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文旅规划的新启示!“十四五”城市目的地发展要关注这几大趋势

上海 本文作者:曾建中(Ethan) 2021-06-25 09:47:03
上海的城市文旅走向有引领性,得多参考琢磨。

置于整体消费升级、文旅产业变革、疫情影响等背景下,城市目的地接下来如何走向?

近期,上海发布《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算是对上海这一目的地未来5年发展路径做了一些设定。《规划》中,上海对自己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既有做法和条件做了展现,也点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更对接下来发展的思路、做法等做了规划。

从经济、人口、区域等维度综合评估,上海堪称国内文旅市场的绝对高地之一,加上其所在的长三角,亦是文旅区域高地之一,有一定的市场引领性,这使得上海的策略、做法等,有一定的参考分析价值。

《规划》内容1万余字,涵盖面较大较广,我们择取规划的部分内容,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适度分析拆解:

1、为什么城市更新走热?城市更新与城市文旅消费、文旅产业的相通点在哪里?

2、城市更新如何实现城市文旅空间、场景与产品再造?

3、疫情影响下,出境游消费回流转化带来国内旅游市场变化,作用于城市目的地,会有怎样的表现?

4、多重新背景下,如何看待城市目的地的新走向?旅游的生活方式属性,在城市消费中如何表现,如何影响目的地的走向?

城市文旅消费变革下的城市更新

上述《规划》里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上海做了什么,二是上海接下来将要做什么。

上海做了什么?

《规划》:强化城市全域旅游功能。城旅一体、全域发展,城市观光、休闲、度假功能均衡提升......以黄浦江沿岸城市风情带、旅游景区、旅游街区、郊野公园与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全面赋能城市美好生活。主客共享、便民惠民,策划“城市微旅行”线路,培育“建筑可阅读”产品,面向市民开放建筑1037处,并为2437处建筑设置解说二维码,推出327处建筑可阅读文创产品和87条建筑微旅行线路,开放105处文旅夜间场所,结合城市微更新推出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

上海将要做什么?

《规划》:打响上海旅游品牌,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深入挖掘城市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优化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旅文商体融合发展的产品体系、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服务,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公园绿地、景观河流,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必游”“必看”“必购”旅游消费场景和全球魅力的城市旅游景观体系,高端消费、数字消费、外来消费、购物娱乐消费的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打造“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梳理城市地标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等资源,全面开启“建筑可阅读”数字化转型。结合城市微更新,打造“街区可漫步”微旅行产品,开发具有国际大都市魅力的海派文旅IP,形成“海派文化之源”“魅力衡复·旧貌新颜”“走进外滩建筑”和苏州河工业遗存等海派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沉浸式、互动型体验等新型展陈手段,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活化海派文化遗产与深化旅游内容创新。

提供更多高品质“家门口的好去处”。以社区为轴心,整合周边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突出“微旅游、慢生活”主题,构筑城市“15分钟旅游圈”。赋能城市系统更新,嵌入城市休闲、街区休憩等旅游功能,形成“街区+”“楼宇+”等城市微旅行产品体系。依托商圈、公共文化设施,植入旅游文化体验产品,面向市民打造宜游、宜乐、宜购、宜学城市商旅融合综合体。

这其中有不少关键词:城旅一体、主客共享、城市微旅行、城市微更新、建筑可阅读、家门口的好去处、慢生活、15分钟旅游圈、文商旅......

这些关键词至少有两大指向:

一、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旅消费本地化属性或趋势更加明显,需求及整个消费体量正在走高,本地高频化+异地低频化的组合更直观(尤其除去为数不多的重大节假日,带薪休假制度还难以落定的背景下,会加重本地高频化消费),文旅的异地化模式已有相对被弱化的可能。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消费的地域、场景、空间、产品,以及获取的体验要求等,已有迥异变化,其中表现之一是,城市居民本地休闲娱乐等文旅消费,已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比如城市商圈、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场馆的文娱休闲成分已逐渐“加重”。

同时,此前及当前不少城市文旅综合体项目落地,即属于本地居民文旅消费产品体系的直接更新代表,从执惠近几次走访的新开业文旅项目来看,为本地居民提供新消费入口是主要逻辑之一,而能否实现本地居民持续绵密的进入消费,是这些项目运营成败的关键,这也是地方政府拉动消费、激活区域社会经济活力、抬升区域价值等诉求,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有新需求,新供给就要跟上,城市更新成为重要路径之一。

按既有经验,整体城镇化率达到60%后,城镇化接下来的整体速度将放缓,进入到缓慢增长期或平台期。而我国目前已超过63%,上海去年已达88%,意味着上海从大规模扩张的增量时代,过渡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时代,这一城市空间生产变化走向,也将明显。

其中,对存量旧建筑的处理,也从原有的“拆-改-留”顺序逐渐调换为“留-改-拆”,现实中线下实体建筑、场景空间等的更新,与人文价值重塑再现的结合,构成了城市文旅新产品、新体验。

