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园如何体现个性化设计?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执惠旅游 2015-08-01
从地脉的延伸和文脉的延续上,保证场地的融合与有机生长,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场所才能保证其独特性,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特色本来并不需要设计师创造,在没有设计师的时代里,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色。所以设计者要做的就是尊重场地,深入挖掘场地内涵,将其从形式到意象都突出场地个性.

从地脉的延伸和文脉的延续上,保证场地的融合与有机生长,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场所才能保证其独特性,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接下来就将从地脉与文脉两个方面来探讨休闲农业园的特色设计。

1、地脉的延伸,借地域风貌创农业园特色地脉

即指地质脉络,在此用来指场地的物质性质和特征。它是场地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与众不同的基础。因此,在场地上的一切再创造活动,都应该延续它的这种特征,只有将地脉延伸到新空间中,才能保证新空间能融合于场地,并在该场地上有机生长。

针对休闲农园的建设,延续地脉、融于场地,主要是从尊重自然山水地貌与保护场地植被群落出发。

1.1 延续自然山水肌理

观光农业属于生态旅游,所以对农园的设计,我们首先应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通过保护场地原有山水地貌,无需多加修饰就能成就最具特色的农园自然景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凸显当地自然风貌,这需要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

建筑的布局应凸显地形特征,或随山势起伏,或与水环绕,融于自然中。道路铺装、建筑等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当地特有的石材、木材,既经济节约,又能创造出朴实自然,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而对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如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自然奇观,更应该突出强调,形成特色景观。

例如,竹乡安吉中南百草园,以竹为主题的淡竹迷宫中,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竹子,搭建竹楼、竹亭、竹桥,处处与竹林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既强调了竹的特色,又与环境相协调。

台北黄金山金瓜石休闲民宿,原为台湾冶金矿区,由于矿水将其石土染成金黄色,形成了黄金瀑布的特殊景观。所以该休闲农庄借助这特殊的地貌景观打造了自己的特色。

台湾南投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中,有段大地震形成的地缝中长出了奇花异草,而借此做文章,在该地段上搭建花神庙,既强调了该农园以花卉产业为主打的特色,又突出了特殊的地貌肌理。

1.2 保护、配植乡土植物群落,种植乡土

作物植被群落反映地域特征,所以,要创造特色农园,最简单的就是保护原有植被,并以原始植被群落特征为参考,进行绿化植物的配植,满足适地适树原则。这样不仅可以轻松实现场地的有机生长,更能从独特的植物景观中凸显地域特色。具体要求是在对农园绿化树种和经济作物的选择上应该合理。

观光农园是人们回归原始自然的过渡空间,对其的绿色舒适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适度的园林绿化是必须的,包括行道树、庭荫树、花境、花坛的设计,这些就需要选择适当的物种,既能达到美的要求,又能反映地域特色。如图5即以当地乡土植物攀枝花为行道树的台湾休闲牧场道路景观。

而农园以生产为先,如何选择经济作物,关系到农园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乡土作物以其适应性强、独具特色的优势,应该优先选择。并且是选择具有技术优势、文化特色的乡土物种,满足该农园的生产力水平和农园主题定位,形成最具竞争力的农园景观。

例如成都“五朵金花”因地制宜,各择其优,竞相开放。“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为主;“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展开;“江家菜地”以菜园为主打,采用认种庄稼的方式实现城乡互动。

“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以上千亩荷塘的美景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家纷至沓来的创作基地。

2、文脉的延续,承地域文化显农园气质

文脉即文化脉络,是一种事物的过去、现在 、未来的联系,从内在证明了事物独一无二的存在,在物化的外表下,隐藏着事物的精神含义,反映着事物独特的品质内涵,需要用心去寻找,才能找到最深刻永恒的东西。

所以,我们探寻场地文脉,正是要找到场地遗世独立的气质,从形到神都独具魅力。保证场地的融合与生长,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能从精神上传承。

观光农业不仅是生态旅游,更是一场文化盛宴,现在人们到观光农园不仅需要休闲娱乐,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感染。所以设计中挖掘地域内涵,彰显生活文化,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是对休闲农园的深层次要求。

2.1 挖掘场地“农”文化

农业园不同于其他绿地的特色在于其“农”的文化,包括农业景观、农园生活、农作行为等,它比其他文化更能让人依恋土地,感触生活,这就是农园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对农业园的文脉挖掘应该从“农”的文化出发,结合场所其他文化特征,创造具有地域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园。挖掘场地农文化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大环境文化

