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山地旅游发展的五大困难、九大解读与三大策略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魏小安 2016-09-27
9月23日至25日,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保定市“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召开,此文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在“世界山岳休闲度假论坛”主题演讲内容,他对山地旅游的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提出了山地旅游的五大困难、九大解读与三大策略。

9月23日至25日,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保定市“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召开,同期举办的三大平行论坛——“世界山岳休闲度假论坛”、“乡村旅游论坛”和“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论坛”作为河北“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的思想内核,汇集海内外30多名顶尖专家学者与旅游管理部门代表进行深度探讨,分享经验,为河北旅游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山地旅游的发展”。我想谈三个看法:  

山地生活方式

人类的生活之地,大体可以分成平原、山地、草原、水滨四大类。在历史过程中,由于生存和繁衍的自然选择,人们总是趋近于向平原和水滨聚集,因此山地被长期边缘化,也由此形成了山地居民坚韧、平原居民深入、草原居民奔放、水滨居民开放的不同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山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对形成了平原和水滨地区居民的巨大吸引力,尤其在现在环境质量下降的情况下。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阿尔卑斯山、北美落基山、南美安第斯高原、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都是著名的山地,也自然形成了山地聚居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文明。

大家注意,我这里不是简单地说一个文化的概念,而是说一种文明的概念。一个文明是成体系的,文明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具有逻辑内涵的这样一个形态。

由于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和信息的相对隔绝,山地文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是形态多样化。比如贵州有一个词叫“文化千岛”,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都是形态的多样化;

二是历史延续性。无论多么艰苦都延续下来了。

三是对自然的敬畏。因为生活艰苦,对自然的敬畏比平原、水滨强得多。

四是对宗教的本能。

五是对外来人的亲近。

所以,山里人经常会说我们很好客,草原也会说我们很好客,因为见人见得少。因为没有进入市场,如果进入市场良心就大大地坏了。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短缺要素,也会引发市场的兴趣。

全世界与山地关系最密切的还是中国,由于印度次大陆板块的碰撞,整个中国就是在燕山运动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发育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约有666万平方公里,占大陆国土总面积的69.4%,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景观,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成长环境。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山地的关系。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农业文明的时候,聚集在平原,平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谋生。到了工业化时期,工业文明的要求,聚集在沿海,沿海的生活方式谋求的是发展。基本上我们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就是这条路。到了后工业化时期,进入生态文明,所以要聚集到山地,山地生活方式应该是社会生活的高端,山地一定要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这个我要多说两句,因为我们总觉得山地生活艰苦,实际上现在最苦的日子是城市生活。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生活,生活品质是很低的,环境恶劣,城市拥挤,太忙了、太挤了、太脏了、太急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绝对是不健康的。这个时候大家会向往外边,第一个向往应该说是海滨,可是现在我们的海滨区域不足,海水也在污染。所以真正的希望是在山地,我们要到山地,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山地旅游成长 

世界近代旅游的成长背景是工业化的发展,因此,世界山地旅游自然是从欧洲起步,扩展到北美,进而推演到世界,这和我们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山地的形态有所不同,山地旅游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欧洲以阿尔卑斯山为主体,形成以山地徒步和滑雪为主要旅游方式,进一步升级为小镇方式。到了小镇方式,实际上就是休闲度假方式,这时候就已经转化了。北美洲就是山地度假和峡谷探秘的结合,大规模的户外运动成为主流。欧洲和北美引导了全世界的山地旅游,总体形成了资源多样化,产品多样化的状态。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升级,使人类的活动能力极度扩张,活动范围无远弗届,上天入海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容纳大规模旅游客流的领域毕竟不是这些产品,比如现在太空旅游都开始了,再过几十年太空旅游也仍然是一个小众产品,绝不可能是大众的。尤其是休闲度假的刚性需求,迫切需要开拓新的领域,山地旅游被市场推向了历史的前台。这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从旅游角度看,中国形成了山地形态多样、山地景观丰富、山地民俗特色的多样化特征,使得中国山地旅游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全世界我也走过不少山,当然认真地爬山没有爬过,毕竟时间太长,但是我有一个感觉,觉得我们的山最好玩。

从中国的市场情况来看,2015年,我们的旅游总人数超过40亿人次,构成了一个海量特征。海量特征是什么意思?任何一个小的相对数,在市场上都是一个巨大的绝对数,这是中国旅游市场的一个突出特征。比如一说市场占比只有1%,觉得非常非常小,在中国1%是什么概念?1300万人,这就是一种海量的特征。

其中,度假需求已经变成刚性需求,由于中国的传统资源不足,度假产品短缺,使中国人的度假需求外溢。现在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度假地,这些年开始向全世界扩展。比如说全世界最主要的度假地都是滨海度假,中国1800公里的海岸线,按说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很遗憾,真正能够形成度假地的不超过10处,所以我们的度假资源是短缺的。这就形成一个什么状态呢?由于我们的滨海不足,开始向湖泊转移,而中国的湖泊污染又很厉害。

另一方面,则是供给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向就是山地度假,长白山国际度假区240亿投资,以滑雪为主要吸引力;秦岭国际度假区200亿投资,以养生为主要诉求,都成为大规模的项目。

