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说到共享经济,都在参考美国模式,但为啥美国除了世界级共享经济公司Uber和Airbnb,而复制在中国的不是一样的项目?这是国情不同导致的需求不同,但核心都必须大数据算法技术驱动共享经济大市场。
记得2015年7月分享过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感受,最近看见共享经济重新被提及,想来越来越多人看清楚了本质区别:美国物多人少,而中国物少人多的本质差别。所以中国的共享经济需要利用好商业社会中各种闲置资源,不仅仅个人的闲置资源(看美国模式几乎都是个人闲置资源在做文章)。
但有几点,本人保留个人意见:
共享经济不一定必须是高频市场。说高频市场的朋友,往往会提到Uber和中国的滴滴,但是他们忘记了同样是共享经济代表的Airbnb,使用它的频率能有Uber的多少比例,能有几分之一就不错了吧?但不影响它的爆发,因为本质是否是解决强刚需,而不是拼谁的频率高。而且高低频是相对的,你说一年10次是高频还是低频?
共享经济场景是否合理,和轻重资产没有关系,而是刚需程度,以及共享后是否带来本质上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为啥都会提到Uber和Airbnb,而且就交通、住宿两大类做出了垂直巨头?因为在旅行中,交通一直是第一刚需,而住宿是紧随之后的第二刚需。我们不敢肯定未来共享导游是否能做成大项目,但它的难度比交通、住宿大许多倍,因为它并非强刚需,做好共享产品的难度大很多倍。
服务主体是否全职是关键么?显然不是,滴滴最早从打车切入,出租车都是全职的,但后来更大的动作,不是在非全职的专车和快车么?Airbnb为啥无法在中国有很好的复制,最根本原因也不是没有全职,而在于如何标准化基本的服务方面,导致参差不齐,索性后来的创业者都是自己装修和制定标准,反而有所斩获。
所以本人一贯的观点是:共享经济在中国要有很好的表现,需要这么几点:
1.切入点必须是刚需,而且有足够强的痛点;
2.共享经济必须整体上相比原来的模式降低了成本,否则拿补贴烘托出的市场,可能是伪需求;
3.必须可以逐步标准化其服务,例如Airbnb在国外有一定的标准措施,看起来体验是个性化,但基本环节是标准化的;
4.最后一点是需要有大数据算法技术门槛,没有技术门槛的共享经济必然是贴钱做“共享”,因为共享经济的核心是共享资源+精准需求的匹配,技术是在共享经济中有效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在同样的运营成本前提下,谁匹配的更好,谁的成本就更低,就更能吸引和服务好用户。如果谈共享经济,却没核心技术竞争力,恐怕仅仅是在谈概念画饼。
执惠旅游认为共享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属于增量市场,是原有市场供给的一种补充,或者是培养用户新的消费习惯,比如基于共享经济的拼车、住宿,共享经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一定是低成本的,途家、Airbnb等平台上的产品并不一定比酒店的便宜,但一定具有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特点;除了基础的大数据算法,前期市场的开拓和竞争离不开持续资本的支持。
【号外!】执惠私享会第三站将于1月20日(周三)下午在上海举办,此次活动邀请到了多家上海旅游O2O代表企业的创始人、高管,一起探讨“旅游供给加速度”的话题。除了干货分享外,执惠旅游还将在现场抽出幸运观众送出由安科运达提供的塞舌尔、巴厘岛往返机票!赶快约起来吧!报名请戳☞“我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