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院:也谈中国入境旅游

本文作者:高天明 张 晶 2015-09-21
发源于中国大陆的“丝路旅游”必将会为中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全球的国际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创造的“智慧旅游”必将会像中国的高铁技术那样走出国门,惠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在2011年-2015年期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应为3%(即:从2010年的1.32亿人次递增为2015年的1.53亿人次);其中的外国游客人次的年均增长率应为4.5%(即:从2010年的2500万递增为2015年的3115万)。

然而,在过去的四年中,除了2011年(因受“世博余热”影响)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了1.24%之外,其余三年全部是负增长(2012年为-2.3%,2013年为-2.51%,2014年为-0.45%)。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尽管前四个月的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了4.7%,但是此间的外国入境游客却未升反降(-1.5%);显然,如欲在今年年底实现1.53亿入境旅游人次和3115万外国游客人次的指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原因何在?有的业内人士(含专家学者)认为是签证、关税等政策原因所致,有的认为是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所致,还有的认为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健康顾虑所致。

不过,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签证限制和关税征收久而有之,近年来不但没有收紧,反而还在逐年放松(如:近年来推出的5-10年多次往返签证,落地签证、72小时免签,离境退税,关税减免等)。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过去四年中有升有降(如:2011年6.4588,2012年6.3125,2013年6.1932,2014年6.2470),而2014年的人民币贬值并没有带来当年或翌年的入境游客递增(而是递减)。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顾虑正伴随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如:今年京津冀等地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与去年)和政策法规的完善(如:前不久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而逐渐得到控制。
可见,中国入境游客连续三年递减的原因恐怕还得从旅游产品、服务、配套、运营、管理等内在因素上寻找。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安排一些美国师生到中国旅游,从中发现:虽然自由行早已在国际游客中蔚然成风,但是我们中国入境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却依然是重团队轻散客。

譬如:许多外国游客在搜索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时发现:外文页面内容少的可怜,能够同时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的外文预订平台几乎搜不到;即使能勉强拼凑起来,也发现:网上预订的价格普遍高于代理商(含线上和线下)的价格。

来到中国后又发现:无论是租车费、门票费还是聘请外语导游费,散客价格都比团队价格高很多,许多智慧旅游产品或服务根本就不是为外国人开发的,外国散客在中国很难自由行或任意游……
为此,我们建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应根据“扬长避短”的原则,鼓励开发那些独具中国特色而又顺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线路、新业态、新平台等,争取在2020年前后实现中国出入境旅游人次排名双双世界第一的旅游强国梦。

譬如:可搭乘“一带一路”的快车,大力发展“丝路旅游”; 可融合“+互联网+”的理念,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可借助“生态文明”的东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创新开发“丝路旅游”(Silk Road Tourism)
自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在中国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在经历了先期的开放引进阶段、中期的吸收模仿阶段和后期的整合输出阶段之后,中国旅游业目前正在步入融合创新阶段,这一融合创新的标志就是建立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上的“丝路旅游”。
所谓的“丝路旅游”是指根据国家制定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张战略蓝图而开发的与“一带一路”沿线精品旅游资源和文化自然遗产相关的出入境旅游产品和服务。

这条串起亚、非、欧三大洲和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印度)的旅游黄金项链将会惠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并将给沿线各国带来新市场和新机遇,还将为沿线国家每年输送1.5亿人次的中国游客,同时又会每年吸引至少850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

伴随着跨国高铁旅游和跨洋游轮旅游的普及发展,以及沿线国家签证互免及落地签证等惠民旅政策的实施,方兴未艾的“丝路旅游”必将会使中国的出入境旅游呈现出“持续发展,常态运营”的新态势。
鉴于近年来出入境旅游普遍出现了小众化、散客化、自助化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建议在设计“丝路旅游”产品或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到新趋势拉动的新需求,大力开发商务旅游、健康旅游、修学旅游、休闲旅游、情感旅游、猎奇旅游等小众旅游业态,不断创新“人无我有”的旅游产品(如: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养生宝地、游轮漫游、高铁快游等产品)。

不断完善“人有我优”的旅游服务(如:多语种的智慧导游、导览、导购、导航等手机服务,全方位售前、售中和售后跟踪服务等),不断推出“人优我廉”的旅游套餐(如:取消中间环节,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成本费用,为小众游客提供等同于大众旅行团的在线预订打折、在线团购打折、淡季预售打折等优惠)。
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旅游投资“大跃进”,我们建议在开发“丝路旅游”产品与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资源(如:借助高铁的四纵四横网路和高速的四通八达网路,打造“快旅慢游”式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利用南水北调及京杭大运河的水系,打造类似“乾隆下江南”的水上漫游项目。

