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最近,我们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突破康养产业“看似充满机会,但又无从着手”的困境。许多来自其他行业的朋友在这段时间也常常向我请教,表示希望讨论康养相关的事宜。
然而,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康养产业就是经营养老院,或者是在更优越的居住和饮食环境中安享晚年。
我们的团队目前因仍在探索康养的路径、方法、价值观和商业模型阶段,因此我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仅限于一个相对狭窄的视角。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康养产业的核心在于重新构建老年人的生活场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习惯于社会上“迎合年轻人式”的产业布局:年轻人喜欢浪漫的生活方式,我们便提供各种咖啡馆、书店、酒吧和围炉夜话;年轻人希望夜晚不眠,我们就创造各种夜间游玩和消费的场景;年轻人渴望传统文化的体验,我们便兴起汉服文化,展示年轻人美的另一面……
尽管我们今天在各处呼吁康养产业和银发经济,但似乎大家尚未深入研究退休人群的真实需求、期望和应提供的服务:我们房地产企业所实践的“康养”是为了销售房产,我们保险公司倡导的“康养”是为了推销保险,而药企所提倡的“康养”则是为了销售各种药品……
我们长期以来将彼此视为“经济体”,而未能将中老年群体视为“自然人”,没有像对待年轻人那样认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从而实现商业价值的创造。
所以,笔者提出三个思考:
康养产业所需的生活场景前置认知
第一,不应将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创造出一个“仅供老年人使用的封闭环境”。
这一观点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没有老年人愿意去一个只属于老年人的地方!他们渴望体验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渴望融入社会,成为被需要的个体,而非仅仅是被照顾的对象!
第二,不应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无法有所成就,而是要关注他们与社会单向输出之间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退休后应当从事养花、种草、下棋和写字等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从而缺乏“创造力”。然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许多六十多岁的人依然具备良好的生产力,若能合理规划,完全可以迎来人生的新篇章。
第三,我们不应对老年人的消费抱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的心态,而应关注其长期价值。
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设计往往存在“他们缺乏经济能力”的低端泛滥和“他们具备经济能力”的以次充好的现象,而本应存在的中间层服务和产品却显得极为稀缺。
打造更能满足中老年人需求的生活环境
第一,“重新定义适老化改造”。
以往我们将适老化改造视为满足老年人在空间安全、环境和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造。
如今,我们对“适老化改造”的理解有了新的定义:除了提升物理空间的基本条件外,还应为老年人提供符合他们生活方式和空间价值的环境。
例如,北方的羊汤馆是否可以借鉴南方的早茶文化,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晨练后可以悠闲交谈的场所,从快餐转变为“慢餐”;电影院是否能够放映一些适合老年人观看的影片,比如《庐山之恋》和《高山下的花环》等,唤起他们青春时期的美好回忆……
第二,年轻人在老年人消费场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风景也是参与者,甚至是引发消费的关键因素。
有观点认为可以在商场内设立养老院,或者在康养小镇中开设幼儿园,亦或是提供由年轻人服务的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茶馆和咖啡馆。
这些都表明一个道理:生命的美好在于彼此感受到温暖的时刻。
第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就业岗位”。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岗位的设置不应仅仅模仿日韩及港澳台的出租车司机、便利店售货员等职位,因为这些岗位主要是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一代移民提供基本的就业机会。
针对老年人的岗位设计应遵循“回归社会需求、发挥个人余热、最好符合个人爱好”的原则,以确保他们能够愉快地工作。
第四,强调他们的长处,挖掘他们的兴趣点。
许多老年人热爱锻炼,传统观念常常让我们担心安全问题,因此不敢举办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比赛。
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许多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甚至优于我们。我们完全可以组织老年人运动会、麻将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五,旅居与旅游产品亟需全面升级。
目前许多旅居产品仅提供住宿、餐饮及常规旅游服务,这导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些能够花费数千元在旅居的消费者,国内的热门康养和旅游目的地是否还有他们未曾体验过的地方?如果他们都曾经游历并生活过,那么现有的旅居和常规旅游产品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渴望一种与传统旅游截然不同的体验,期望能够细细品味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与文化,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和探索当地的一切,甚至希望能够为当地做出一些贡献,他们希望获得如同“荣誉居民”般的尊重与对待。
“慢下来的旅游与生活”并非仅仅是一天安排一个景点,半天休息就算“慢”,而是要真正享受生活的本质。
第六,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是一个广阔的服务领域。
台湾的《不老骑士:殴兜迈换台日记》记录了17位平均年龄为81岁的老年人骑摩托车环岛旅行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无论年龄多大,追逐梦想永远不算晚。
那些在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摩托车梦、骑行梦、军旅梦、写作梦和厨艺梦等,都能为这些退休人士带来无数机会,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实现。
第七,思考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老年版迪士尼乐园”的必要性。
如果中国那些亟需转型与升级的康养小镇和文旅小镇,能够首先认真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开发出符合他们期望的“梦想之城”,相信必将获得丰厚的商业价值和成功的回报。
具体实践
方向一:开发和推出“梦想家”系列产品。
为退休人士提供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助力他们实现梦想。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因素,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以形成可实施的产品形态,预计将在2025年春季陆续上市。
方向二:“非遗爱好者”多样化工作岗位计划。
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和方法,让部分退休人员成为非遗产业的积极推动者。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计划使他们重新获得了社会所需的工作岗位,得以融入社会,成为不可或缺的群体。
方向三:“沉浸式康养自然村”产品。
该产品专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古镇及古村落等项目而设计,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一种“旅游场景下的康养”体验,强调和谐共存与自然美的融合。
方向四:“大师技法班”系列产品。
通过与行业协会及国家级剧院等的合作,发掘各类大师,组织大师培训课程:虽然不直接涉及康养,但整个过程无不令人愉悦。如果濮存昕老师开设朗诵课程,相信许多叔叔阿姨都会踊跃报名,因为他们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方向五:全球人文候鸟计划。
深入探索不同国家,进行深度体验,以感知文化并提升自我生命的意义:是否可以在泰国的寺庙中修行半个月,是否能够参与东南亚岛屿的海洋保护项目……我们在考虑如何让年轻人“显得更酷”的同时,其实也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同样的机会。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行业都必须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标准和产品,而不仅仅是通过降低或提高价格来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
我们应当从单纯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商业模式,转向同时兼顾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服务阶段,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场景:“彼此交融,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