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半年已逝,旅游业仿若在风浪中行进的船只,历经着波折起伏。
年初之时,旅游业强势复苏,人们满怀急切之情踏上旅途,旅游市场一度呈现出短暂的繁荣景象。然而,其后由于消费动力欠缺、经济波动等因素,给旅游行业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国内游领域,热门景点于节假日期间依旧是人山人海,但平日的客流量却不稳定。乡村旅游等领域虽局部呈现繁荣之态,却面临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难题。出境游虽然逐步放开,然而受国际形势的左右,恢复进程缓慢。旅游企业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持续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
总体而言,这半年旅游业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未来仍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心理建设和蓄能,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应对旅游市场出现回调苗头。
今年2 月 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举行了年度标志性成果发布会。在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调查所所长何琼峰发布了《2023 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 2024 年发展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24 年旅游经济将步入非常规衰退和深度萧条之后的新繁荣周期。预计在 2024 年,国内旅游人数可达 60.25 亿人次,同比增长 2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 6.03 万亿元,同比增长约 23%。
蓝皮书指出,2024 年的旅游关键词则是“供需两旺,积极乐观”,2024 年旅游经济已进入周期性转段、跨周期跃升的关键时期。历经为期一年的快速复苏,我国旅游经济已然度过本轮非常规周期中的急剧衰退和深度萧条阶段,即将迎接繁荣发展的全新阶段。
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发布共克时艰倡议书
2024 年已悄然过去一半,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令人深思。“蓝皮书”预测犹言在耳,海南却爆出“号召广大酒店餐饮企业与员工共克时艰、携手前行的倡议书”,今年618开始,很多曾经高高在上的三亚奢华酒店品牌们的促销口号却换成了“暑期不加价”,在这一串“不加价”里不乏大牌酒店身影,嘉佩乐、凯悦、费尔蒙、洲际尽在其中......。
就是不加价,甚至还降价,越到快入住前越便宜,越有捡漏的可能。海南酒店餐饮业的倡议书无疑是真实的体感,海南酒店餐饮业正在步入或还没走出“非常规衰退和深度萧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北和云南的旅游市场则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局面。
新疆的旅游旺季因《我的阿勒泰》的热播而提前来临,古尔邦节的热闹景象足以证明其强大的吸引力。然而,青甘环线却呈现出中心节点城市与其他地区在游客量上的巨大差距。
从事西北青甘环线旅游的王总表示,今年青甘环线中,除个别中心节点城市如敦煌能够保持2023年的游客水平,其他地区基本比 2023 年的游客量少约 30%。这种冷热不均的状况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一方面,热门景区(目的地)凭借强大的竞争力和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等因素或许限制了其他地区的吸引力。
云南作为传统的旅游大省,大理、丽江的持续保持热门与游客旅游方式的转变紧密相关。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更倾向于在心仪的目的地深度停留,这体现出游客对旅游品质和体验的追求在不断提升。游客愿意为深度游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对于那些缺乏特色和吸引力的低端同质化景区则选择无视,倾向于深度游而非浅尝辄止的"特种兵旅游"。
这一系列现象揭示了旅游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消费者的出游目的愈发明确,对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旅游体验更为注重。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企业倘若不能敏锐察觉这些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对于海南来说,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改进旅游服务质量,制定基于常态化经营的公平的价格策略,从而摆脱当前的困境。西北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则应当思索如何优化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域旅游的品质,以达成均衡发展。
在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只有持续创新、提升品质、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各地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塑造独特的旅游品牌,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发展,实现旅游市场的可持续繁荣。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同一个区域、同一条游线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两极分化显著,游客的出游目的性非常明确,不再为低端景区、同质化景区耗费时间和金钱。旅游市场的变化表现为旅游供给的头部垄断,有数据显示 339 家 5A 景区的收入占据 3 万多家景区收入的一半,并且集中度还在提高,这与欧美发达国家旅游市场的情况较为一致,最终大浪淘沙之后旅游将聚焦于头部景区(目的地),传统游线正在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