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业枭雄第二季】横店徐文荣:赤脚农民打造“中国好莱坞”,缔造资产超700亿、坐拥5家上市公司的商业集团

横店 本文作者:王延超 2017-10-29 18:28:29
何为旅业枭雄?遇挫折不颓,虽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遇大势而起,虽身九死而独往矣。

从一位小学文化的赤脚农民到成为带领一方百姓致富的领路人,从曾经的小商贩到打造出资产超700亿元、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商业集团……82岁的徐文荣缔造了今天的横店商业帝国,打造出有“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横店影视城,而他至今仍“朝九晚五”每天工作着。

虽只有小学文化,徐文荣却以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理解,“无中生有”变戏法似的打造出国内最大的影视文化、旅游帝国,誉满中外,堪称奇迹,是谓旅业枭雄。

横店集团创办于1975年、发端于丝厂,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其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形成电气电子、化工医药、影视文化旅游、新型综合服务等四大支柱产业,拥有“世界磁都”、“江南药谷”、“中国好莱坞”之称。

自1996年以来,徐文荣在横店陆续建起了广州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等30多个贯穿五千年中华历史、融合高科技的影视拍摄基地,培育出中国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二十年来,中国三分之二的古装戏在这里取景拍摄。

2016年,横店集团总资产达到700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631亿元,与龙头企业龙湖地产、富力地产营业收入相当,横店影视城更是吸引了约1800万游客(日均约5万人)。其成功模式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更不乏各地学习取经者。

如今,“横店影视”名声在外,外界看到了其庞大与雄伟,却不知徐文荣在建造过程中经历的艰辛与坎坷。

第一桶金:收集马桶砂赚到1200元

上世纪兵荒马乱的三十年代,徐文荣出生在浙江东阳新东村一户普通人家,父亲做小本买卖,每天在大街小巷里挑着小担卖糖饧,徐文荣6岁不到就跟在父亲屁股后,左手一个稻谷口袋,右手一杆秤,背上还背着用糖饧换来的稻谷,这是全家人的口粮。

在那个年月,贫穷、落后是全国普遍的状况,大部分国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连基本生存问题也无法解决,更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这些小时候的贫苦经历使徐文荣刻骨铭心,激发了他极强的谋生本能,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徐文荣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在日后的打拼中,他的事业也与横店当地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徐文荣因为参军体检不合格,只能继续待在家乡生活。彼时中国开始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公社运动全国推行,徐文荣曾在公社里当了7年的“小干部”,后来辞职跟着父亲做游商、做一些小买卖。这锻炼了他做生意的头脑,也为他后来的商业传奇埋下了伏笔。

20世纪60年代,有一天,徐文荣发现在地广人稀的安文山区种玉米肥料很奇缺,他听说有一种比尿素肥力还高的农家肥“马桶砂”(大粪积在马桶壁上的固状结晶体)。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要去干。于是徐文荣向公社提出“以肥料换粮食”,得到批准后,他数次北上上海,挨家挨户收集“马桶砂”,他不辞劳苦,收集了1500多斤“马桶砂”,运回来交换了1000多斤玉米,还赚了1200多元钱。当时大部分国人年人均收入不过几十元,因此,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

赚了“大钱”的徐文荣却没有独享这些财富,他想到了周围同样过着穷苦日子的乡亲们。除留少量给家里应急外,徐文荣把大部分粮食分给了横店的低产户们。不过,这也惹的旁人眼红,他落上了“投机倒把”的罪名,经多方说情才算通融过去。

此后,他又做起了用废铅提炼真铅的生意。他凭借着当时的土风箱和铁炉,一路收购到了上海,还用赚来的钱坐了飞机,成了当地的致富“能人”。

横店帝国缘起

四十多年前的横店只是浙中地区的一个普通小镇,地处荒山野坡,穷乡僻壤,年人均收入仅为75元。“出门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这是当时流传的打油诗,足见当时横店之贫困。

自古以来,浙江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因此浙江丝绸产业早已有之。1975年,时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40岁的徐文荣希望带领乡亲们过上富裕的日子,他想开办一家丝厂。

东阳横店丝厂

1975年4月,在徐文荣多次跑到省里催问后,他终于拿到东阳横店丝厂的批文,横店集团的萌芽——东阳横店丝厂就此诞生。

不过企业创办资质有了,紧接着启动资金从哪儿来却成了大问题。思前想后,徐文荣想到了一个如今被用烂的手段——众筹。

他来回游说于全公社39个大队,最终筹集了五万元的三年无息借款。然而,这笔钱对于丝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不得已之下,徐文荣只好去求助于银行。

