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好客”和“威胁”的标签或许只有一线之隔:中国人连续袭击外国儿童事件的反思

全球目的地 本文作者:执惠 2024-10-14
维护国家形象需要身体力行,而不是整日将爱国口号挂在嘴边或是社交媒体上。

原本是庆祝祖国75岁生日、举国同庆黄金假期的时刻,然而国内外接连发生的国人暴力伤害儿童事件却为这一喜庆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自6月苏州日本男童遇袭、9月深圳日本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后,8月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向澳洲男婴泼洒热咖啡致其严重烧伤,以及据《南华早报》报道的10月1日国庆当天瑞士苏黎世发生的中国籍男子持刀袭击儿童致一名儿童重伤的事件,一系列针对外国儿童的暴力案件对中外合作交流以及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冲击。这些事件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更让人们对社会安全和道德底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针对儿童的暴力犯罪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十恶不赦的罪行。”

我们愿意相信上述暴力事件具有极大的偶发属性,也绝不应该被上升到政治层面和更宏观的安全层面进行讨论。但个案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发生频次不断上升,即便媒体能够对事件加以客观公正的报道,此类事件在社会化媒体传播和舆论不断发酵背景下也将激起当地民众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抵触情绪,加深了不同族裔之间的隔阂和等级化。

这种华人暴力事件冲突的加剧,无疑将在国家形象、出入境游人身安全风险、中外商务合作、国民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产生深远影响。在其演变为影响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之前,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层面,还是从国民个体层面,都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反思,才能有效遏制这一负面趋势,维护国家形象和国际合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官民”协作才能共塑国家形象

疫情过后出入境游逐步恢复,中国作为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为各国旅客带来了美妙的旅行体验,中国人朴实、热情、好客等优良美德也在国际上获得赞誉,也鼓励了更多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学习、生活和经商。

中国形象的正面传播一方面依靠国家和媒体的合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所有中国人在与海外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实践完成。国力强盛不仅为百姓带来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也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逐渐摆脱了贫困、落后的旧时代帽子。

但随着出国旅游、学习、交流成为日常,新的污名化印象也在国人海外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有钱”、“大声喧哗”、“不排队”等一系列外国人对于中国游客的刻板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更准确来说应该是种族主义与对客观现象“正视”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国家形象有着多重意涵,但对于国内外普通百姓来说新闻如何报道、平时与外国人接触带来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印象来源。中国出境游客和海外移民数量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在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本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入侵。

在原本归属于地方的社会资源被分割占据的前提下,外来人员对本地人员造成的人身安全威胁进一步导致了外国人对华人好感度的降低。而海外华人和国家之间的绑定关系则间接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作为展示国家形象、民族品德最为直接的窗口,国人在海外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时刻牢记,即便是再微小的个体,背后都代表着祖国。维护国家形象需要身体力行,而不是整日将爱国口号挂在嘴边或是社交媒体上。

出入境游:外国人不敢来,中国人不敢去

2009年汇集协会对法国华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绝大多数华人受访者都表示曾遭受过至少两种形式的暴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侮辱、盗窃或抢劫。华人作为当地外来的少数族裔,原住民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加之对其缺少了解而产生的未知恐惧,进而导致了针对中国游客和移民的暴力事件接连不断。

虽然各方都在保障中国游客的人身安全上做着努力,例如韩国为接待中国游客提出一系列市场整顿措施、驻越南使馆与越南有关部门举行的中国游客安全风险防范联席会议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社会极端分子制造的负面事件无疑给国家形象严重抹黑,“仇恨言论”和“仇恨行为”的发生加深了世界对中华民族的敌意,更是为中外游客友好交流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带来阻力。

暴力事件带来的冲突让本就存在安全隐患的出境游雪上加霜。中国游客在到访日本、瑞士等国家时将不得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提高个人安全意识,避免自身权益受损。同时对于计划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来说,国际新闻对于国内外针对外国人暴力事件的持续报道,也将大大影响该群体的出行决策,并转向中国以外的目的地。还将影响国家战略中有关“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各种举措的效果,并让“免签朋友圈”的扩容效应打上折扣。

完善价值引导和舆情公关

外交层面的信息公关:面对突发恶性事件,我国驻目的地使领馆应当建立完善、快速的舆情危机应对机制。通过权威的、官方的渠道发声,或将有效地将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官民”融合的传播策略下,发挥海内海外网红作为传播中国形象的桥梁作用,以“他者”身份讲述中国故事。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内容更可信的叙事逻辑,消除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错位所带来的误解,让世界更真实、完整地认识中国。

文化建设层面:从根本上来说,塑造正确、理性地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格局下,我们应在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民粹主义之间形成鲜明的边界划分,秉持反种族主义原则。

将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的包容之上,停止使用定义性的语言描述少数族裔群体,尊重其主体性。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一代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更加同频,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利益的路程上发挥好中国力量。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