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9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
对于即将迎来“十一”黄金周,准备涨价的一些5A、4A级景区来说,确实是一记有效的杀威棒。此种情况下,景区相继承诺不涨价。这不禁让人深思:景区任性涨价,到底底气何来?难道必须得靠禁令?
涨价景区已遭遇多重“禁令”
当两部委的通知一出台,原本酝酿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涨价的景区,也不得不取消计划。仅如当天,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微博就发布消息称,东方明珠等景点提价计划取消。
此前8月31日,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在官方网站上对外宣称:“国家5A级风景区东方明珠电视塔2016年3月1日起调价,由原来220元的“太空舱+上球体+下球体+陈列馆”项目上调为240元,之前160元的“上球体+下球体+陈列馆”项目上调至180元。”
早在8月28日,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的倡议书,截至到8月31日,全国共有2050家5A级、4A级景区签订“不上涨门票价格”承诺,约占全部5A、4A级景区总量的80%。这次,两部委的联合“通知”也暂时使得大多数国内知名景区作出不涨价承诺。
近年来,国内景区兴起“三年一涨”的惯性。从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规定实施以来,国内许多景区已经成功的在2008年、2012年实行两轮涨价。
今年2015年是新规出台后,第三个限制景区门票涨价的“解禁年”,一些景区早已瞅准时机,酝酿涨价,提前给出涨价方案。这自然让国内外游客兴趣大减,对国内景区持续长足的发展,负面影响可见。
景区涨价底气何来?
一边是两部委的禁涨令,一边是景区经济利益的增长,“涨价潮”何时能自觉消褪?今年以来,不光有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类5A级代表性景区涨价,其他的像福建清源山、甘肃麦积山、南京莫愁湖、张掖丹霞、湖北利川大水井景区、广西桂林荔浦银子岩景区、南溪山景区等都已经宣布涨价,涨价幅度均在15元到30元之间。同时在9月份,如浙江乌镇、中南百草原、河南云梦山等地的物价部门还正在就景区涨价问题相继召开听证会,涨价之心不灭。
其实,这些涨价景区的理由都是陈年不变,很多景区不外乎是“维护成本增加”,以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建设运营投入加大,负担过重等为由“不得不涨”,听起来似乎也有情可商。
对于景区涨价问题,有网友纷纷表达不满;很多景区在涨价后,并没有更新陈旧的配套设施,门票没有上涨的必要。的确,当前不少景区还是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景区债台高筑,如果把景区错位开发的钱让游客买单,即使涨价幅度不超过30%,也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对于部分游客对景区特别是高等级景区的刚性需求,部分景区凭借“独此一家”的垄断性,在涨价方面“任性”作为,一些阳奉阴违的“变相涨价”现象也层出不穷,其中有不乏违规调价的,也有景点整合后的一票制抬价等现象。
众所周知,景区调价前需要与景区相关的多部门召开听证会。而一般景区涨价,首先要由符合条件的景区提出申请,通过物价局的成本监审并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方可进行调整,重要景点还需举行听证会。
然而,鉴于国内各行业普遍存在“逢听必涨”的事实,这些闻“禁”而“止”的景区都说自己通过了听证会。那么,听证会的人员构成是怎么来的,各方声音是否得到了真实全面的发布?
景区“任性”涨价何时休?
两部委《通知》的出台是为整治旅游价格上涨而再次放出的大招,但景区“任性”涨价显然不能只靠“禁令”。“众多基于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开发的景区,被人为“圈养”后,频频上涨的票价难免让人质疑其沦为了地方的“印钞机”。有学者这样提道。
此外,地方景区涨价乱象的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遏制景区随意涨价更不能只靠程序正义,而要想“刹住景区惯性涨价,最好方式就是严格制定和实施监督机制,让景区定价流程公开透明化,尤其在成本审核环节,应引入第三方机构,以确保公平公正,杜绝景区‘任性’涨价。”
逆向反思一下,若仅从短期着眼,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是可以明显增加收入。但随着旅游市场逐渐完善,新的景区不断被开发出来,游客可选择景区资源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涨价可能对景区增收不但没有明显改善作用,反而会流失客源,减少收入,最终自绝后路,经济萧条。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区等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可能是一个趋势,如国内5A级景区中的杭州西湖,北京故宫等对比分析,是值得国内依靠涨价思维才能生存的景区,学习和思考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