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见|文创产业破局的十点看法

文旅产业;文化创意;文旅营销 本文作者:张鹏远 2025-04-25 10:01:02
文创产业和旅游经济是共生关系,但是有先后顺序,先有旅游,后有文创。

写过很多文创相关的文章,今年春节后,比较熟悉的兄弟景区大部分都出现了经营上的下滑,有的甚至同期下降了四成,这种衰退的大趋势也逐渐影响到了文创产业,今天聊一聊文创相关的话题。

文创产业对旅游有依赖性

文创产业展开是文化创意产业,绝大部分是摘旅游果子的锦上添花型产业,文化产业想赚钱,需要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往往诞生在城市和头部旅游景区。

文创产业本质上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二次加工,将旅游场景和过路流量转化为留客价值的转化器。文创产业和旅游经济是共生关系,但是却有先后顺序,先有旅游,后有文创。

由于文创产业是文化创意的直接体现,因此比较吸睛,各级领导都会投入一定的精力在文创产业上,但是旅游是鸡、文创是蛋,先有鸡后有蛋,在旅游产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大力发展文创,无异于国王直接想要顶层的空中花园。

想做好文创,必须先做好旅游。

文创产品消费客群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

文创产品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依托强大的消费群体才能实现盈利。

成都春熙路商圈每平方公里文创销售额高达1200万,是郊区文创园的8倍。单价80元的文创产品,需要至少500万人口的支撑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可以参考泡泡玛特的城市布局。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文创门店80%以上布局在5A级景区方圆500米范围内,稍微远一点就无法生存;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越长,文创消费概率越高,根据黄山景区的实测数据,游客停留每增加一小时,文创消费概率提升27%。

想卖好文创,位置为王,只有在景区的核心景点做文创,才能够销售业绩最大化,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文创绝对不能垄断

文化繁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创绝对不能垄断。

经常听同行在打听,合作的文创公司能否独家合作,感觉世界真的是草台班子。

不管是微观的文创产品,还是更大规模的演艺、交互、灯光秀等等,站在景区的角度,能够收到的建议越多,收到的方案越多,越能够把亮点集合,形成最佳方案。

文创不能、也不可能垄断,垄断思维必定会让路越走越窄。

文创相关公司的业务要么深耕区域,要么单点突破

在工作中,我见到了大量的文创公司,在某个城市、或者某几个城市发展得不错,于是准备全国性发展,把中国版图划分为若干个市场,然后逐个突破,从15年左右到现在,见过的不少于50家,现在清一色扩张想法没有完成。

文创相关业务,本质上是服务商,要么销售的是景区服务,要么销售的是景区文创,景区服务取决于人的精力,精力有限注定了不能做大。景区文创在固定成本,种类多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的降低研发、物流成本,所以全国扩张势必会无限制的增加成本,我见到广州、深圳的文创公司,每次见两三个业务,差旅费已经可以做一批文创产品了。

因此不建议任何文创相关业务公司,尤其是做文创产品的公司,去全国性发展,各种不必要的边际成本太高,就近去深耕几个头部景区,或者一两个头部城市,线上线下火力全开,一年做到3、5千万,名利双收,从公司发展也好,从赚取利润也好,都没有必要去全国开辟市场。

战略错了,战术再勤奋,也没有用。

适度的山寨有助于行业发展,过度的山寨会消灭创新的活力

同行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有个原创设计,产品还没出来,市场上的山寨产品先上市了,直接给搞蒙了。

也有同行发牢骚,去参与一个大型展馆的创意设计,几个公司一起投标,最后居然跟另一家公司出现了80%以上的方案雷同,碰巧甲方我也认识,对天发誓没有任何泄露行为。

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是“快鱼吃慢鱼”的市场保护机制,是弱肉强食市场中,拥有先发优势且拥有话语权的行业意见领袖们形成的共识。放在短周期,对于新入行的人来讲,不友好,但是放在长周期,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颠覆性创新”。

当年苹果颠覆了诺基亚,数码相机颠覆了柯达,甚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各种案例验证着一个规律,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发展。

同时也应该看到,矛盾永远存在。这意味着,山寨文创产品永远存在,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文创产业发展,不管不问会山寨泛滥,降低原创者的积极性。

良性内卷有助于行业发展

不管是资源方还是服务方,相互拒绝白嫖,相互拒绝画饼,良性内卷有助于行业发展。

刚毕业我做地产设计,当时还是小白,每天都要经历N次无意义的改稿,甲方随口说一句话,都要被当年的领导按着改到凌晨,现在我在头部景区工作,起码对于各种文创类的公司来说,是妥妥的甲方。

天天跟市场打交道,了解游客的习惯和脾气,回头再看待当年的设计风格时,那些三番五次的修改,真的意义不大,文创和工业品不太一样,工业品需要严谨,经过大量的测试,手机的折叠屏、汽车的各种配件是否好用,才能得出结果。

文创是快销品,非刚需消费,并且是情绪化消费。就好比我写公众号,如果写的过程非常享受,那么文章阅读量都会很高,如果写的过程非常纠结,反复修改,往往写出拧巴的文章,也没几个人看。

我经手出过上百个文创产品,我的感受是如果设计的过程非常顺畅,从创意到设计,打样再到做大货,往往卖的也畅销,如果为了完成任务最终搞一个东西,销量也不会太高。

我跟乙方公司要么毫不犹豫地拒绝合作,互相不浪费时间,要么给出明确的方向,坚决不画饼。虽然我也知道画饼会有更多的方案,甚至乙方公司也愿意前仆后继地被白嫖,最终获得一个无奈的暧昧结果,相互猜测对方的心思,制造焦虑,最终没有任何收获。

