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与以往很多科幻作品不一样,《三体》中充斥了大量的技术性分析,深得“技术控”之心。另一方面,书中包含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统一道德准则、技术大爆炸、降维攻击等颇具哲学意味的生存法则,与商业社会的优胜劣汰规律不谋而合,用科幻的手法完美阐释了商业竞争的残酷。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在森林中带枪的猎人,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这是刘慈欣在《三体》地球三部曲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赤裸裸地道出了宇宙生存法则的残酷。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人,对这句话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机缘巧合,它那么直白地道出了商业社会的竞争法则。
《三体》一举摘得雨果奖,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为之狂欢的不只科幻迷和文艺青年,还有许多商界人士,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三体》得奖之后,小欧随机采访了几位中欧校友,发现大家不约而同都看过。
雷军、周鸿祎这些互联网行业的大佬都是《三体》的粉丝,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用敏锐的直觉,洞察到《三体》描绘的世界和他们的行业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今天,小欧收集了大量信息,带你跳脱科幻、文学、哲学的束缚,从商业层面解读《三体》。
1、《三体》里蕴含了哪些宇宙法则?
举个例子,书中有一个名词“猜疑链”,指的是宇宙中的不同文明会猜疑对方并采取各种手段毁灭对方,这个词和互联网领域常见的“赢家通吃”一词存在着隐约的相似之处——商业模式的本质,决定了只有绝对地垄断,才可以全部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创造利润。每一个公司为了实现公司战略,必须逼死其他公司,占有绝对的市场垄断。只有成为行业里的第一、第二,才能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
而另一个名词“技术爆炸”,意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过技术大爆炸超越自己。这个释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互联网行业常见的“破坏式创新”或“颠覆式创新”——互联网的发展,让快速引爆网络效应成为可能,一个细分市场的创新,就可以颠覆和重塑整个行业;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仅凭一个小小的产品或服务,就可以摧毁生存多年的行业龙头老大。
另外,还有几个被高频引用的法则,如:
黑暗森林(宇宙公理),指的是宇宙中的两个文明将永远不可能探知对方的存在,只能在永恒的死亡忧虑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暗夜行路”,如同黑暗森林里随时可能被猎杀的动物。公理基于两个很简单的观察事实,一是技术爆炸,二是猜疑链。
低技术声明,《三体》中对挣脱“猜疑链”的设想,比如地球文明通过主动降低光速这一宇宙常数来向其他文明表示自己不具备星际打击能力。
2、刘慈欣谈《三体》和商业竞争
至于《三体》和商业环境到底有什么关系?首先看看作者刘慈欣怎么说:
商业特别是互联网商业中,它在某些状态下,可能会呈现出黑暗森林的某种元素,比如双方在互联网的商战中可能被对方某种往最坏方向的想法陷入囚徒困境,但是我认为这种状态只是局部性、阶段性的,发展不成小说中描写的那种极端的黑暗森林状态……在商业活动中,互联网的商业活动中,道德的约束实际上很弱,但是真正的约束是来自于法律和规则,这是必须有的。
现实法律不允许人杀人, 但法律在商业上是允许消灭对方的, 当然不是从肉体上消灭,是从商业角度。一个公司吞并另一个公司,或者是我采用价格策略,把你的公 司搞垮,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完 全 合法。在这种状况下,有可能出现 那 种类似黑暗森林的某些因 素。
3、商界人士怎么看《三体》
投资人周炜看完《三体》以后,得出了三点体会,其中就包含了互联网的扩张本质以及难以预估的后果。
第一,宇宙的物质是恒定的,有限的。互联网公司超速发展,很快 就达到边界,就要想办法把争夺物质的那些竞争对手都干掉,所以竞争残酷。
第二,生命的密码就是扩张。公司其实一样,也需要不停地扩张、增长才能让它的股东满意。
第三,技术爆炸。《三体》里为什么宇宙文明相互间那么担心?人类真正拥有现代技术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宇宙里面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对外星文明来说,地球上技术爆炸这个增长速度不知道未来会发明什么东西。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互联网公司经常会出现所谓的破坏性技术,比如Facebook出现后就影响了MySpace的命运。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时曾经值数亿美元,卖掉时只值三四千万美元。
