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按需实时响应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作者:Bloomberg 2015-10-19
“共享经济”,“按需实时响应经济”的迅速走红,传统的经济形态受到挑战,围绕着“共享经济”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也成为当下不可避免的争议点,本文以数字科技公司 Managed by Q 为例论述当下劳资关系的困境与出路。

早在十年前,谁能想到如今我们每个人手机上一个个小巧的应用程序会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共享经济”,“按需实时响应经济”的迅速走红,开始撕扯传统的经济形态。公司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以 Uber 为例,该公司一直将司机定位于兼职者的角色,从而规避掉为全职工作者提供的种种福利津贴成本,而美国劳工组织正在据理力争,为新经济下的工作者谋得更大的劳动保障。

当不少同学都在为“共享经济”的伟大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却忽略了其背后的阴影:事实上,成千上万所谓的“兼职者”只能选择多劳多得这一条路,没有福利津贴,没有医保政策,更无所谓上升通道。而在美国,围绕着“共享经济”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战争已经打响,更重要的是,一些初创公司正在选择与 Uber 完全相反的理念,给员工提供与向传统公司看齐的待遇和保障。

曼哈顿市中心,正值公司白领成群结队地出来吃午饭的时间,Afonso Oliveira 大步流星地穿过人群,他的滋味现在可不好受。因为他的背上背着 45 磅重,价值 350 美金的工具背包。这个背包中囊括了一切修理工所需要的家伙事儿,小到在数字广告公司中拧紧一根呲水的水龙头,修理某个社交网络办公室里的一排插座。

他步伐紧凑,简直要一路小跑起来,因为 Afonso 在闲暇之余会跑马拉松,所以在一天的辗转奔波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是一天两天还可以接受,时间长了就连他也受不了。“这份工作中免不了要来回奔走。有时候我会走的非常快,因为时间的确非常紧张。”他这么感慨道。

他脚上穿的并不是一般修理工所配备的工作靴,而是 Salomon Speedcross 的跑步鞋。也正是这样一双鞋子,标志着他的身份跟一般的修理工真的有点儿不一样。

020 办公室清洁维修科技公司 Managed by Q

Oliveira 目前为 Managed by Q 这家 O2O 公司服务。各大公司跟 Managed by Q 签署服务协议,在需要修理工出现的任何时候,就到了 Oliveira 出马的时候了。工作内容简直无所不包,有可能是修理管道、安装显示器,站立式办公桌的布置。在跟 Managed by Q 签约的这些公司的工作区,会专门有一个特别设置的 iPad,需要服务的时候,员工都在上面点击几下,然后 Oliveira 一个人,或者再带上他的几个同事就会准时出现,其效率、服务的性质本身跟送餐服务,叫车服务没有什么区别。

Oliveria 此时要去的地方是一家数据营销的初创公司。这个修理工小心翼翼的经过某些经理一样的人物,然后查看 iPad 上的内容,最终发现是一扇玻璃门朝着错误的方向开着,卡在那儿动不了了。“螺栓卡死了。”他立刻发现了问题所在,然后他裁剪下来一块地毯,将一个塞子卡在了门框最上方,玻璃门瞬间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公司旁观的员工忍不住赞叹:“这太神奇了!”而在此时,Oliveira 已经在去电梯的路上了,他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个维修地点,在这个办公楼里他所花的时间不到 10 分钟。

Managed by Q,这家按需实时响应的维修清洁初创公司于 2014 年的 4 月创建,其公司的产品性质决定了它成为人们眼中的“办公室维修清洁领域的 Uber”,尤其是在对外寻求融资的时候它也是这么自我定位的。其实,除了这个称呼以外,它还有一个更加高大上的称呼,也是联合创始人 Dan Teran 的所爱:“一个为空间而设的操作系统”。Q 本身这个字眼,就意味它默默无闻的站在幕后,在任何需要它的时候它会立刻现身提供帮助,就像是零零七电影中武器发明专家 Q 先生一样。Managed by Q 也是一样。只要是一个办公室负责人无法应付的突发状况,都在它的服务内容中。有可能是需要一名水管道工,有可能是需要给公司的餐具室再订购一些餐巾。