当然,我也是呼吁一下,最终大概率还是现状持续存在。

文创公司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上限,过高的预期对双方都是灾难

接触过一个做沉浸式演艺赋能旅游景区的公司,我看了相关案例,做得非常棒。从原始资源的挖掘,到演艺剧本的策划,到演员的挑选,再到应对游客的各种交互预案、亮点提取,不能说无懈可击,但是能力和水平绝对能排在国内第一阶梯。

他们也遇到了自身焦虑,国内一个头部的文旅公司,旗下有N个5A级景区的大文旅集团,想和他们合作,同时合作5、6个5A景区的景区活动策划,并且给予一个非常高的合作预期。

这5、6个景区几乎都是自然类型的景区,收入早早破亿,希望通过旅游演艺赋能的方式,把景区提升一个台阶,收入进一步增长。

听过现状后,难点有二:

一是自然景区的产品是名山大川,不管演艺怎么赋能,终究不能成为核心产品,不同于人造景区,哪怕是个人民公园,只要演艺做得好,依然能成为头部,现在看万岁山有多火就知道,情景演艺在不同的景区发挥的作用是天壤之别,演艺对于自然景区只能是点缀。

二是、一个团队同时服务5、6个景区,精力放在哪里,我从来不怀疑这个团队的能力,用心做了的话这些演艺产品最终呈现效果不会差,但是5、6个景区分布在三四个省份,作为组织协调者,节假日出现在哪个景区最合适,天天跑来跑去非常消耗精力,要么自己身体透支,要么服务打折扣,快速扩张需要很多外部条件才可以。

最终结果不太了解,我本人大多数时间在景区,很少外出,但是分析绝对到位,当甲方有远高于服务结果的预期时,服务公司还是清醒一点,充分沟通结果最好。

文创产业要比旅游迭代的节奏更快

本身的旅游正在被文旅融合、文化创意等改变,旅游从休闲体验,正在变得节奏加快,旅游逐步成为快销品,文创产业一定要比旅游迭代的节奏更快。

曾经的一日游是旅游城市的特权,只有一个城市里面能够组建一条完整的一日游线路,才能称之为旅游城市,其他的旅游只是游玩景点。

现在,时代变了。交通太发达,在国内一天1000公里,可以轻松实现,社交网络让现在的年轻人获取信息变得极度碎片化,人人都不得不成为时间管理大师,蹲个厕所的时间都要开个黑。

在这种时代的变化下,旅游行为也变化很大,特种兵旅游被喊了两三年,社交平台能看到小伙子五天爬“五岳”,也见过一天玩遍洛阳27个景点。信息化发展得太好,万物互联的缺点就是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旅游被带的节奏变快,节奏跟不上的人造景区,早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在历史里。再次表扬万岁山,一个景区能卷成这样,让人钦佩,一个人民公园按照万岁山的节奏运营,也能做一个不错的5A景区。

文创产业只能更快,现在基本上每周都在更新冰箱贴,这只是冰山一角,各种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新鲜感可能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所以人造景区对运营的要求极大,自然类景区会稍微弱一点,毕竟靠山吃山嘛。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任重而道远

天下文创一大抄,文创产品的同质化比古镇还严重,全国各地文创产业太缺乏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任重而道远。

文创产品跟地方小吃一样,可能并不好吃,但是很有特点。做文创不应该自上而下,每次北京故宫出什么新玩意,赶紧山寨一个版本,最后走遍全国,除了元素内容不一样,其他的所有策划逻辑完全雷同。

我自认为是和游客交流比较多的,很认真且很有目的性的做用户调研,其实游客是很乐意听故事的,也希望旅游景区能够提供有效的产品,不管是观光产品、体验产品还是文创商品。

故宫的流浪猫出身并不高贵,但是以此为原型做成的玩偶大卖,四川的方言跟河南方言都是一亿人在说,但是成都的各种文创都能大大咧咧的喊出“老子xxx”,河南就内敛的多。

全国各地优秀的故事太多,只是缺乏讲故事的人,我一直认为做旅游也好,做文化创意也好,能把故事讲好,是一个特别强的能力,而讲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文化自信。

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旅游城市,确实很多。

宏观经济形势对旅游市场及文创需求影响很大

国际形势风云多变,关税战的影响,在两三个月后才会呈现,从宏观上势必要影响经济发展,并且会转移到老百姓身上,生活成本增高会再次降低旅游的需求。

天天听同行喊消费降级,这么说吧,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如果游客量下降20%,那么终端的文创商店销售额会下降30%,这是刚刚开始,往后去,会有更多的旅游消费下降20%去平衡游客量下降带来得影响,而这就是内卷带来的价格战,最终能把平均收入拉低50%以上,直到一批景区、一批文创商店关门,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对于做文创的同行来讲,何以解忧?唯有创新,创新速度高过同行即可,内卷加剧是一定的,但是收入下降的同时增加市场占有率也是金钥匙,这种弯道超车、逆势走强的现象,在口罩三年时间内各行各业都在发生。

以上是我对文创产业现状的理解和判断,总的想法是积极的,市场如果是顺风走势。有想法的文创公司很难有出头之日,市场大环境不理想的同时,能够咬咬牙生存下来,必定会迎来大发展。

搞文化创意的人跟歌手、导演、艺术家一样,只有在人生灰暗、穷困潦倒的时候,更容易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更能够共情大众的喜乐。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