今天来听赵总书记讲才知道,(保定市“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编者注)87个项目300多亿投资,这应该说是规模非常大的一个投资。5个月就落地了,就完成了,我只能评价“速度与激情。”

以莫干山下洋家乐为代表的项目群,则成为另一类新品,强化山居生活感受,突出精致和文化特色。全国各地,山村、山庄、山寨风起云涌,成为城市居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较之平原型的农家乐,环境更好,特色更强。这是我们现在两个重要的发展动向。从大范围来看,中国贵州省这些年做得不错。

山地旅游的提升

客观来看,山地旅游的提升面对着一系列的困难。

一是交通不便。除了少数城郊型山区,多数地方都涉及交通问题。比如北京的小西山,广州的白云山,南京的紫金山这是城郊型的,严格地说算不上山区。

二是其他基础设施不足。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少,不值得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的因素,也有市场不足的因素。现在很多山民,你大规模地路修上去,电通上去,就这么点人还不如把他迁下来呢,这是一个基本原因。因为我在云南的怒江就看到一个现象,我觉得这个事确实严重。一个村子大概是不到100户人,4500万修了一条路修上去。我们一户给45万让他搬下来不好吗?确有这样的问题。

三是季节性制约。如果一年只能经营几个月或半年,山地旅游的发展显然困难。

四是实际运作。山的品牌一般都大,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则难以把握。比如我们说太行山、说燕山,太行山800里,哪是太行?可是你得具体说到,比如河南的云台山是南太行,得说到这样具体才行。这里边就有如何具体落地的问题。

五是投资回报。只靠市场化投资,成功的只是少数,政府必须发力。我们中国所有的山地旅游项目,除了少数非常成功,比如像九寨沟、黄山等等,一般来说都有困难。尤其是现在一些不太成功的山,或者资源只是二流的山体就需要研究这些问题。

所以对山地旅游要有一个复合型的解读,不能只简单局限于山地观望。

山地旅游解读

第一,山居,山中居住,与禅为伴。

第二,山游,山地观光,云起云飞,看山地的变化。

第三,山玩,丰富感受,体验自然。

第四,山动,要增加很多运动项目,达到丰富多彩。

第五,山吸,清新空气,畅快呼吸。当然很遗憾我们河北宣传“好山好水好空气,养身养心养心情”,很好,今天雾霾就很严重,这里面我们要客观评价。

第六,山野,城市拘束,我到山里能撒一把野,总算撒野。注重的是山水条件,比如有没有洗手间、有没有上下水、有没有电,对中国人来说重要的有没有WiFi,要那么好的环境干吗?就是撒野来了。

第七,山赛,竞赛追逐,感受成就。

第八,山索,索道开路,拉动发展。因为山区交通是不便的,这是普遍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索道,而且索道能够解决比较大的客流登山的问题,也有助于山地环境的保护。

最后,山享,全面体验,享受新生活。

这是我对山地旅游的解读,山地旅游的提升,我想有三个方面:

第一,长短相较。哪里发展旅游都有长处和短处,需要客观认识,全面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我们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走到哪儿就是这句话。只有一次我们在广州,说我们观光资源不够丰富,品位也不够一流,但是广东的休闲度假资源一流,这就是一个客观认识。我们确实需要这样来全面分析。

第二,扬长避短。按照国际经验,一是大中小结合,高中低结合;二是突出重点,形成聚集,切忌全面开花;三是以点带面,而不能以传统观光方式强化旅游线。山地旅游少说旅游线,因为对少数人来说走一个山从哪儿走到哪儿可以强调线的概念,对大众旅游来说就是以点盖面,达到扬长避短。

第三,化短为长。换个角度,换个思路,短处就是长处,交通不便做高端,季节转换是吸引力,生活方式是根本。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个山地度假酒店采取的什么方式?直升飞机运输,客人坐直升飞机到了酒店,酒店的边上路都很陡,都是悬崖,可是非常高端,到了那个酒店踏踏实实在那待着,哪儿也别去,酒店什么都满足你,走时直升飞机给你拉走了,这是交通不便做高端。

我们老觉得冬天不能做,实际很多山地冬天大有文章。冬天一般有雾凇,北方的山地到冬天有冰沟、冰河,把这些挖掘出来。生活方式是根本,最终我们形成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最后说一下我对河北的简单看法。

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旅游必然当先。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基本变成大家的一个共识,很简单旅游起步快,旅游拉动大。

第二,河北围绕京津,又为京津遮蔽形成“灯下黑”的现象。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是世界顶级资产,但是大家看过故宫、看过颐和园觉得承德可以不去了,这就是“灯下黑”。要解决“灯下黑”只有一招,自己点亮一盏灯。

山地旅游发展休闲度假可能会成为一盏灯,河北围着北京有各种各样的资源,温泉、山地等。北大一个教授叫李零,说“看山,以山定水,以水定路,以路定城”,中国山水是“五岳五镇”,很可惜都没在河北。

我们要挖掘“太行八径”,比如张家口盂县的飞狐陉;另外一个是承德,坝上草原。要借冬奥会的契机,创造冬奥会的奇迹。

河北旅游要复合型发展,综合性推进。自然山、生态山、景观山、历史山、文化山、军事山、休闲山、运动山、享受山,做大山地旅游,做强全域发展。

这是研究全国经验对我们河北实质性的推动。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小荣说,演讲者魏小安。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