而此时还没有说到 Managed by Q 这家公司真正特殊的地方。从本质上来说,它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 O2O 公司而已,但是它与 Uber 等大公司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给清洁工、修理工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一系列正规公司所能给予的福利津贴,甚至还有一系列职位提升的机会。一般的 O2O 公司,它们只是跟某些独立的劳务承包商签署合作协议,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些临时工而已,而 Managed by Q 却拥有超过 400 名,作为 W-2 雇员存在的正式工!而如今,Uber 超过 16 万的美国司机仍然没有归类到 W-2 这个类别当中。

W-2 员工身份对新经济下的劳动者紧闭大门

根据 Intuit 的预测,到 2020 年,按小时结算工资的劳动力将占据美国整体劳动力的 40%,而在 2010 年这个数字还仅仅停留在 25%。根据 Edelman 的数据,在 2015 年美国整体劳动力当中由 34% 的人都至少从事过某些自由职业。而这样的数字背后是存在某些危机的……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Uber 被判诉讼失败,法院判决 Uber 错误地将许多司机当做独立的承包商来处理,而不是全职员工。而 Uber 也对此判决表示不满,正在提请上诉。其他的一些实时需求响应公司,比如 Lyft 以及零食递送初创公司 Instacart 都遭遇了相类似的诉讼官司,甚至于一些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老牌公司 FedEx 以及 Yelp 也未能幸免。在今年 7 月,实时需求响应的清洁公司 Homejoy 因为不堪与劳资纠纷诉讼而宣布关门。到底 020 科技公司下的劳动力是属于什么性质?这个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了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的话题之一。

这场法律上的纷争其实围绕的是一个非常细微,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的区别。

按照美国法律,一个签署了 1099 劳动协议的劳动力,在提供服务的时候(这其中就包括了提供基于手机 App 的叫车服务)是有权利在雇主那里享受到工作的稳定以及某些福利的。但是情况却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1099 劳动者往往需要自己的缴纳税收,自己安排工作计划,靠自己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自学,甚至劳动工具也是自备。这就让雇佣 1099 工作者的成本大大低于雇佣 W-2 工作者的成本。

波士顿律师 Shannon Liss-Riordan 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个案子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对工人的控制权到底落在谁的身上。”也正是因为他,在上述针对 Uber 的那场诉讼案中,成功在“按需实时响应经济”中争取到劳动者 W-2 身份(尽管 Uber 不服还在提请上诉阶段)。

美国国内收入署(Internal Revenue Service)认为,如果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完全被雇主所控制的,那么你就不符合“独立承包商”这个角色。而正是这一点,让这些 O2O 公司躲避不了肩上的责任,钻不了将劳动者视为“独立承包商”的空子。毕竟,作为 O2O 的平台,你必须承诺给予消费者高质量的服务,而且不能违反法律,从这两点上来说,劳动者的工作确实是完全被这些科技公司牢牢控制着……

某些“按需实时响应”的科技公司都意识到了法律界某种的风向越来越不利于他们,(其中包括了快递公司 Shyp 以及国内提供帮助的公司 Alfred),在今年前半年非常积极地将自己劳动合同下的工作者转变成了 W-2 性质。而 Managed by Q 这家初创公司做的更加彻底,从一开始就视劳动者为 W-2 身份。

Managed by Q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Teran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真的希望能够对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回报,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培育人,发展人的公司。”这样的想法看起来似乎真的带来了某些回报。在 2015 年,Q 在 A 系列融资中获得了 1500 万的融资,领投人是 RRE Ventures。公司业务已经扩展到了芝加哥和旧金山,在曼哈顿也已经获得了超过 300 位客户,服务的办公室面积总计 250 万平方英尺(折合 23.22 万平方米)。每个客户至少在一个星期会付费购买 4 个小时的清洁时间。该公司最近从 Buffalo Wild Wings 以及 LivingSocial 公司挖过来资深经理人,而在旧金山新上任的公司总经理就是从 Uber 刚刚跳槽过来的。

Managed by Q 最大的成绩并不是上面这些数字,而是成就了数以百计的修理工和清洁工。相比较而言,Uber 经常夸下海口,说自己提供了无数的司机岗位,而且承诺在 2015 年跨欧盟合作计划中会带来 5 万名新的司机。其实,这些数字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实现,但 Managed by Q 相比较而言,它也在提供了某种相对宽松的工作的弹性,但同时给工作者的工作保障则提升到了新的水准之上。

