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者为何钟情喜达屋:品牌的力量

大住宿 本文作者:雁行 李其奇 译 2015-11-02
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和酒店业继续成为中国在美投资的最大驱动力,中国投资者收购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商业地产类资产看重的是其源源不断的投资回报,并进行多元化全球投资组合。

一些最具标志性的美国酒店品牌,如喜来登(Sheraton)、威斯汀(Westin)和瑞吉(St. Regis)等,也许很快就能迎来来自中国的新东家。
根据多方报道,包括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内的三家中国公司希望竞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酒店国际集团(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 Worldwide)。这家酒店运营商管理着全球各地的喜来登和威斯汀酒店,目前市值126亿美元。

这也许能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在美国实施的最大规模公司收购。

如果这宗交易坐实,那便是中国投资者最近一年内在酒店行业敲定的第二宗超巨型收购。

2014年10月,安邦保险(Anbang Insurance)斥资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市的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华尔街日报》上周二报道称,三个投标方——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海航集团(海南航空的母公司)与上海锦江国际酒店——正在争夺中国政府的批准,以避免彼此之间出现恶性竞购。

但这一令人咋舌的交易规模只是中国投资美国房地产市场这一上升趋势的一部分而已。

针对喜达屋这样的酒店运营商的潜在竞购,标志着中国投资者战略的一个有趣转变,普衡律师事务所(Paul Hastings LLP)全球房地产业务部总监菲利普·菲德(Philip Feder)说。“这跟购买升值潜力有限的地位象征型资产完全不同,因为它玩的是现金流。”费德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

据菲德称,跟过去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中国企业寻求的是对现金投入的丰厚回报,就比如酒店经营产生的源源不断的收益。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投资者是出了名地喜欢收购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商业地产类资产,比如华尔道夫酒店,以及2013年,中国亿万富豪张欣以14亿美元收购通用汽车(GM)大厦40%股权。“[竞购喜达屋]表明中国投资者开始以更加综合的眼光看待收购——80年代的一些日本投资者就没有做到这一点。”费德说,指的是一项潜在交易的长期前景。
虽然地位象征型资产可能不再是重点,但中国投资者依然十分关心品牌,这也使喜达屋成为一个合适的选项——它拥有一系列知名品牌,如瑞吉酒店、喜来登酒店和W酒店。

考虑到这些品牌在亚洲的高知名度,买家很有可能扩大现有网络,并在中国开设更多酒店。目前,该公司光是在大中华区就设有150家酒店(包括负责管理的和特许经营的)——跟整个欧洲的数量几乎相当。

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和酒店业继续成为中国在美投资的最大驱动力,占到美国6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交易的65%。不像半导体等其他行业,房地产投资不会引来那么多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监管审查。因此,据费德称,中国收购喜达屋不太可能在美国决策者那里遇到大的障碍。

然而,早前的报道显示,中国并不是喜达屋酒店唯一的可能买家。凯悦酒店(Hyatt)已就收购事宜进入谈判后期阶段,来自中东的各方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不管中国投资者最终能否成功竞购喜达屋酒店,雄厚的财力,以及对建立多元化全球投资组合的强大愿望,将驱使中国投资者继续物色交易对象。

“目前市场比较稳健,而且中国人有意放长线钓大鱼,他们正用综合的眼光看待投资。”费德说。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福布斯中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