为了讨好当时的银行行长,徐文荣几乎盯在了行长家门口,他使尽了各种方法做“公关”。最终,他从银行拿到了26万元的贷款,丝厂的启动资金有了着落。

横店丝厂投产是横店走向规模经济的起点,也是横店集团的起点。借助国家政策东风,徐文荣将丝厂升级为现代化的轻纺和针织厂。

横店丝厂旧照

徐文荣是个敢为人先的人,这一性格特点在他日后的商业经营中被一再印证,不墨守成规,在随后十几年的发展中,他陆续涉足在当时即便大企业也不敢轻易进入的磁性材料领域,继而将版图扩展至电子电气、医药、化工、汽车等领域。

抓住大势,跟着潮流走,在他朴实的理念中,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成功,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改变,正所谓时势造就了英雄,同时英雄也推动了时势。

然而,芸芸众生里,抓住大势,并能乘势而上的人寥寥无几,“时代发展大势”即意味着未来,能够预见未来的人并不多,即使看到了趋势,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付诸行动,可能也很难成功,正所谓“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好莱坞”诞生

在徐文荣的带领下,1987年横店乡镇企业公司产值破亿元大关,横店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乡镇企业的标杆,受到广泛关注。1988年,社会学家费孝通专程考察横店,总结称: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温州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横店模式则是两者的结合。

横店经济腾飞发展,当地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徐文荣却发现,横店人渐渐富裕起来之后,却缺乏娱乐休闲的地方,外来的人才也很难留住。他逐渐意识到,一个地方想要真正富裕起来,单靠工业发展、物质富裕是不够的,只有靠文化,才能彻底改变现状。

于是,徐文荣决定“用文化把富起来的横店装饰一下”。然而,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徐文荣,很多人最初都不看好他的文化产业构想。但他“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点又发挥作用了。

“我性格不服输,认定的事情,哪怕再多人反对,也会坚持去做。”徐文荣坦言。

彼时横店集市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徐文荣提出了“开发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思路,兴建文化村、影剧院和名人纪念馆等文化设施。

起初,徐文荣投建文化产业的目的是让横店更多彩、有活力,但小项目做多了之后,他开始意识到文化产业同样很有经济潜力,前往影剧院、歌舞厅消费的客人络绎不绝。徐文荣想思索着这样“自产自销”的生意如何做大,如果能依靠文化产业吸引外面的人来横店消费,那一定是个不错的买卖。

徐文荣想将文化产业当做一门生意来经营,但很长时间内他都不得要领,直到著名导演谢晋找上门来。

1995年,谢晋为香港回归献礼,准备拍摄电影大片《鸦片战争》。他在全国各地选景多时,并没有觅得合适的地方,于是剧组来到横店试试。

著名导演谢晋

徐文荣并不知道谢晋是什么来头,但得知此片是为迎接香港回归而筹备后,他当即向谢晋导演许诺:别人用一年,我只要3个月就能建好影视基地。

以为徐文荣只是酒桌上夸海口的谢晋并没有当回事,不料第二天徐文荣就赶紧派了一位副手去和谢晋洽谈具体合作,当天就签约成功。

以3个月为期限接下了谢晋建“南粤广州街”的单子,包括120栋房子、一条珠江、一座塔。徐文荣第二天去看了现场,第三天就决定炸掉3座山。接着120个工程队开始动工,每个工程队建一栋房子,徐文荣下了死命令:“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下雨还是下雪都不能停工。”为了解决旧建材紧缺问题,徐文荣花高价钱买了从墓地上拆下来的旧石板,用来铺路,还专门找工厂烧制旧瓦砖。

徐文荣在观察地形

徐文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拔地而起,谢晋相当满意。此后《鸦片战争》一炮打响,也打开了横店影视城的大门,全国导演一夜之间都知道了横店影视城。广州街成为横店影视城的开山之作。

