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旅游: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 郭潇 2016-03-23
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建设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向人民通过文化来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经济领域中的很多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都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通过文化发展促进道德经济。

3月16日,李克强在回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网记者提问时说“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建设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向人民通过文化来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经济领域中的很多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都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通过文化发展促进道德经济。”这其中道出了文物——文化——经济的关系,而旅游正好在三者之间搭建桥梁。

一、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可以相得益彰

如何平衡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早已经成为了老话题,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保护优先”和“利用优先”,双方各执一词。尤其是今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示后,各方争议更加激烈。从文物身上获利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在观点战争之外,我们更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事实上,保护和利用并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作用,可以相得益彰。首先,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无论是现行《文物保护法》还是拟修订的版本,虽立足于保护的目的,但并不排斥对文物的合理利用。

其次,保护为利用提供了资源载体和基础。如果没有恰当的保护,文物的利用也只能是幻想和空谈,并且即使取了了一时之利,但随着载体的消失或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的减退,它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也必然不复存在。

再次,利用为长期的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合理科学的利用,除了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之外,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才能被社会广泛关注和认知,也才能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现在有越来越多富有的、有情怀的企业、个人愿意用各种形式赞助文物保护、收藏、展览等事宜,如果合理合法、顺势而为,自然会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如2月25日,知名国画家崔如琢已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亿元,从目前公布的崔如琢善款利用条款来看,故宫管理层对于捐款已经有了明确合理的规划。相信这一行动一定可以为文物保护带来更多的利好消息。

二、选择有眼光的开发主体

虽然基于文物价值的保护和利用的必要性在社会各界早已取得共识,但就在“保护优先”和“利用优先”方面分歧较大。由于不同的文物背后拥有的旅游开发价值不同,可能为所在地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专家学者对不同文物的态度也不一样。对于开发价值较大,可能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文物,某些专家、政府则愿意屈从于“利用优先”;但对于开发价值较小,经济效益也不乐观的文物,则是“扔之不管”,随意性较大。目前的这两种做法,不管是哪一种都对文物本身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其实这一现象并不是利用、开发的错,更多的在与参与开发的主体,政府、企业是否具备真正的资质、眼光和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尤其是对开发主体的选择,可以由原来的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在审批开发规划方案时,在考虑到其本身的保护与经济效益之外,还要思考怎样将优秀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代,让文物的生命更好的延续下去。

随着更多的创客融入到旅游的行业大军,如果能够让文物在旅游中充分发挥,可以取得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双赢。通过旅游+文物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生力量,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经济能量,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为人民大众输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市场经济构筑道德底线。

三、在文物旅游开发中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

其实,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争论无非就是“花钱“和”挣钱“的争执,很多部门为了业绩,很容易受经济利益诱惑,也就出现了很多以短期经济利益、地方旅游产业政绩、商业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导致文物保护目标被牺牲,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目前社会上类似这类的基于旅游开发而导致的文物热、文物产业化的例子非常多。但如果因此就畏首畏尾,则会陷入过度保护的极端,这样不仅不利于保护,反而会让文物成为神秘的“古董”,失去其在社会中应有的光泽。

为了实现旅游+文物的更广泛的利益,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在文物旅游开发中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通过更透明的监管,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进来。

第三方机构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有情怀的普通大众,通过这种游客问责机制倒逼文物旅游开发,由人民大众选择文物旅游开发的路径,避免由于主观性的过度开发或过度保护造成的破坏。

同时,这种参与不仅是保护层面的参与,也是利用上的参与。在选择开发主体中,在政府的主导下,规划方案也可以适当争取社会意见,使第三方机构在利用与保护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性和话语权。

通过“旅游+“让文物下走神坛,走向大众,只有将其内在的文化得以传承,才能让这些优秀的文化滋润大众的心灵,激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赢得世界的尊重。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大地风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