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2015年全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0%和12%,实现了“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漂亮收官,并开启了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中期,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交通环境的大幅改善均为旅游行业提供难得的发展良机。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全面研究,列举出产业九大热点:出境游、乡村游、邮轮旅游、主题公园、养生旅游、医疗旅游、周边游、智慧旅游、体育旅游,以供投资者参考。
以下部分是节选自报告中的“主题公园、医疗旅游”两个投资热点的分析内容呈献给你。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中央因势利导,把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不断出台有利于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措施,给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实质性利好。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二、研究方法
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研究、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中投顾问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报告中运用中投顾问的层次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研究、咨询研究和行业研究,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现状、趋势和规律以及投资领域的火热程度。
三、研究目的
1、让投资者能够及时把握投资热点。
2、为投资者全面梳理、总结投资热点。
3、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主题公园
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快速崛起,并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国内主题公园数量达到2500多家,消费升级、亲子游爆发,释放国内主题公园新需求,我国主题公园发展正迎来“黄金时代”。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20年达到主题公园准入条件的人群有望突破11亿,主题公园在达标人群中的渗透率有望提高到20%,总访问量达2.2亿人次,未来五年主题公园客流量复合增速约为12%。
产业定义
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所。它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高新技术等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与园林环境为载体来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以主题情节贯穿整个游乐项目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
行业投资价值度评级
产业综述
一、虽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但主题公园整体仍然保持稳健增长,亚洲已经成为全球主题公园市场的重心和重要增长极,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居民符合参观主题公园经济准入条件的人口基数持续增长,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增速领先全球市场,吸引各方力量在此聚集。
三、国内主题公园由于存在时间短,还处在发展初期,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文娱产业,因此,一般主题公园单馆的收入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
驱动因素
一、2015年大约有9.09亿中国居民符合参观主题公园的经济准入条件,随着城乡收入的增长,该数据会持续增长,主题公园迎来较快发展机遇。
二、70后80后崛起成为亲子游的主力军,国内亲子游整体有望持续保持较快增速,而主题公园作为亲子游最主要目的地,有望直接受益于亲子游的爆发。三、随着迪斯尼和环球影城强势进驻国内市场,消费热情和市场认可将进一步激活,国内主题公园龙头的转型升级有望加速,从而带动国内主题公园发展进一步提速提质。
四、2014年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政策进一步宽松,同时随着中国在旅游行业颁布的系列推进政策不断落实,主题公园的发展也将加快。
全球市场
一、2015年虽然全球经济相对低迷,但主题公园整体仍然保持稳健增长,全球主题公园客流量再次创造历史新高突破4亿人次,相比2014年增长了7.1%,增速有所提升。
二、亚洲已经成为全球主题公园市场的重心和重要增长极,市场份额从10年前的35%增长至目前的42%,而北美市场则从10年前的52%跌落至2015年的47%。
三、全球主题公园前三名排名稳定,迪士尼和墨林集团占据前十大主题公园游客人次的半数,迪士尼的占比虽小幅逐年下降,但依然占据总量约三分之一的江山,2015年中国市场在全球主题公园top10中获得将近半数榜单席位。
中国市场
一、国内2500个主题公园基本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省市,在政策松绑下,国内再次掀起主题公园投资热潮,经营主题公园的企业不断增多,华侨城、海昌控股、宋城演艺、万达文旅城、世贸集团等百花齐放。
二、主题公园数量与GDP和人口高度正相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国内主题公园的聚集区,从东部到西部主题公园基本呈现三级阶梯结构:东部沿海分布较多且规模较大,中部分布次多但规模不大,西部分布较少且规模较小。
三、中国文化旅游消费需求高速增长吸引海外品牌争相抢滩中国市场,国外知名主题公园IP内容供给商和园区运营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市场前景
2015年中国主题公园客流量为1.27亿人次,占收入水平达标人数的14%,未来随着主题公园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社会对主题公园认知度的提升,消费热情将会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符合主题公园经济准入条件的人口基数将不断扩大,2020年达到主题公园准入条件的人群有望突破11亿。
根据国外主题公园历史经验,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中国主题公园在达标人群中的渗透率有望提高到20%,总访问量达2.2亿人次,未来五年主题公园客流量复合增速约为12%。
产业链分析
