如果说要适应旅游团队客人,高速铁路就变成中速铁路了,高速的意义就没有了。我坐高铁无数次,基本上没见过旅行团,所以是需要高铁的调整还是需要旅游的调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旅游的调整。但是有一些重要的站点,尤其是旅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应当是可以的。
二是全国各地在新的平台上开展新的竞争,交通便利的优势淡化,过于方便反而成为问题。
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原来大家说哪个地方交通有优势,现在大家都有优势了,优势就淡化了。可是过于便利就有一个问题,要反对快餐化,就是调整,调整就是转型,丰富目的地的内容,从比较单一的产品转向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很多农家乐要提升成休闲农庄,要增加相应的一部分玩的内容,让大家能留下来。
三是旅游消费快餐化,停留时间缩短。
昨天武夷山的温局长跟我说了一个做法,因为从福州到武夷山高铁就一个小时,就意味着武夷山的旅游格局变化了,原来至少住一晚,现在就有可能当日往返,所以他们就专门推出了一个慢武夷,就是到武夷要慢生活、慢体验,还有慢武夷的体验卡,对应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积极应动的措施。
现在散客的趋势已经成为定局,20年以前中国的旅游格局是30%散客,70%团队,短短20年的时间,现在我们的散客85%,团队15%,我们是抓的85%还是抓这15%的中老年人?答案是明显的。
二是旅快游慢趋势,旅一定要快,但是游一定要慢,所以涉及到一系列格局的调整,比如说我在很多山岳型景区都提一个建议,把山门拉出去,现在习惯山门都顶着山,客人看到了山门,认为到了目的地,就松弛下来,在这之前一定紧,要是把山门拉出10公里,客人看见山门了,游客中心也放在这里了,下来休息一下。就感觉进了景区了,进了目的地了,意味着增加的10公里距离是可开发用地,所以像这一系列的格局我们都需要研究。
三是微旅游趋势,我们原来总说要让客人多看,现在不是了,在穷旅游的时候,花钱越少越好,看得越多越好,那是穷游的时代。现代不同了,现在追求一站式深入。我很希望上饶变成这么一个点,甚至变成这么一个样板,比如说中程或者远程的客人过来,就是这一站,玩5天,玩够了走了,而不是先到南昌再到上饶,再到龙虎山,再到武夷山,不是这么一条线。现在是微旅游的趋势,就要求旅游运营和旅游目的地的调整,这恐怕是全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尤其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这种发展一定会形成这样的格局。
我们有一些地方,比如说一个县也有一个站,这趟车停这一站,下趟车停另外一个县的另外一个站,现在是这么安排的。一天如果只过来一趟车,过来两趟车,能有多少客人?这时候也把高铁当作重大的优势来做,那是自己蒙自己。所以一定要把这些东西研究透,尤其要研究行车距离、行车时间,车次和到底下来多少客人,把这些东西都连在一起,好多事情就不会再晕了。
从交通角度看:高速交通是国家和地方投资的重中之重,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投资的回报问题,相当一些地方是超前投资,设施利用率不高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甚至成为如何维持的问题。二是高速交通是为区域的交通配置和为城市服务的交通体系,必然强化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使乡村凋敝的程度加深。三是交通体系的完备不足将进一步突出,相当于人体的动脉畅通而毛细血管不足,微循环不畅,这很难称作健康的肌体。
二、契机
综合来看,以上的好处旅游可以充分利用,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旅游发展减缓,恰恰构成了高速时代的旅游发展契机。
第一,新格局需要新的旅游方式,而交通体系的完善,将产生一系列新方式和新产品。现在相应来说,旅游还是被动跟着做工作,如果从交通方式的组合,从产品体系的建成来看,就会谋求主动权。
第二,旅游将大幅度提高高速交通的利用率,也将成为下一步的关注重点,由此还会使各类交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关系更加紧密。我是老旅游,和交通的关系我深知,以前是我们求着人家,现在大体上平起平坐。而且现在旅游部门提什么要求,交通部门一般都会积极呼应,这就是谋求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的需求,会开创另一个交通格局,乡村公路不仅是单纯的交通路,而是生态路、文化路、旅游路、交通路的四路合一,将减缓二元结构的冲突,所以乡村公路不需要建大路,绿道的发展是目前乡村旅游的新方式。
第四,高速交通大建设阶段完成之后,如何运作,达到可持续发展,势必成为下一步的重要问题。由此会产生高速公路新经济,即借助现有的硬件条件,强化软开发,形成复合型经营,休闲、商业、文化等都可以大展身手。
第五,旅速游缓是客观需求,速缓相接,减少了路上时间,增加了玩的时间,也就增加了消费时间,意味着旅游效益的提升,最终意味着旅游与交通的双赢。但是不能搞成一个旅速游速,双快。
第六,交通条件的改善,高铁开通,是普遍现象,意味着优势弱势的变化。传统的交通弱势淡化,区位弱势反而有可能强化,竞争平台不同了,大家都在变,消费者的要求也在变化,高铁不是一通百通。比如说有的地方原来是区位弱势,高铁开通了仍然是弱势,因为我们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讨论这个问题。
比如说武夷山原来是区位弱势,现在交通很便利了,但是客观说区位还是一个弱势,因为还是武夷山,这是很自然的。所以需要在新的平台上,认识问题,讨论问题,研究优势和弱势的转化。因为消费者也在不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