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打开周边游市场的正确姿势?关于差异化竞争、碎片化整合的经营要诀都在这里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执惠 2016-10-03
9月20-21日,由第一财经、景秀创新工场主办,旅游商业观察、劲旅网、执惠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景区创新力高峰论坛”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举行,在圆桌讨论环节,针对周边游市场各位嘉宾给出了自己见解和建议。

参与嘉宾:

同程周边自由行事业部总经理姜华;

执惠创始人兼CEO刘照慧;

要出发新战略合作事业部总经理袁一伦;

蚂蜂窝品牌部国内总监张海伦。

本次内容根据圆桌讨论环节整理而成。

如何打开周边游市场?

听众:大家好,各位嘉宾好。我是来自山东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公司的总经理黄晓玉(音)。其实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淡季的理念,没有淡季的市场。刚才几位嘉宾说得非常好,其实旅游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从游客的需求来界定我们的客源市场,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各位嘉宾,目前我们知道周边游实际上是非常巨大的市场,几位嘉宾从你们的角度上,有没有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或者引领这方面的一些理念或者想法?谢谢大家。 

姜华:刚才提到的最重要的是消费升级这个词,现在在新的周边游的做法上面,我们希望联合更多的资源提供商。其中不仅仅是传统的六要素,更多的会结合到六要素内部更细分的一些小要素然后把这些碎片化的资源挖掘出来,根据客人不同群体的需要,根据他不同时间段的需要,重新排列组合,甚至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打造成旅游后面带着+号的新形式。我们一直在这方面探索,并且也希望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说动态、组合、购物车的手段,让客人更便利地去选择和体验。

刘照慧:老六要素是满足于观光游的食住行游购娱。新六要素提出叫“商、养、学、闲、情、奇”,其实提的是一种服务和产品的理念。刚才其实黄总提到一个特别好的,只有淡季的理念,没有淡季的市场。我想姜总做了一个回应,在升级组合拼接上做一些创意,可能有不一样的东西打破这种淡旺季的限制。下面我们继续回应。

袁一伦我觉得景区对于某种精细化的群体可以有更多、更加精细化的活动。例如像影视城,例如他们可以做汉服节。国内有非常多的汉服喜好者,这个对品牌和景区的营销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前几天我发现国内非常当红的一个自媒体,同道大叔、星座等媒体,他们第一家线下店在上海正大广场开业了。我想线下很多咖啡店肯定没有想到居然线上的自媒体会和他们PK一个咖啡店。围绕星座确实有一群粉丝,所以同样的,在景区做差异的时候,可以考虑例如博物馆之夜。博物馆大部分都是在白天开,那么晚上是否能开给亲子?让他们在博物馆过一个晚上,甚至海洋馆之夜。或者说海洋馆,家长带着孩子在海洋馆看着那些海洋生物去睡觉。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会结合景区自身的要点,围绕你们的目标用户去做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就是如何结合你自己的资源要素,做新的产品创新和开发。

张海伦:我想说根据我们蚂蜂窝用户的情况,对于广大的用户来讲台儿庄其实更多的像是一个地名,不能成为一个目的地。现在什么是成熟的目的地?杭州、上海、成都、黄山等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要建立台儿庄目的地这个品牌。

刘照慧:我们过去几年走了很多景区,大家对目的地和景区谁先谁后,以及营销该投入到哪个资源上是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两个定位上。因为目的地是比较大的一个概念,景区是它的一部分。就是景区之间能够联合成一个整体,大家可以看一下百度的搜索,可能首先关注的是目的地,先搜索目的地,再关注哪个景区。有时候很多是需要政府来推动的,尤其我们旅发委要起到统领的作用,在目的地上面要做一个引导。品牌形象要统一,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下面的每个景区。当然也有例外,有些景区的名气比目的地大。但是消费者是我要去那儿,到了之后再去哪儿玩。

