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上海迪斯尼乐园还没正式开业,“天价小笼包”、“与美国服务相差甚远”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童话般的梦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王健林判断其20年内不会盈利,吴老师却算出它极可能8年内就收支平衡了。他们分别如何算账?详见吴晓波视频讲解。我们先看看迪斯尼的前世今生。
除了负面消息外,中国的第一个迪斯尼乐园存在三大劣势:
选址不适:上海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一年中人们在户外游玩的时间还不到半年。
开业时间不当:六月中旬是江南典型的黄梅雨季,多阴雨天气会持一个多月,结束后又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伏旱期。
投资太大:300多亿,经营压力全在中方,王健林因此断定20年内无法盈利。
上海迪斯尼被吐槽物价太高
除此之外,上海迪斯尼还有两个天生劣势:
1. 主题乐园身份:中国共有300家主题乐园,75%处于亏损状态,20%大约收支平衡,5%为盈利状态。若整个行业的盈利只是极少数,那一定不是一个好行业。
2. 海外Disney Land身份:虽然迪斯尼公司是最赚钱的娱乐公司,2015它的总收入甚至超过BAT收入总和,但海外的所有Disney Land中,只有日本迪斯尼是盈利的,其他一概亏损。上海能逃过这一诅咒吗?我们先看看其他园区的状况。
迪士尼乐园是日本的天堂
“我们赢在经济话语权”
日本迪斯尼主题公园被誉为“地球上欢笑最多的快乐天堂”。它是迪斯尼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主题乐园,也是现在唯一一家依然盈利的海外主题乐园。1983年开园第一年,入园人数就达到创纪录的1000万人次,重游率高达90%。
从小接受美式文化教育的日本人往往都怀有一个美国梦,这个乐园像是他们接近梦想的最近阶梯。于是它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印钞机,帮助日本迪斯尼赚得盆满钵满。2014年日本迪斯尼主题乐园收入突破234亿人民币。
而日本迪斯尼能拥有高收益是因为当时签订的许可经营模式——美方授权日方自己建造和运营迪斯尼乐园,只收取门票收入的10%和其他收入的5%作为授权费。
这是因为20世界80年代的日本处于黄金时期,当时美国经济陷入石油泥潭,日本抓住这个机会牢牢把握经济话语权,在合约中添加了有利于自己的强势条款。
当美方发现这个商业模式过于保守,对于自己就像一辆时速只有十公里的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后悔莫及却束手无策。但日本家庭对于主题公园的痴迷让迪斯尼在海外创建更多的主题乐园信心十足。
欧洲人最讨厌迪士尼乐园
“他们偷了文化做快餐”
紧随日本建立的巴黎迪斯尼乐园,对迪斯尼公司却是当头一棒。
充满文化自豪感的法国人把巴黎迪士尼看作是美国文化的入侵,并称其为美国的“文化核泄露”。欧洲周边他国家的民众——冷静而善于思辨的德国人以及老成持重的英国人甚至认为美国人偷走了欧洲的城堡和古典的公主,却做成了文化快餐,毫无内涵可言。
结果,开园伊始巴黎迪斯尼乐园就亏损数百万美元。到1995年,欧洲迪斯尼公司亏损将近5亿美元,股价从40美元跌至0.15美元。
尽管巴黎迪士尼随后做了许多本土化的调整,包括降低管理费用,减少酒店价格和增加开放天数,但欧洲人对迪士尼的始终不热情。
香港迪斯尼爆满,政府却惨赔
“这简直是‘马关条约’”
1998年,迪斯尼乐园决定落户香港前,在上海和香港两个地方摇摆不定。上海甚至决定拿出整个崇明岛,建造迪斯尼世界。但是中央政府看到日本迪斯尼成功案例后,决定在香港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送上一份大礼包挽救香港经济。
迪斯尼公司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和香港签订许可经营模式的合约,取而代之的是合资模式,港府投入了香港迪士尼约90%的资金,将近36亿美元,却只拥有57%的股权,而且纳入合资公司的只有门票收入。最赚钱的经营项目,比如迪士尼酒店,收费的迪士尼频道、迪士尼英语教育等则与港府完全无关。
这个大礼包在数年之后反而变成港府的大包袱。虽然每年至少有500万人次的游客量,但是已经连续七年亏损,2015年净亏2500万美元,裁员消息不胫而走。
细数三家海外迪斯尼乐园的成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美国的快餐文化是否会格格不入,合资模式能够凭借人口数量优势扳回一城,均是盈利的关键。
6月16日,上海迪斯尼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一切的答案就像乌云背后的太阳。历史不会重复,但会以不同的形式重复上演。
【号外】以“融合·新生态”为主题的《执惠·2016中国旅游大消费创新峰会》将于6月1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届时国内旅游、投资、体育、营销、娱乐、媒体、户外等近千名各界精英将齐聚一堂,直击旅游大消费产业前沿,探索广阔未来,分享最具创新性的产品体验,聚合最优质的投资与营销资源,积聚能量,共创价值。欢迎点击链接查看详情并报名:http://www.tripvivid.com/activity/new-eco#j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