Oliveira 的职场路

目前这种向“按需实时响应”经济倾斜的趋势对于 Oliveira 来说不会觉得难以适应。因为在这个智能手机 App 逐渐成为经济引擎的时代浮出水面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独自赚钱养家了。十年前,Oliveira 从巴西小镇 Minas Gerais 来到了纽约,随他父亲一起做工程项目。后来他就开始独立接一些零活,就比如是路边的机械修理工,铺地板工,又或者是砖匠。三年前,他发现了 TaskRabbit,这个最灵活的劳动力供需平台。在上面,无数工人都在为某些修理和清洁的短期活争取工作机会。

一开始这个平台对每个工人来说还不错,但是慢慢的这个平台逐渐演变成为了承包商寻找工作机会的场所,劳动承包商将这些工作机会揽下来,再次分发给下面的工人。于是 Oliveira 就不再在上面找活儿了,开始自己出来单干。Oliveira 组建了一支修理工团队,业务覆盖纽约和新泽西州,,其服务客户对象中还包括了 Uber。后来他在 Uber 的另外一个合同工那里听说 Managed by Q。

在 2014 年年末他开始不断将自己的队伍整合到 Managed by Q 的系统中。他的人为他工作,他为 Q 工作。在加入 Managed by Q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愕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接近于公司管理层,成为了修理工中的经理人。他监督手下的工作,还负责在某些新技能上提供培训。

跟那些完全自己给自己打工的修理工不同,Oliveira 的工人都享有 Managed by Q 公司 200 万美元的保险政策。如果他们一个星期工作超过 30 个小时那么还会收到额外的福利,如果工作时间在后续的日子有所下降这个福利也不会停止发放。医保上面的种种福利完全由 Managed Q 公司提供。如果这个修理工真的有过得去的手艺,那么一个小时他能赚得 45 美金。

Uber 的辩解

而面对这个劳资关系难题,Uber 也有着自己的理由。它强调是工作者本身的能力以及工作自由度无法让他们成为稳定的雇员。根据 Uber 发言人的数据:65% 的司机月工作时间能够相差到超过 25%!W-2 雇员(也就是全职员工)可没有办法在他们想刚做的时候工作,不想工作的时候就不工作。Uber 这样争辩道。但是这个说法的漏洞在于:法律也没有规定全职员工必须工作多少小时之后才能有资格成为全职员工啊!目前在加利福尼亚 Uber 面对的这场官司已经变成了一起集体诉讼。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分享经济”,“实时按需响应”公司都开始走向一个两难的境地,你说给一个员工进行投资吧,这个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是无法保证让投资转化成为可以衡量的回报的,这个行为本身就将司机自我雇佣的概念给复杂化了。在以“兼职者”的身份进行对待的状况下,波士顿律师 Liss-Riordan 直言:“Uber 的司机并不是创业者,他们收入提高的唯一途径就是工作更长时间。”

1099 VS W-2

而 W-2 的雇佣协议就允许升职,这就能够促成雇员和雇主之间更加稳定,长期,且带来双赢结果的关系。Managed by Q 公司下面的一个清洁工,38 岁的 Anthony Knox 在公司早期就加入进来,如今已经被提拔成为了员工培训方面的主管。他感慨道:“其实每一个人都想要更多的责任和权力。”

责任更多,当然也意味着更高的工资,这当然在 1099 雇佣协议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举个例子,在纽约,Q 公司的清洁工一开始的薪资是一个小时 10 美金,在过了一定的培训期之后薪资上涨为 12.50 美金。(不同地区市场的薪资水平相差特别小,也就是旧金山的清洁工工资是一小时 15 美金)而清洁工也可以成为导师,这样一个小时就能赚 14 美金,然后会进阶成为品控监管员,年薪是 35,000 美金。Managed by Q 向客户收取费用是每个现场工人每小时 25 美金。

纽约城最大的物业服务者联盟 32BJ SEIU 在提供 A 级办公大楼服务的时候,最低工资也不过一小时 26.198 美金。联盟拥有 145,000 名成员,跟 Uber 的纽约司机人数相差不多。

