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最近的创业热,掀起了一股90后创业风潮,各大门户网站上都有关于90后的创业新闻,同时也创造了一批90后创业明星,如,马佳佳、余文佳等。很多人看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和他们对互联网+的诠释,不断发出惊讶声。不过,大众对他们的这些表现评价不一。有些人表示,要认真看待这个群体,他们的观点预示着未来。有些人则对90后投来质疑的目光,对90后批评有加。商家们更是表现出了对这一批消费群体的焦虑,他认为90后大大地打破了他们的传统思维,让他有点找不着北,更不知到要怎么迎合90后的喜好。90后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出现率越高,这些映射出的声音就越大。但90后真的有网络上说的如洪水猛兽一般吗?这一群体到底有何不同?这是个问题。
余佳文是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他创业的动机是为了更方便的去上课和蹭课。对,确实有很多学生去上课时却不知要去哪个教室,也不知要带什么东西去听课。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只是一个大学生对读书这件事表示出的一个现象,它不能表明所有的90后在读书这件事上就是以它为中心,每天就跟这个现象在较劲。所以不要以这个现象来评论90后这个群体。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多角度去观察和评价90后,如90后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都需要读书就业,但90后面对的就业困难却很大,据统计90后毕业生就业率仅为14.3%。同时映射出90后会提早考虑,读什么样的书、学什么样的知识会更好就业。为应对就业难的问题,有一部分90后选择了毕业后就创业。
如,卖中国特色“套套”的马佳佳,马佳佳和她的炮PPT炒红了整个网络。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马佳佳,也投向了90后这个群体,所有人都有同样的问题:“马佳佳怎么了,90后这些孩子们怎么了。”对于马佳佳个人来说,她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对90后这个群体来说,这些质疑有点无辜和无赖了。马佳佳对“性”的诠释和她大胆的言论,让人们用公式一样的思维框架套在90后的身上。但所有的90后都这样吗?在2014百度90后洞察报告中,就有关于90后有无处女/男情节的部分数据。报告显示,5.47%的90后表示有,所以90后的性观念还是有点保守的。这也表明马佳佳的提出的性观念不能代表90后群体的性观念。
在推出她的炮ppt后,马佳佳童鞋又去了《非诚勿扰》,成为《非常勿扰》第323期的第11位女嘉宾。对此众人更是议论纷纷。不说节目内容与目的,就说马佳佳“童鞋”当时才23岁,有那么着急吗?所以说,门户网站上的代表人物不一定能代表“90后”。从马佳佳这一步步让人熟知的事件中不难看出来,马佳佳是在营销自己,同时顺道营销了中国特色的“套套”。为什么呢,因为在马佳佳录制《非诚勿扰》期间节目收视率破2.8,同时马佳佳在百度搜索中人气甩张柏芝、王菲、汪峰几条街。当然马佳佳成为网络红人不只是这些,但是马佳佳在2014年秋终止了她伟大的卖套套事业,原因是因为粉丝并没转化成购买力。所以要思考一个问题,“90后”的行为是洪水猛兽,还是“90后”的营销手段很洪水猛兽。当然也有温柔的,如,猫力。同是网络红人,猫力就比马佳佳温柔多了,她有清晰的路线,她崇尚自由主义等,怎么看都无违和感。
我们继续说说马佳佳和猫力,为什要把猫力和马佳佳对比呢,有人会说猫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90后,但是她表现出了很多90后的特质。马佳佳卖中国特色“套套”,猫力穷游达人,她们同属于营销自己,但有所不同。马佳佳的营销是极致营销,就像炒绯闻一样不停地把她炒热,所以马佳佳的营销是商业的。猫力能火更多是基于对90后向往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前者可以坐拥千万粉丝,后者则会拥有铁杆的追随者。或许这是两者的不同吧。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这是陈独秀在《青年报》发刊词中的一句话。时过境迁,如今的90 后关键词虽早已不是革命和拯救,但仍然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群体。90后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的中国。全球市场的形成,中国是平的,世界也是平的。中国90年后所取得的成就比任何时代多巨大。经济的飞跃,信息爆炸,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一代,不能仅用几个网络红人事件来评论90后。如果我们一味的用网络上流传的事件,像公式一样套用在90后身上,是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对于90后也是不公平的。90后早已习惯了自我为轴心的成长,这种成长过程又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发展。因此他们的视野更宽阔,视角却更独特,更加注重个体化表达。“我就是我”是90后经常用来回应别人的一句话,“90后”是什么样只有他们自己可以准确地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