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观察|困在先发优势中的云南旅游:深度剖析与破局思考

云南旅游;目的地观察;贵州旅游;国内旅游 本文作者:张功赞 2024-09-01 11:04:21
昆大丽旅游收入占据了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80%,揭示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潜在的垄断问题。

云南,曾凭借独特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旅游领域占得先机。可如今却陷入瓶颈,被贵州反超,令人深思。早期的云南,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引人入胜,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近年来,过度商业化侵蚀了景区韵味,服务质量差强人意,散拼购物团等乱象频发。同时,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未能深挖文化内涵,难以满足游客多样需求。此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拥堵、配套不足影响体验,还存在宣传推广跟不上时代,新媒体运用不够,营销手段单一方面的营销问题。

资源反噬

多年来,云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民族资源和气候资源,在旅游领域风光无限,提前快速发展。然而,却遗憾地错过了旅游大基建时代,导致旅游硬件设施的滞后。这一短板严重制约了其从观光和民族风情体验向度假旅游的升级与转变。当游客的需求逐渐从简单的游览转向对高品质度假体验的追求时,云南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使得游客的满意度大打折扣。

更令人痛心的是,尽管云南几乎年年因导游宰客等服务质量问题上热搜,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链中的这些顽疾。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带来的“躺赢”心态,使其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紧迫感和改革的决心。在服务质量这一关键环节上的疏忽,逐渐消磨了游客的信任和热情。

相比之下,虽然是旅游发展方面的后发地区,贵州的表现却相当出色,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积极学习全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旅游理念。因为他们深知,优质的服务乃是吸引和留住游客的关键所在。今年,贵州紧紧围绕资源、客源、服务这三大要素,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等四大行动,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成功推动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贵州省 2024 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的数据,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9.6%和 12.4%。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功能完备的产业,对“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上半年,全省住宿业营业额增长 6.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 8.0%,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 1111.82 万人次,增长 17.6%。1 至 5 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 31.3%。

贵州以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引擎,围绕降低游客旅游成本、提高旅游性价比这一关键,精心设计旅游政策。“四免一多一减”优惠活动,涵盖了全国大中小学生、6 岁以下儿童、60 岁以上老年人以及人民警察、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特定群体,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门票免费的优惠。而“自驾减半优惠”政策,更是降低了自驾游客的出行成本,进一步激发了游客的出游热情。

贵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对游客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真诚对待。他们明白,只有以真诚换真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长久立足。对于云南来说,贵州的成功经验是一面镜子。云南需要深刻反思,摒弃“躺赢”的思想,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链中的问题。同时,要学习贵州的创新精神和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新赢回游客的信任和喜爱。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场长期的马拉松,资源只是起跑时的优势,而持续的创新、优质的服务和不断地改进,才是在这场长跑中获胜的关键。

资源垄断

在云南旅游的版图中,昆大丽地区的旅游收入占据了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 80%,这一显著的比重揭示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潜在的垄断问题。然而,这些地方的核心资源大多由省属旅游企业控股,早年众多国家级荣誉的“戴帽”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源,但也在后续的开发中带来了诸多限制。

这种资源垄断的局面首先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昆大丽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核心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资金,而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则相对被忽视和冷落,难以获得充分的开发和推广,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省属旅游企业对核心资源的控股使得市场竞争受到抑制。缺乏竞争压力,企业往往缺乏创新和改进服务的动力。因为能够“躺着赚钱”,就不太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提升旅游体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这对于整个云南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由于核心资源的开发受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创新和拓展。维持现状的经营策略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保证稳定的收益,但却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市场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可能会对一成不变的旅游项目感到厌倦,转向其他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的旅游目的地,比如丽江古镇热度锐减就是游客在用脚投票。

此外,这种资源垄断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可能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

要打破这种资源垄断的困境,政府需要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分配,鼓励其他地区的旅游开发,促进全省旅游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省属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血液。

云南旅游资源垄断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打破垄断,实现云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魅力。

热衷数量型旅游

在当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数量型与质量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权衡成为了一个关键议题。所谓数量型旅游也就是粗放型旅游,一味追求游客的整体数量;相比之下,质量型旅游与精细化旅游密切相关,更侧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体验。以云南和贵州的旅游发展为例,我们能看到其中的诸多启示。

过去,云南旅游收入在全国多年保持领先,然而 2023 年却被贵州反超,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不可否认,一定规模的游客数量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游客量,旅游设施的运营成本难以分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也会受到限制,质量型的旅游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但倘若只一味强调游客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必然会对行业的“质量型”转型升级造成极大的伤害。云南在过去或许在追求游客数量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导致在旅游体验、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未能跟上游客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

2024年1-6月,云南接待游客5.78亿人次,旅游总花费7444.49亿元,旅游人均消费1288.6 元。从这组数据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出问题所在。游客数量众多,但人均消费相对较低,这暗示着云南旅游可能存在消费层次单一、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可能过多的游客只是进行了低消费的观光游览,而未能深度参与和体验高附加值的旅游项目。

相比之下,贵州在旅游发展上或许找到了更好的平衡。贵州可能在保持游客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旅游质量,通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优化旅游服务、加强旅游营销等手段,吸引了更多愿意高消费的游客,从而实现了旅游收入的反超。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要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游客数量的增长。应当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自然等资源,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旅游行业的发展不能陷入数量的盲目追求,而是要以质量为核心,以数量为支撑,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协同共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游客带来更美好的旅游体验,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云南旅游创新之困:为何在新业态浪潮中全面落伍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地纷纷凭借创新手段打造出令人瞩目的旅游项目和营销模式。然而,在这一浪潮中,云南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新业态、新目的地营销和产业招商等方面全面落伍。

当淄博以独特的烧烤文化吸引全国游客蜂拥而至,哈尔滨的冰雪魅力再度绽放,天水凭借麻辣烫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崭露头角时,云南似乎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引爆点。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不展现出地方政府对本地特色的精准挖掘和创新包装,而云南在这方面的创新不足导致难以塑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旅游事件。

大唐不夜城通过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演艺完美融合,打造出如梦如幻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游客竞相前往的热门目的地。榕江"村BA"以接地气的乡村篮球赛事,激发了全民的热情和参与度。反观云南,在旅游项目的创新和打造上,缺乏对本地丰富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未能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令人震撼的旅游体验。

在产业链招商方面,贵阳成功以产业基金吸引马蜂窝总部落地,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云南在产业招商方面,因头部市场/资源垄断难以引入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旅游企业和项目,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造成云南旅游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思维定势束缚,过于依赖传统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模式,缺乏对新趋势、新需求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上,没有给予创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导致创新项目难以落地生根。

要改变这一现状,云南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加强对旅游市场新趋势的研究和把握,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和资源,以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开发和包装。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旅游企业和创新人才,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展望

云南旅游,曾经的辉煌难掩当下困境。深刻总结,破局乃当务之急。需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重塑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在产品创新上深挖文化内涵,推出个性化体验项目,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云南旅游资源天赋异禀,只要痛下决心,多管齐下,正视并解决问题,必能突破困境,华丽转身。我们坚信,云南旅游必将重拾荣光,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