猎豹移动(原金山网络)CEO傅盛从《三体》里不仅看出了竞争的残酷,也从地球内部反对派的存在得到启示:
互联网公司一定是内部先出问题。内部不出问题,都能找到发展之路。《三体》中地球文明坏就坏在地球内部的反对派手上。所以我觉得内部人一定要稳定,最核心的力量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三体》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概念,那就是“降维攻击”, 攻击武器叫二向箔,可以把立体的三维空间压缩成平面的二维空间,所有有高度的物体都要被活活压缩成无限面积的面皮。在商业世界里,“降维攻击”也是无时无刻存在着,艺龙旅行网顾问崔广福认为,维度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
如果你在竞争上维度不同,对于竞争对手的认识会看得更清楚,对未来的把握也是不一样的。企业竞争可以升维,也可以降维。变通地想,比如产品线从多产品线降到核心产品,这是降维。现在这个社会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你还在工业时代,为了生存,要么升维,要么降维。
4、中欧创业营第三期学员赫畅
对《三体》“神一般的解析”
中欧校友里,也不乏《三体》的狂热分子,中欧创业营第三期学员、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对《三体》的分析,比起前面几个商界人士,堪称“神一般的解析”。
☞ 价值网理论
价值网理论来自于《创新者的窘境》一书,指企业竞争和生存的特定环境。价值网决定了网内个体的生存法则、生存方式及最大限度可能形成的生存能量。这个道理在三体中如此,在商业世界中也是如此。
《创新者的窘境》里列举了数个发生在真实商业世界中的“价值网”案例。一个巨型的、看似无比强大的、技术能力超群的公司如何在自己的“价值网”中作茧自缚走向失败?离我们最近的两个案例,莫过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了。
中欧创业营教授李善友在讨论“价值网”时,有一个很精辟的分析:“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所处的价值网是电信行业,而苹果与谷歌的价值网是互联网。”
在“价值网”理论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天诺基亚以72亿美元被微软收购,摩托罗拉先后被谷歌以125亿美元和联想以29亿美元收购,而一个刚刚成立4年的小米手机据说估值已经达到了300亿美元。真是不同的价值网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啊!
☞ “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三体》里,代表“持续性”创新的最高案例就是地球人由于绝望而想出的一个“面壁”计划,即在人类中选取几个思维迥异的人,允许他们使用地球全部资源,并可以向全体人类隐藏他的具体想法,最终目的是想出可以对抗三体文明的作战方法。
这个异想天开的主意是因为人类发现三体人的思维是“透明”的,三体人没有预言器官,必须通过一个“感应场”可以直接交流,彼此之间不存在欺骗、隐瞒、计谋等等。这样就给人类了一个与三体文明进行“不对称战争”的机会。
地球当时处于三体“质子”监控系统的全面监视之下,科技被锁死,所以“面壁者”计划是绝望中的人类的最后希望,期待即使在三体人的全面监视之下,人类用自己对于三体文明还来说还是无法理解“计谋”来实现反侵略战争的抵抗。
在这些“面壁者”里,每个人都展现出了天才的创意和对自身真实意图的完美隐藏,每个计划在这里不再详述,但都可以总结为是在人类当时科技基础之上的“持续性创新”,这些计划最终全部失败(除了罗辑)。
最后,轻松一下,用知乎网友马骏的观点,总结一下《三体》对互联网和商业的几点启示:
• 生存是创业公司的第一需要。
• 公司需要不断扩张,但市场总量有限。
• 小公司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远远走在大公司前面,灭掉大公司。
•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毁灭你,与你何干。为了实现公司战略,哪管其他公司死活。
• 赶尽杀绝是对竞争对手最大的重视。
• 藏好自己(创意随时会被山寨的小公司)。做好清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大公司,通过收购等手段消灭潜在对手)。
•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某些公司觉得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 降维攻击,不惜把市场环境做得更恶劣,自己宁可活得惨点,也要让竞争对手先死(比如电商几乎都在亏本),不能在低维生存的小公司就只能灭亡。
•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也许以后还有缘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