上游供应商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

听众:我是来自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的。我相信在座的有很多做度假区的,营销做到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同感。我们做周边游的时候,因为线上线下都这么发达,在线上每个产品价格可能都很特别。第一个问题是现在的产品还是不是以酒店为核心的?还有一个问题是线上很多做旅游的商家都有价格优势和特点,但是对景区、酒店来说,价格上面会有很多压迫,利润空间会慢慢减少。如何去看待这两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解答一下。

姜华:好的。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也是由产品问题引发的,因为如果大家只卖一个东西,就避免不了同质化的竞争。因为没有任何的差异,我们只能这样去做。但是如果产品端能够为渠道定制相对不同的产品,这样就能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这应该是我们现在正在追求的解决方案。同程旅游现在非常不希望同质化竞争,如果大家作为资源方不能改进和革新自己产品的话,会逼着渠道去革新产品。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面,也希望大家一起改变它。

刘照慧:其实姜总反映出来的是到底谁在逼谁的问题。我觉得最终是融合,线上代替不了线下,线下也不具备线上的优势,袁总您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袁一伦:我经常会分析食品行业是如何竞争的?,红酒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赵薇推出了梦龙,把自己的IP结合进去;吴秀波自己冠名了杨梅酒,做得都非常好。我们过去竞争都是通过一些大的渠道,但其实现在信息分发是非常分散的。例如一家民宿,按以前的逻辑民宿也算是酒店,可能就是通过携程、阿里、蚂蜂窝或者同程这些平台来预订的。但是假如这个酒店非常精品,非常有个性化,它甚至可以通过周末做公众号来预订。其实我们只要应重点分析现在用户到底去玩什么,看什么。我觉得景区要多花点心思去分析你们用户的触点在哪里。你们可以多把游客当用户,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需求,去进行挖掘,并以此来进行营销和产品上的创新。传统酒店如果再以单一产品为核心的话,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现在人的需求了。其实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客户现在不太担心价格的问题,不会陷入价格战。原因就是他提供了非常优质的,能解决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需求这样的产品。

刘照慧突破口还是产品和服务。其实线上和线下,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也都有各自的短板,很多时候是缺乏更多的沟通交流。同程本身是OTA线上起家的,我们今天听完吴总的演讲,发现其实同程在线下已经布局的很深了。

周边游产品的线下碎片化整合的最大难处在哪?

姜华我觉得难点还是在在座的各位身上,我们希望在产品的深度、服务的品质上面能够有一些新的突破。这样我们做线下就能有落实,有底气。否则的话无论线上和线下做的都是渠道的事情,而我们现在希望做的是旅游服务商,做真正提供服务的事情。我们希望不要简单地做媒介,而是做服务的提供。甚至于像精密的机械化制造一样,去研究我们的流程,做好每一个环节。

刘照慧:产品和服务如何落实好,如何能够和同程的优势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既是难点和痛点,也是机会点。在开头的时候,提到了要出发产品的整个逻辑,袁总您觉得有什么独特之处? 

袁一伦:在这几个巨头参与下,竞争会非常激烈。我认为我们的空间还是专注做产品内容加工者,做深度加工者。既是内容关注者,又是内容提供者。例如去哪儿玩,就是广东的海边,还组织了水球大战。我们298元去香港游船Party。这都是非常短暂的活动,非常专业性,你做小了这个项目就亏损,做大了就专注不了。所以我们专注再专注,就是做好的产品和内容,以及通过不同的差异化渠道提供给精准的用户。我们的主要逻辑就是在交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主打周边生活服务圈的概念。两小时的生活圈、三小时的生活圈,重新整合线下产品。

刘照慧:我做一些补充,如果没有这种逻辑,可能很难和同程、驴妈妈、携程去竞争,这个我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蚂蜂窝可能还是从内容切入到自由行的预定,你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张海伦:其实难点我们都解决了。我们在需求出来之前,都会做积累。我们6年建立了最大的社区,嵌入了大数据,原来攻略1.0解决是否知道的问题,现在2.0不仅解决知道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预定。

刘照慧:3.0还要解决商业化的问题。在这里我补充一点,本身大数据,包括整个内容的积累是足够的,但难点在于POI整合之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机会,如果在座的几位具备了平台、品牌,你的POI的整合,能够对接起来的话,我相信这个市场肯定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如何引导客人进行错峰旅游?