横店广州街

之后,徐文荣的横店影视城不久又迎来另一个契机——为电影《荆轲刺秦王》量身打造秦王宫。

1997年,由于资金出现问题,河北易县的景没有造起来,正在筹划《荆轲刺秦王》的陈凯歌找到了徐文荣。为了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徐文荣在洽谈中当即决定拿出1个亿“炸掉5座山来建秦王宫”。秦王宫本计划1年完工,最后8个月就完成了。据传完成的当天,陈凯歌的美工激动得晕了过去:“100%还原了历史。”

横店秦王宫

这两次合作的成功坚定了徐文荣将文化产业做成横店经济招牌的念头,此后,他相继投资30多亿元,打造了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大智禅寺、屏岩洞府、华夏文化园等13个影视基地。

在横店影视城随后的经营中,徐文荣没有墨守陈规,他力排众议,决定自2000年开始,横店影视城执行“免场租政策”,只收取少许的设备租赁费用,并且可以给剧组提供道具制作、群众演员等全方位服务,协调拍摄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决定很难想的通,而且最初几年造成影视城每年几千万元亏损,但徐文荣看的更远,牺牲这点门票将吸引更多剧组过来拍摄取景,还有慕名前来的大量游客,这会带来1:5的效应。从产业角度来讲,促进了横店影视城打造更为成熟的影视服务链条。

横店宏大的场景

虽然有人说这里的景点太过“山寨”。但是在一个小镇就能够观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知名景点,并且能够偶遇各路明星、剧组等,“山寨”并没有阻止这里成为“中国好莱坞”、著名旅游景点。

据统计,在横店累计拍摄影视剧近5万部(集),接待剧组1800多个,国内三分之二的古装剧出自横店,累计吸引游客突破1.3亿人次。

忙碌一生,从“伤感暮年”到“欣慰暮年”

徐文荣的名字在横店闪耀了四十多年。当地的医院、敬老院,多是以徐文荣的名字命名,一些花园小区也有徐文荣的题字。

但对于纵横商海半个世纪的徐文荣来说,2008年开始在横店“复活”圆明园是最让他感到心力交瘁的一次,也是他受到最多争议和责难的一次。

圆明新园航拍图

“去找银行贷款,没人愿意贷给我。”徐文荣回忆说,2008年,他在北京开发布会宣布建设圆明新园后不到半个月,国土资源部就接到有人举报横店非法用地。“当时我遗言都写好了,圆明新园没建好,下一代要帮我建。”

“真没想到,建圆明新园会引起这么多指责,甚至辱骂。我一个农民,希望通过建圆明新园,长一长中国人的志气,扬一扬国威,错在哪里?圆明新园是我一生最大的文化梦想,可是,它却给我留下了一生最大的遗憾和伤感。”

徐文荣曾在《徐文荣口述风雨人生》中,将自己的人生归纳为:苦难童年、风雨青年、奋斗中年、成功老年、伤感暮年、劳碌终生六个阶段,其中的“伤感暮年”则是指建设圆明新园一事。

但现在徐文荣开始感到欣慰。历经5年时间,占地7200亩、投入300亿元的圆明新园已初步建成。

站在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面前,徐文荣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说:“当年有位专家就是不愿意给圆明园的图纸,我出钱买也不行,借也不行,因为对方认定我说的是大话,肯定建不起来。”

年迈的徐文荣仍雄心壮志

可徐文荣就是不信这个邪:什么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你认定我干不出来,我不光要干出来,还要干得好。

2017年元旦,新建的圆明新园秋苑和冬苑正式对公众开放。按照徐文荣的设想,8年以后当圆明新园生意到最高峰时,门票一年甚至可以赚到100个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现在圆明新园建设顺利,但徐文荣依旧雄心未泯,他还有着宏伟的计划:复制布达拉宫;建设中国尼泊尔佛教文化园等等。

“我这一生不迷信,也不会找人算命,但我知道自己是劳碌命。”徐文荣说。

徐文荣近照

虽然已从横店集团退休多年,但目前的工作量却一点也不比以前小,甚至比之前还有些累。每天6点他会准时起来锻炼后去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五点半才回家。在他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企业家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或许这也是横店集团取得现在成就的一大原因。

在今年10月举行的横店四共委全体干部员工大会上,徐文荣提出“以带动和推动横店全镇人民共同致富为目的,经过10年努力,将横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影视文化名城,国际旅游休闲之都’,将横店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横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徐文荣永远在路上。

*资料来源于网络,执惠综合东阳日报、华商韬略、金羊网、人人公益等。本文极尽公开资料而来,未经当事人及关联人审阅。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