以上述《规划》中“打造‘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为例,从人文角度来看,建筑的外观形态、空间构造和所凝结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直接的文化实体,在与现代人体验、情感、文化需求的链接中,有不小的人文价值。而本地人与这些建筑构成的场景,会带给外地游客两种体验:建筑既有的旧生产、生活场景展示;本地人与建筑形成的新生态场景。

城市存量建筑空间的改造更新,已非原先简单的土地更新价值做高变现,更在于“旧空间+新内容”所构建的新空间价值做大,从空间资本化角度看,这又分为两种情况:1、大规模空间改造,导致空间资本程度很高,“钱味”重,但空间的社会性、人文性等较低,资本价值高远高于人文价值;2、小规模更新改造,突出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属性,注重公共性与实现本地居民的互动、分享,这当然也有将既有空间价值放大的效应。

后者是城市文旅消费与城市更新的结合点之一,既会有城市标志性存量建筑空间的更新打造,包括规模化的空间更新,成为城市的又一代表消费区域;也会有散点的建筑空间更新,散布于城市的各角落。

文旅部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提到,推动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这些空间将构成城市“15分钟旅游圈”的主体之一。

延伸来看,对本地居民来说,以住所为圆心或轴心,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巨大的新体验空间,也将形成类似“短途、中长途”的不同消费半径。

大区域文旅市场的构建

在上述《规划》中,还有几个核心内容:

上海做了什么?

《规划》:落实《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协同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推进长江游轮旅游,联手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深入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高品质建设,共同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旅专项规划,联合成立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推动上海旅游节进江苏、浙江、安徽,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一体策划、拓展和提升,推出66条“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长三角旅游线路。

上海将要做什么?

《规划》: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长三角现代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打造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强化长三角区域市场共建,围绕“同城待遇”目标,进一步对接文旅公共服务和惠民便民举措。策划跨区域、主题性文旅产品和精品线路,共建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共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共塑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推出长三角高铁旅游、内河旅游、房车(自驾车)旅游等产品。加强联合营销,共同培育品牌节庆展会活动。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打造江南水乡文化旅游休闲区。依托虹桥商务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旅游服务功能,引领长三角旅游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将长三角地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上海还将要做什么?

《规划》:建设国际数字旅游之都。聚焦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旅游数字化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数字旅游基础设施国际一流,数字旅游经济全国领先,数字旅游国际枢纽全球链接功能完善,世界级数字旅游产业集群完备,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旅游经济创新高地。数字旅游成为生活新选择、新风尚、新范式。数字旅游规则更加完备,旅游数据要素高效流动,形成引领全国的超大城市数字旅游治理新模式。

我们一一来分析,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既是上层意志要求,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这也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走向的必然。可以说,长三角是国内当前经济协同最突出区域、旅游消费最宽阔的区域市场,这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同时旅游的弱区域边界属性,使得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具备可行空间。

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以及多个核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会有更明显走向,它们的辐射范围、文旅消费圈层等都将扩容,为更大区域的文旅产业协同创造更多条件。

目前,市场的自发性已多有作用,但长三角不同省市或城市在居民消费能力、产品层级、资源等方面存有差异,能否在客流、产品等供需方面有更多互补效应,这还有一段路要走。

此外,行政层面依然还存在不少制约,进而会影响到一些政策、资源、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协同,减弱或减缓市场效应。

比如《规划》中提到的,加快构建长三角现代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长三角区域市场共建、同城待遇等,就涉及交通这一硬性条件、市场机制的协同打通等。

另一个事实则会使得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加速可能,这就是疫情。

疫情带来的出境游消费回流,为上海等城市的文旅消费带来更多转化机会,但同时城市周边游/本地游的主流化趋势(疫情影响+第一节提到的本地居民消费趋势,是两个主要因素),也迫使城市目的地在更努力转化延展本地居民消费的同时,去吸引转化更多的周边城市客群消费,区域城市间“抱团”来构建一个更互通互补的大区域市场,自然诉求走高。

而要将这些诉求落地,除了大家更积极寻求协同互促外,更关键的还在于“自身硬”,自己要有更创新的文旅产品供给,要提供更好的文旅消费体验,这就要说到数字化。

在上述《规划》中有一句话较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科技广泛应用,将加速推动上海旅游生产方式、运行模式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双向赋能转变,也将为上海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更多承载地、新空间。

将这句话与上述规划提到的“建设国际数字旅游之都”的内容一起看,已多少指向了数字化走向及其将带给文旅的变化:1、新技术新科技在发展迭代,在文旅业的浸透度加深;2、文旅项目、目的地及产业的管理模式将改变、效能将提升;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数字旅游新业态迭出、更新,构建新场景、打造新体验,优化文旅产品供给体系;3、大区域文旅市场的建设,更需要数字化落地应用,更庞大的客群转化、更多的旅游数据打通、更大的区域旅游范围管理等,都绕不开数字化。

上海的国际数字旅游之都建设,是一个典型缩影。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