听众:我是来自无锡影视基地的观众,,台上的嘉宾都是旅游行业里面的领导者,借这个机会想提一个建议。刚才刘总也提到要引导错峰旅游的概念,我希望几大网站能引导消费者实行错峰旅游。我们作为一个景区的接待者,确实在一年365天中,游客特别集中的只是几天,游客不满意也主要集中在那几天。作为景区来说至少目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景区的停车、道路资源、各种各样的服务场景,都不能按照一年中最大的流量来设计。要不然一年365天只能满足10天的流量,其余的355天都是浪费。我们建议能够引导客人错峰,能够在355天吸引更多的客人来旅游。

刘照慧:刚刚这位观众提出来的说是倡议,其实是问各位有没有一个解决方案?怎么样去错峰?怎样帮助景区错开现在假期的一些结构化问题,能够帮助这些景区解决冷热不均的问题。

姜华:我们其实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今天早晨吴总的分享也提到了一个方案。我们做老年社区的时候发现,从人群来分,并不是全中国的人都有假期限制,肯定有一部分人可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我们都希望引导客人错峰,但是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产品和内容的提供上面,是否能给客人错峰的理由和吸引力?是不是能有新的产品创新?比如说在淡旺季景区的内容提供上。旺季的时候人员不够用,服务质量跟不上。但是你淡季的时候服务员招多了,又非常耗费费用。不仅仅是客人需要调整他的消费策略,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产品策略和不同的渠道策略。综合起来,双方面有推力和拉力,才能把我们想要的市场营造起来。

刘照慧:之前吴总提到两个多亿的老年人有钱有闲,其实他们不受假期的限制。我们很多的产品提供商可能盯着北上广深怎么样,其实北上广深的中产阶级或者上班族,可能有钱,但没有闲。以前有一个很老的歌唱,叫“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我想可能反映出了一个困境,作为景区能否提供这样的错峰产品?今天早上平台发了一篇关于亲子游的文章,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多少是能够关注到亲子需求的?其实亲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可能有孩子的需求、大人的需求、大人和孩子互动的需求,是否是有这样的产品?或者供应是否是足够的?这个是我们景区需要思考的。第二个是人群的下沉,我们一直盯着北上广深,那三四线城市呢?这些人其实没有像北上广深那么大的压力,但是他们娱乐的方式非常短缺。大家不要只盯着一线城市怎么样,其实再往下走,各位的产品能否满足农村、县级城市这些渠道?现在我们希望听到袁总的想法。

袁一伦:我觉得在错峰上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去激发,让用户本来没有这个需求,到有这个需求。我们应该做更多这样的差异化,我认为把用户从其他景区导入是比较短平快的方法。另一方面刚才说的老年人群体、亲子游,确实是一个可以得到满足的群体。因为家庭用户和老年人平日的时间更多,如果价格和服务策略差异化,会更加容易吸引到他们。

张海伦: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其实我特别赞同刚才姜总所说的,当你想要做错峰游的引导的时候,首先要给用户理由才可以。现在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用户才是最强势的,他们的需求才是最强势的。包括蚂蜂窝也是守着中国最大的旅游主体在做事情。首先我觉得要从产品服务上做改变,比方说长白山,在我小的时候,提起长白山就想到了它的自然风光,忽然有一年铺天盖地的都是滑雪度假这样的产品,产生了这样的产品,才做这样的引导,正好解决了一部分的需求。

刘照慧:我觉得三位都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就是产品和服务。其实对于旅游来讲它的本质就是体验,体验的是什么?体验的是产品,感受的是服务。所以在这两个层面上,希望各位多多思考。作为线上的平台,具备意见领袖的能力、大流量的能力和产品新的生产能力,那么也希望为下面的景区做好造势,做好引流,做好产品的呼应。

*本文由执惠编辑李婷慧整理而成,微信号:litinghui1234。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