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就目前数据来看,OTA对旅游目的地客流的影响能力甚微”,覃爱鸣的潜台词或许是,目前的OTA在门票、休闲度假市场上,还没有达到“拥流量以令天下”的程度。想与OTA争夺话语权,这个时间点不容错过。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支付的发展,越来越多旅游者选择通过网络和手机预订价格更低、更为便捷的电子门票,刷二维码或者身份证入园。可以说,线上获取流量是适应时代变革的选择。
在众多景区负责人的眼中,OTA仅仅是景区的一个宣传推广平台和分销平台。它充分利用网络互联的优势,通过网络传播和宣传推广的及时化、多样化、便捷化组织各种信息来实现引导游客选择其力推的产品。
不过,随着散客市场量的增长,OTA貌似并没有实现大部分景区对其在散客市场上的期望。究其原因,辽宁某景区的一工作人员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OTA没有真正的作为服务商在景区的角度去策划活动,提取卖点,推动销售。”
“成也网络,败也网络。”南宫景区总经理王孟秋表示,OTA缺乏线下的沟通,对景区不够了解,所以很难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推广。
另一方面,低价争夺客流所带来的价格混乱,也令景区对OTA“既爱又恨”。作为一个为景区和游客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景区宝的创始人张文威认为,“景区爱OTA能帮助他们带来更多游客,增加门票销售;但恨OTA扰乱秩序,随意调整门票价格,造成管理混乱。”
不过,张文威同时指出,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不是OTA的问题——他们的票务主要也是由对接批发商而来。“批发商自己和景区结算,至于其他销售渠道,景区也管不着。”
景区与OTA该怎么玩?这是目前摆在两者面前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覃爱鸣给出了景区自建官网平台直销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操作性有多大?
在王孟秋看来,景区自建官网平台直销不是不可以,但自建官网若仅以自身及景区所辖范围内的资源来承载这个平台的话,注定是必死无疑的。
常州嬉戏谷景区总经理丁俊伟则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他们也正在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之后会有选择的的减少与一些OTA合作。“但是真正懂互联网运营又有景区实战经验的人才匮乏,是摆在大多数景区面前的难题。”他说。
“真要尝试走这条路,一是要整合周边相关景区及旅游服务链上的相关产品,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目的地或区域目的地旅游网站;二是充分挖掘、借助和整合各合作景区及其他产品的宣传渠道来推广;三是广泛利用各区域代理商以及与其他OTA商,形成产品互动和接口互通。”
王孟秋的观点很直接:“即使如此,景区自建官网直销难度还是很大,人员、技术、资金每样都会是景区做这件事的拦路虎,要不这个事也就自娱自乐一下了。”
“同时还必须得组建强有力的产品团队;页面设置用户体验感和线下互动板块,也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他说道。
王孟秋认为以上都是景区要走“自主化”之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可能只是实力景区“可以想想”,大部分中小景区还是得依赖OTA实现迎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变革。
似乎,景区现在已经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OTA的携裹下,景区应该如何突围?如何与OTA寻求新型的合作关系?
有业内人士分析,景区与OTA应该紧密结合,将整个景区升级为一个OTS(online travel supplier,在线旅游供应商)。
在设想中,OTS应该有全系统的景区智慧化平台,包括分销、运营和结算平台。它可以通过OTA的深度合作将景区产业升级,从单单的门票销售收入,升级为景区周边所有产业链的大旅游平台。
“景区负责整合当地资源、规范并电子化,纳入景区的平台管理;OTA拥有强大的分销能力和宣传能力,可以对接景区平台实现宣传和分销。”该人士告诉TBO。
这是个两全其美的规划,但离真正实现尚早。
劲旅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景区门票预订市场总交易额约为899亿元,其中,在线渠道门票预订交易额约为49.2亿元,在线渗透率约为5.5%,而非在线渠道门票交易额约为849.8亿元,约占总交易额的94.5%。
“份额过低恰恰说明这个市场的进化程度较低,未来的空间和机会巨大。”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景区和OTA的博弈才只是一个开头,未来的故事还有很长,也势必很精彩。而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供应链,或许将是这场“攻防战”的重头戏。TBO也将持续持续关注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