利用被高铁时代遗弃的老火车和老铁道,拓展“东方快车旅游专列”等项目);谨慎稳妥地开展“丝路旅游”的硬件投资。吸取旅游地产热酿成的酒店供过于求教训,以及“智慧旅游”热导致的重复性建设教训,认真论证和评审与旅游硬件投资相关的可研报告,建立重大旅游投资失误追责制度,确保“丝路旅游”不但能为中国旅游业带来人气,而且还带来财气!
2、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开发“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
中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并曾先后经历了“操作信息化阶段”(如:PMS运营管理系统、CRS电脑预订系统、POS电子收银系统等的普及应用)、“管理信息化阶段”(如:YMS收益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BIS商业智能系统等的应用普及)和“客服信息化阶段”(如:O-M-S 在线-无线-搜索、O-M-B在线-无线-预订、O-M-P在线-无线-结算等系统的普及应用);目前正在步入“智慧旅游”的全新阶段。
所谓的“智慧旅游”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的,为旅游客人、旅游企业、旅游机构(含:政府及非政府机构)等利益攸关方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如:多语种智慧导游、导购、导览、导航等服务)、智慧旅游运营(如:全天候的交通、酒店、餐厅、景区等运营)、智慧旅游管理(如:全过程的人事、财务、工程、行政、后勤等管理)、智慧旅游营销(如:全业态的推广、搜索、推送、预订等营销)、智慧旅游整合(如:全方位的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跨界整合)的新型旅游业态。
鉴于智慧是形式而旅游才是内容,我们建议在全面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品为王的原则,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并通过差异化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始终坚持服务为王的原则,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通过精细化服务来吸引回头客:始终坚持效率为王的原则,不断改进旅游服务、运营、管理的流程及工作效率。

始终坚持效益为王的原则,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资产、资本等经营的综合效益;始终坚持顾客为王的原则,不断满足不同民族、年龄、身份等顾客的个性需求;始终坚持线上线下互动、内容形式互补、上游下游互通、国内国外互联的原则,努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全覆盖、无缝隙、多语种的智慧旅游体验。
为了降低智慧旅游的开发、维护等成本费用,我们建议:把智慧旅游的基础建设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之中(如:互联互通的基础建设等),并借IT公司的“互联网+”优势(如:建立在云平台上的大数据等),不断开发和普及那些免费共享或物美价廉的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运营、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整合的产品。

以期实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中间环节和人为失误的持续减少,物耗成本和人工成本的持续降低,共享资源和免费服务的持续供给,以及小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旅游市场的持续开发。
3、顺应生态化发展趋势,创新开发“生态旅游”(Eco Tourism)
所谓的“生态旅游”是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身心健康等生态文明理念为准则,以保护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环境友好方式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健康旅游方式。

她有别于大规模的商业化旅游,旨在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活、经济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为子孙后代保留旅游目的地的原有风貌以及自然和人文环境。
中国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并经历了初期的生态化消费阶段(即:要求消费者做到3R:Reduce=节能降耗,Reuse=重复使用和Recycle =循环再造)、中期的生态化生产阶段(即:要求生产者做到3L:Low-consumption=低消耗,Low- pollution=低污染,Low-emission=低排放)和后期的生态化管理阶段(即:要求管理者做到3B:Balance of Natural Ecology=自然生态平衡,Balance of Economic Ecology=经济生态平衡, Balance of Social Ecology=社会生态平衡)。

目前正在步入“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今年五月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外国的生态旅游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如果我们盲目地模仿,势必会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为此建议:在开发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如:阴阳互动、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和养生之术(如:太极、武术、气功、食补、按摩、针灸等)融入其中,并把生态旅游特色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以确保游客通过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换换肺(即:呼吸没有雾霾的新鲜空气)和换换胃(即:品尝没有污染的养生饭菜),而且还可以换换心(即:忘却烦恼并返璞归真)和换换脑(即:修学儒释道的养生及养心哲学)。
具体到操作层面,我们建议在全国餐饮业普及推广生态餐饮标准(如:餐厅建材、饰品、设备、餐具、餐巾、台布、厨具、家具、用具、粮油、瓜果、蔬菜、饮料、作料、配料的生产、加工、运输、使用等环节全部达到生态化标准),确保客人能在生态餐厅享用到健康的环境及饮食产品(如:餐饮用水质量不但要安全卫生,而且还要健康益寿等)。

建议在全国住宿业普及推广生态客房标准(如:客房建材、饰品、设备、布草、家具、用具、客用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全部达到生态化标准),确保客人能在生态客房享用到健康的环境及客房产品(如:客房空气不但要安全卫生,而且还要健康益寿等)。

建议在所有的涉旅行业或企业都普及推广符合生态化标准的产品与服务,以确保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满足游客的身心愉悦需求,而且还可以给游客带来身心健康等意外惊喜。
我们坚信,发源于中国大陆的“丝路旅游”必将会为中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全球的国际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创造的“智慧旅游”必将会像中国的高铁技术那样走出国门,惠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也必将会对中国和世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中国旅游业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期、腾飞期和圆梦期!

假以时日,中国的旅游业一定能完成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华丽转身,并且也一定能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