数字科技公司往往都倾向于避免跟传统的工会纠缠在一起(32BJ SEIU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来自纽约,负责提供家庭和办公室清洁服务的公司 Myclean 虽然也是使用的 W-2 工人,但是该公司的 CEO Michael Scharf 表示:“至今我们都还没有跟清洁工工会有过任何交道。我们希望他们能放过我们。”最近风头正盛的联合办公初创公司 WeWork 刚刚获得了超过 100 亿美金估值,在今年六月与一家清洁公司解除合作,因为工人们威胁要成立工会。事后,WeWork 找来一些清洁工作为 WeWork 的全职员工对待。

W-2 员工待遇背后的风险

其实,科技初创公司如果选择给员工提供“全职员工”应有的待遇,对于这些公司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尤其是那些立足于 App,想要快速实现扩张的平台更是严峻的挑战。一个初创公司如果选择了 W-2 员工待遇,那么它的员工队伍必定更精小,专注于高端产品。因为选择了 W-2 员工身份,会大幅地推高管理和雇佣员工的成本。Zirtual,一家按需响应的数字公司,在今年 5 月选择全面转向 W-2 员工待遇。其创始人 Maren Donovan 表示该公司的成本推高了起码 20%。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加速了 Zirtual 的死亡。在今年 8 月,公司突然宣布停业,并选择出售给了 Startup.co。Maren Donovan 事后感慨总结道:“目前所有以按需响应为基础,以分享为特色的公司都是围绕着『独立合同承包商』的概念来运营,一旦他们选择将『合同承包商』的角色转换成为『全职员工』,其盈利模型就不复存在,巨大的成本支出会将它们压碎的片甲不留。”

当然上面这只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其实目前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毕竟,W-2 员工是值得投资的,投资这样一个员工远胜过在 1099 雇佣协议下来了又走了的独立承包人。

巨大的鸿沟

如今待遇丰厚,拥有稳定事业的程序员只负责设计这个平台,但是他们不是真正与付费客户进行互动的人。著名风投公司 Homebrew 的合伙人,同时也是 Managed by Q 的投资人 Hunter Walk 坦言:「如果一家公司只是对来自公司总部的那帮人给予尊敬,而对于在外出勤的人呼来喝去,那么这个公司很难打造出像样的,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来的。」

确实,在“共享经济”领域,人们更多的将鲜花、掌声、荣誉,物质上的奖励献给数字科技公司的程序员,UX 设计师,产品经理,这些开发出来价值几十亿美金的 App 的脑力工作者。

而在 Managed by Q,公司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外勤人员身上,所有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扎实丰富的经验才可以,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有过人之处,而且还要善于跟客户打交道。前文中的 Oliverira 现在的头衔是“修理工团队的经理”,但并不一定他就能继续上升到最高管理层,下面的人同样有机会。他谈及跟其他员工的关系时这么说道:「如果你自己都分不清楚底下的修理工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那么别说上升通道,自己目前的职位都有可能保不住。」

硅谷经济红得发紫,但是大部分公司似乎还没有将那些用体力劳动者纳入到自己丰厚的回报计划中。

Managed by Q 仍然继续一路飞奔

在周六的下午,笔者参观了 Managed by Q 的新办公室,这是一间不规则的 Loft,弯曲的窗户以及砖砌拱门都很显眼。而这个办公场地之前的公司是 AOL。在厨房旁边堆放着吸尘器以及其他一些清洁工具。而当笔者来访的时候,公司正在举行 Operator Assembly 大会。这是给清洁工、修理工以及新入职的一些新人准备的,让他们能够定时听取公司目前的一些政策和新闻。在听取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公司整体增长数字之后(不得不说非常理性客观,也非常迅速),员工们开始分成很多小组来开始讨论更细致的工作内容,比如如何跟客户打交道。

(图注:Anthony Knox 在表彰会上接受 Managed by Q 公司的奖励)

在每次例会结束之后,专门还安排了一个表彰仪式。一部分员工因为表现突出,在客户那里获得非常高的评级,会在这个表彰仪式上接受奖励。在笔者到访的那一天,其中一个接受奖励的员工名叫 Knox,他是负责培训监管方面工作的,因为没有缺勤一天而获得奖赏。他在台子上发布感言:“当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你们我将付出我的所有,而这句话就是我每天工作的准则。”话音刚落,台下的同事们给予了无比热情的掌声。他的奖品是价值 25 美金的 Visa 礼品卡和一张奖状。而 Managed by Q 计划在今年年底开始为某些清洁工和外勤人员设置期权激励计划……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Bloomber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