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沉浸式演艺全景诠释文旅新“夜”态

智能制造 本文作者:广州日报 2023-02-15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沉浸+”体验在文旅行业不断迭代

绚丽的声光电技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观众与演员的深度互动,以剧情牵引,“一秒入戏”……从春节假期开始,国内各类城市演艺节目陆续复演或恢复常态,剧场里不断传出的掌声宣告着“游客回来了”。伴随着文旅复苏的春风,沉浸式演艺也踏上了升级之路,尤其是在科技赋能下,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为文旅深度融合创造出了新机遇,全新的沉浸式演艺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力求引发心灵的共振,让观众得到深刻感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沉浸+”体验在文旅行业不断迭代,沉浸式演艺如何诠释文旅夜游等业态的新发展,又如何成为城市吸引力?业界已开启了新的探索。

回溯国内旅游演艺迭代史

为一场表演,赶赴一座城。如今,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底蕴的旅游演艺节目已然成为城市文旅名片,为城市添光增彩。

对许多游客来说,在旅途中或多或少都看过几场旅游演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旅游演艺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仿唐舞乐》的出现以及深圳华侨城推出了系列旅游演艺节目,开创了国内旅游演艺的先河;1997年,《宋城千古情》面世,继续探索旅游景点和演艺节目的融合,这个时期,旅游演艺较多依附于景区而存在。到了2000年,国内旅游演艺进入成长期,《印象刘三姐》系列把剧场里的演艺放到了山水实景中,开启了实景演绎的新篇章,此后国内山水实景演艺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新亮点。此后,融合了旅游演艺剧场和大型实景演出的融合性旅游演艺陆续出现,如2013年《又见平遥》创新地将时间和空间体验融合,创造出行进式、穿越式的全新旅游演艺体验,这意味着国内旅游演艺向沉浸式演艺的进一步探索。近十年以来,越来越多融合科技元素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出现,推动国内旅游演艺不断迭代发展,像茅台镇天酿景区的大型情景剧表演《天酿》,就用创新的叙事方式演绎茅台酿酒的历史变迁,并通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探索实验性的旅游演艺产品。

从剧场演出,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再到观众参与、行进式体验的沉浸式演艺,再到融合高科技元素、强调全感共情共振的旅游演艺体验,如今国内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回首30多年的发展史,许多因地制宜,突出文化体验,规模大小不一,形式灵活多变的演艺表演不断成就了国内旅游演艺迭代史。

迭代全新语境和观众一起“讲”故事

“究竟什么是沉浸式演艺?”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要让观众沉浸其中。但是,如何做到真正沉浸,却并不容易。近年来,一些引人入胜的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出现,探寻这些备受市场认可的沉浸式演艺节目的共性,其科技感、故事性、艺术性、参与性均缺一不可。

在以山水奇观闻名世界的张家界,一部展现大庸人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大剧《遇见大庸》在大庸古城的全新沉浸式剧场里每日上演,成为张家界旅游的新亮点。这部由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打造,利亚德集团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体创意承制的全新沉浸式演艺节目,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情怀与精神的沉浸式力量,也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力量。

特别的观展体验从走过检票口后就已经开启:观众从数层曲折的青苔瓦片步道逐步“下沉”到剧场空间中,就像在慢慢地走进历史,前往古代的大庸。当观众步入演出空间,349个可360°旋转的座椅固定在一辆大型“台车”之上,它承担着将观众从第一演出空间向第二演出空间移转的任务。同时,它扮演着古老澧水上的一条大船,也载着人们驶向张家界地标式的南门码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荡舟水上的融入感,就像走入故事当中。这部全新的沉浸式大剧采用“多空间行进式沉浸演出”的方式进行,在一个小时的演出中,张家界的八千奇峰和三百秀水以及当地非遗与民俗被纳入剧情中,也把过赶年、摔碗酒、哭嫁、澧水号子、桑植民歌等当地特色民俗融入其中。

如今,以故事与设计情节见长、真正体验沉浸式的旅游演艺,在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日益增加。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认为,沉浸式演艺包括环境的沉浸、内容的沉浸、场景的沉浸、技术的沉浸等,虽然表现各有各的手段,各有各的题材,但真正成功的沉浸式演艺项目的共性是契合人性、挖掘特色、构造灵魂、打动人心。事实上,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代表性业态之一,具有营造沉浸式体验的先天优势,能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得到情感的共鸣。

沉浸式的最高境界是说观众真正能够成为这个剧里面的一个角色,内心要参与进去,形成一个很好的共情,这就要求要讲好故事。对此,文旅营销专家、时代文旅创始人熊晓杰认为,现在一些很不错的沉浸式演艺,即便讲述的是地域性的故事,但能够让所有游客感受到共情的力量,让观众为之自豪,并形成很强的共鸣和强烈的认同感,这是评价一台旅游演艺是否沉浸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沉浸式演艺还需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需求。从这一点来看,单纯只是用宏大的场景让观众被卷入其中的沉浸式演艺已不能完全抓住人心,更高级的方式是通过科技手段和剧情,让观众调动五感来主动欣赏,并赋予自己对沉浸式演艺更多的见解和观感。

发展科技赋能让沉浸更沉浸

科技赋能为沉浸式演艺的迭代升级打开一扇窗口,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助力沉浸式演艺更沉浸。

对视觉效果的精益求精,是精进沉浸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在茅台天酿景区的沉浸式剧场里,360°环形 LED屏、全景多声道以及全息技术的使用无疑为这个演艺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新科技的运用降低了运营的成本。在《遇见大庸》的五个演出空间中,铺设了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LED屏幕,其中还包括技术较复杂的大面积曲面LED屏幕,这些屏幕配合高达32000流明的投影机、水雾机、干冰机、雷电雨雪装置等设备,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而当夜幕降临,德天跨国瀑布景区里流光溢彩,《奇妙·夜德天》带领着游客进入一场灯火盛会,也解锁了夜游新体验,借助高科技的声、影、动画、游戏互动等手法还原当时人民的生活遗迹。

让音效发挥魔力,也是沉浸式体验的“以小见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励丰文化音效总监李志雄认为,声效是沉浸式演艺的加分项,声音是有魔力的,比如表演中由远及近的响雷的声音传导是否真实,无论在剧场内任何角落,观众听到舞台上演员的声音大小是否合适,在转场灯光昏暗时声音的辅助表现等,都可以为节目增色。

除此以外,沉浸式演艺项目还注重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核,将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让观众在获得感官享受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更深的文化内涵。

前景 “迷你化”演艺下一个风口?

近几年,国内发布了多个发展沉浸式相关产业的政策。除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和旅游消费内容”外,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中,也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政策利好以及技术的赋能,让沉浸式演艺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相关预测报告中,就指出了“沉浸式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不过,沉浸式演艺项目要真正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市场说话,除了门票销售外,如何带动周边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让沉浸式演艺成为可盈利的IP,还有许多文章可做。熊晓杰认为,如今大家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肯定是越来越关注,沉浸式演艺最重要的还是创意,而且要关注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有时间、愿意消费,而且他们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是一个示范者和传播者。另外,一些规模不是很大,一天可能接待几百到一千人的剧场演出还可以在不同的城市进行复制,可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去提炼再造,小投入、品牌化或许也是未来沉浸式旅游演艺的一个新方向。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