是指对场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文化。它反映了场所所处的文化圈,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这对确定农园风格具有参考意义,包括建筑形式、园林风格。

(2)场所特有的故事

指当地居民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山海怪谈等生活故事,它反映了当地的衣食住行、精神风尚、文化习俗等,挖掘这些故事可以创造生动、深刻、真实的空间。

(3)传统农耕文化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使用着不一样的劳动工具,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在休闲农园中应充分展示这种地域性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劳动工具,形成独特的劳动场景。

(4)农业科技创新文化

休闲农业园既要讲究传统人文风貌的挖掘和体现,又要融入现代文化的气息,充分表现农业发展的特征。随着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农业耕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种植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在传统农田中。充分利用新型农业景观,了解当地人的智慧与精神,发挥农业园科普教育的功能。

(5)当地人生活情感

一个适宜于场所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给予的设计启示,因为是他们造就了这里的文化。当地人的性格、脾气、态度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自己文化的执着与爱恋,是最容易打动人的。这是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居住氛围的最佳素材。

2.2 表达主题文化

我们所挖掘出来的文脉并不能只是一个虚幻的想法存在于设计概念中,而是要能把这种精神的东西,通过艺术的处理,真正被游人所感知,所谓取之于场地用之于场地。让人们在再创造的空间中感知到原有的场所精神,真正实现新旧场所的融合与生长。通常就是要确定主题,将挖掘的文化反映在主题上,并把它通过以下方式表达出来。

(1)设计主题园,形成特色空间序列

抓住主要的文化脉络,形成独特的造园理念,打造特色景点,以设计主题园的方式强调文化特色。先建立中心主题园,并延伸出次主题园,形成序列景观,一个个富有寓意的空间,可以将游人引入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空间序列的营造上一定要确定抓住重点,着力打造中心主题。

以台湾南投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为例,该园有着明确的建设理念:“从一粒种籽观察生命的奥妙,用花香装扮多彩的人生”。并以此理念布置了光合广场、花卉培育区、养蜂场等主题空间,希望人们能真切感受到一粒种子从萌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具有教育意义。并用花卉装饰了一系列的空间,有花文化廊、咖啡花屋、花卉迷宫等,不仅迎合主题,更突出该农业园是以花卉产业为主打的教育休闲农园。

(2)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活动空间

休闲农业园与一般园林空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提供了让游人体验参与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十分吸引人的,所以在这个空间的营造上,更应该充分体现地域文化与农园主题,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节庆盛会。

布置真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工具供游人使用,感受农耕乐趣。如脚踏水车、手推石磨等,这些工具既是农园的一道风景线,又可吸引游人参与,从活动中深刻体会农村的风土人情。

如果是以种植园林植物为主要产业的农园,应该利用出售植物的美化特性,进行植物装饰、造景,不仅创造了独特的农园环境,更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3)形成直观感受,细节出韵味

选择具有文化寓意的符号语言,对物体的形状、尺度、色彩、肌理、位置、表情进行设计,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形成大脑刺激,迫使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从而引发人们的想象,达到传递主题文化的效果。

例如用传统的材质肌理,具有特殊意义的形状,重新诠释农园建筑。或者将古老的图腾、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运用于道路铺装、小品设施中,使人工景观特征和环境文化氛围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得以保持和传播。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线性、色彩、质感,基础设施的设计就应该符合这种气质,强化主题。园区楹联题词、路牌指示、景点命名均可使用当地文字、方言。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渲染当地文化会产生幽默、生动的效果。

例如台湾南投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中,度假小木屋外形设计类似帐篷,是为纪念九•二一大地震后当地人们长期搭建帐篷度过的艰难日子。

台湾泰雅本土咖啡园,利用泰雅族的图腾做道路指示牌。

台湾台北阳明山中名阳圃休闲农庄以种植马蹄莲为主,精致的小品设施,突出主题,蕴含马蹄莲的花语,打造出独特浪漫的农园氛围。

每一块场地都有它独特的个性,然而由于无知的人工破坏,新旧场所发生冲突,原有场所丧失个性,而新空间又不能适应生长,导致空间缺乏个性。所以,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场地,挖掘特色,保证新空间在旧场所中完美融合、有机生长,最终将场所个性塑造出来。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形式千篇一律、内容毫无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发展进入了盲区。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浅谈了关于塑造个性农业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从园林设计的角度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因设计导致的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