主题公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再到正式运营的三个阶段基本对应产业链上中下游:主题公园产业链的上游包括前期策划、政府部门和建设施工方。从全球来看,主题公园项目设计和设备输出主要由欧美大公司垄断,议价能力较强;产业链的中游则是主题公园的投资方、运营维护方和外部供应商;产业链终端则是消费者。
收入结构
国内主题公园由于存在时间短,还处在发展初期,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文娱产业,因此,一般主题公园单馆的收入比较单一,基本以门票和餐饮为主,门票收入可占70%-80%,餐饮娱乐等收入一般占到10%-20%,而衍生品和其他娱乐消费比例往往不足10%。也正因如此,国内主题公园有70%处于亏损状态,20%收支平衡,仅有10%能够实现盈利。
运营模式
主题公园经营目前可以概括为房地产开发、综合体和文娱产业结合模式,三种模式并不相互排他,大型主题公园集团甚至可以三种模式相互结合开发。
● 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在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房地产+”成为最主要的主题公园开发模式。一方面,通过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在获取土地过程中能够得到便利,在地方政策支持下,行政审批效率也会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房地产即造即卖,滚动开发可以迅速回流现金并贡献丰厚利润,对于主题公园建设期和培育期具有较好的资金支持。
● 以长隆为代表的综合体模式。综合体项目主要指商业综合体配套的复合型盈利模式,前期以主题公园收入为主要盈利点,随着主题公园产品系列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开发商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构建成以主题公园前期及后期运营的产业链为主线,住宅及餐饮、住宿等商业配套为辅的多元盈利模式。
● 以华强方特为代表的文娱产业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盈利点主要在于门票收入、衍生品销售收入和影视票房收入等,有一纵一横两条产业链。纵向打造自有影视产业、媒体渠道、IP,通过影视产业来增加粉丝入口量,上游IP的捕捉成为下游主题公园和衍生品销售的推动力。横向是游戏、度假、主题公园、衍生品等产业,横向产业链为多元化经营提供大动力。
发展趋势
一、主题公园集团化和异地扩张规模化。单体主题公园辐射范围以3小时车程范围的本地居民和周边游客为主。具有集团品牌的主题公园具备更强的品牌吸引力、内容更新能力和客源辐射半径。主题公园集团化和异地扩张规模化是竞争激化的必然产物。
二、IP的广泛应用和科技对体验感的提升。未来具备IP内容生产或收购能力,并且有成熟线上线下渠道平台延伸IP消费的主题公园具有成长价值,国内主题公园成长路径将以强IP以及强IP支撑下持续的丰富创新演绎和多元化产业链变现为核心。
三、产品升级,从景区经营向度假区综合体模式转变。无论是传统器械型的游乐园、以旅游演艺为核心吸引物的景区还是海洋公园景区,都通过场馆设施的扩建、新项目的开发和休闲度假业态的重新组合来实现从景区向度假区的转变。
投资风险
一、盈利风险。主题公园投资周期较长,再加上行业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未来的盈利性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
二、竞争风险。国内主题公园投资热度高涨,盲目跟风投资会导致投资过热,国际主题公园知名品牌也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行业竞争加剧,中等规模缺乏特色的项目退出风险高。
三、经济风险。休闲娱乐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波动或会影响主题公园消费需求。
投资建议
一、主题公园投资要综合考虑经济、人口、交通、地区形象等多个区位因素。
首先当地的经济发展、消费水平要能够支撑门票定价;
其次是区域的人口密度要能够支撑园区规模;
最后,区域的交通条件要能够保证在三小时的时间半径内的可到达性。
二、在项目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市场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儿童乐园就要针对家庭和幼儿群体,娱乐项目不能太过刺激或前卫;
主题游乐园就要针对青少年和成年客户,要保证项目刺激性和时尚感;
生物类和人文社科类就要兼顾科普教育要素,适当降低娱乐要素;
演艺类园区则需要保证节目艺术质量和更新频次。
三、布局强IP。
纵观国际主题公园六大龙头的发展历程,无不以抓住强IP为核心,强IP是实现主题公园营收多元化、打造品牌特色、提高附加值、实现高效异地复制扩张的关键所在。
总结
近两年,伴随国际主题公园的进入,地产商的转型,主题公园龙头的快速扩张,国内主题公园龙头开始涌现,并进入一个集群式发展新时代。
伴随“消费升级+上游垄断+常更常新”,大投入在逐步推高主题公园的进入壁垒。
中国主题公园增长领先全球市场,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大,2020年中国主题公园客流量有望达到2.2亿人次。总体来说,国内主题公园正处风口,迎来新格局新技术新机遇。
医疗旅游
中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又拥有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极为丰富的医疗资源,医疗旅游行业在中国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尽管国内部分地区的医疗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2年以来,中国医疗旅游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医疗旅游投资热度不断升温、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旅游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年均增速不会低于30%。
定义
医疗旅游是指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游览区,在旅游的同时享受健管家服务,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医疗旅游已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产业之一。
行业投资价值度评级
产业综述
一、近5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增长率在10%左右,是世界旅游业增速的两倍,医疗旅游游客可以为目的地市场带来人均约为10000美元的收入,远高于一般的国际游客对目标市场的贡献收入。
二、虽然我国的医疗旅游已经开拓了部分市场,但是医疗旅游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规模比较小,行业还处在尝试探索阶段。
三、我国作为一个在医疗和旅游领域存在极大优势的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可以说在医疗旅游领域中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驱动因素
一、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医疗保健支出正在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速迅速增长。
