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究竟为啥这么热?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 哈佛商业评论 2015-11-27
大数据价值在于:从大数据中提炼出知识,并由此帮助制定精细化的行业策略。

大数据是个很热也很大的话题,但我想从一个冷门的事儿说起,NGLY1基因变异。
一位美国的父亲Matt,他的儿子Bertrand是首位确诊的NGLY1基因变异患者。由于没有任何关于这种病症的资料,Matt通过社交媒体网站找到了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生物信息学家们,他们正在建立一个关于罕见病的资料库,需要招募志愿者来完成这个工作。Matt本身也是计算机科学教授,非常渴望能通过这种共享数据的方式发现治疗儿子疾病的方案,并且能够以此帮助到更多的NGLY1患者。功夫不负有心人,Matt关于Bertrand的诊断经历的文章在确认新的NGLY1患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位来自密苏里州的母亲Eileen,她的儿子Benjamin也是一个NGLY1患者。尽管医生们给Benjamin提出过多种治疗方案, 但仍没有康复的可能,Eileen因此加入到这个收集NGLY1病症相关数据的队伍里。现在这个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地扩大,并建立了一个网站以触达更多的人。他们所处理的数据能够帮助到医学界尽快找到关于此种罕见病的治疗方案,也使得这些患病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数据的力量,数据的共享对于罕见病人,可能意味着生命的希望。
诚然,大数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商业领域。2015年初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技术年会上,我应邀在“未来的工作”专题讨论会上发言,演讲者来自多个科技公司。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未来科技的进步会使工作更有效率。大数据作为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会上我分享了自己对大数据价值的理解:从大数据中提炼出知识,并由此帮助制定精细化的行业策略。说到知识,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是从数据中产生知识,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举个例子,传统企业长期做市场营销,会对用户有大致的画像,即什么样的群体大致有怎样的需求。相较之下,通过大数据驱动的画像能更精准地做到这一点,对客户的理解不再是千人一面。根据不同的行为和交易特征,企业能够对各种客户有了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具体来说,关于客户的知识在大数据系统中不停地生成,并用于业务中,来提升客户的体验。这是一个闭环的数据分析和运营优化的流程。基于大数据的方法,区别于模糊的定性的认识,对客户的洞察和知识可以做到比较精确的描述,并由此制定个性化、精细化的策略。麦肯锡估计过由此带来的直接收益,在全球大约是2000亿美金。美国营销界曾有一个论述:“mad men vs. math men”。意思是说,现在的广告营销已经不能只凭创意赢得客户了,基于数据的决策无处不在,并且经常是取胜的关键之一,在这一点上很好地说明了大数据的价值。
年会上嘉宾们讨论了大数据在各个行业中的机遇,从较早的搜索、广告、电商行业,延伸到大数据运用在相对传统的行业里。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日常的工作:
第一,大数据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前在数据匮乏的环境中费时的任务,现在能够通过大数据较快地完成,人们可以从事更加创新型的工作;
第二,大数据既能支持战术层面的决定,又能辅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数据驱动和行业经验相结合,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大数据变革也带来了新型的工作机会,例如大量创新型公司的崛起会产生很大一批具有挑战和创新的岗位。
在各个行业,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数据经过处理得到信息,而信息提炼沉淀为知识。人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文明由此而延续。然而面对浩海般的数据,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无论在处理效果还是效率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全球企业的数据一年有2000EB(注:1EB等于一百万TB)并快速增长,一个人的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基于大数据的创新,让我们能够有效地拥抱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提取持续的价值。
“千百支蜡烛可以被一支蜡烛点燃,而那支蜡烛的生命不会因此缩短”。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数据都可以转化为知识,就像Matt做的那样,帮助别人并由此受益。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 哈佛商业评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