二、近几年来,各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未来中国医疗旅游产业或迎来井喷式发展。
三、中国亚健康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速度加快、高收入人群及女性市场快速扩容为医疗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四、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升级,出境游正在被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80/90后所接受,出境游持续增长,为海外医疗旅游奠定了基础。
全球市场
一、进入21世纪,全球医疗旅游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从2000年总产值不足百亿美元迅速发展到现在约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未来几年全球医疗旅游产业年增速有望保持15%-25%的高速增长率。
二、不同于国际观光旅游,国际医疗旅游客流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高品质低价位是医疗旅游最大的吸引力,以加拿大、印度、韩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医疗旅游目的地,以优越的医疗条件、特色的医疗产品、良好的服务环境、低廉的服务价格、完善的配套措施等,紧密结合本国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取得了较好发展。
图表 2016医疗旅游指数整体排名资料
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市场
一、中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又拥有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极为丰富的医疗资源,由于需求增长、成本优势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中国医疗旅游行业也逐渐成长起来,2010-2014年间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27%。
二、目前,海南省、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等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医疗旅游的发展,尽管国内部分地区的医疗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三、中国医疗旅游发端于新千年,2012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中投顾问产业中心预测,随着医疗旅游行业发展逐渐成熟,医疗旅游行业发展仍将提速,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年均增速不会低于30%。
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自发式发展阶段,以“治”为唯一形式,供求关系模糊。主导者是患者自身,以患者个人需求为导向,硬性自然医疗资源为根本。
二、初步形成产业阶段:自主式发展阶段,以“治”为主,“疗”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西方为代表的软性医疗资源强国开启了医疗旅游产业化时代,主导者为医疗服务提供方,以医疗资源及技术吸引患者。
三、度假医疗阶段:规模化、体制化发展阶段,“治”、“疗”并举,旅游、休闲占比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更多旅游因素复合到医疗旅游中,“医疗”因素占比所有降低,主导者为医疗服务提供方、政府,医疗资源及旅游资源并举开发,同时吸引“治”、“疗”两类人群。
发展动因
图表 医疗旅游得以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典型代表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产业链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模式
一、“治”模式
二、“疗”模式
投资风险
一、医疗旅游属于高端消费品,但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富裕人群钱袋子收紧,国内医疗旅游市场发展步伐或会受到影响。
二、医疗旅游行业目前的政府支持比较缺乏,官方对医疗旅游尚停留在认识阶段,宏观政策细则尚不完善,医疗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尚处在无人专职监管的状态。
三、中国医疗旅游尚停留在摸索阶段,发展不成熟,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与医疗资源如何有效对接方面。
四、在国内,高端医疗服务提供方仍然以公立医院为主,而公立医院的属性决定了其特需医疗服务规模和服务能力有限,国内医疗体制会对医疗旅游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阻碍。
投资建议
一、医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对资源的把控,其次是产品和服务,旅游企业在切入医疗旅游产业时,需要关注医疗旅游者的需求,例如良好的行程设计,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私人/管家式服务等。
二、旅游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和用户,应该回归旅游的本质,“产品+服务”才是旅游的核心;通过与有资质的供应商合作采购或取得经营资质直接与海内外医疗机构合作直采等方式,不断优化医疗旅游主题产品,设计和推出兼具标准性和唯一性的海外医疗旅游产品。
三、医疗旅游产品对专业化程度要求高,比如语言问题、中外诊疗专业要求等,无论是医疗企业还是旅游企业,进入医疗旅游市场都需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高度。
总结
医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朝阳产业,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
中国医疗旅游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机构和旅游企业进入到该市场,深受资本追捧,并呈现出产业化、平台化的趋势,行业发展不断提速,未来几年增速有望保持在30%以上。
尽管中国医疗旅游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是行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宏观经济不景气、政策不完善、人才缺乏、中国医疗体系等都将是医疗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本文节选自中投顾问最新出品的报告《旅游产业九大投资热点》。
*本文转载自产业投资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