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热衷搞仿古文旅小镇?”
最近,读者与知酷文旅提出这个问题。确实,纵览全世界,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国家,仿古文旅小镇都极其罕见。仿古文旅小镇似乎是中国人的“专利”,如今遍地烂尾,成为各地投资浪费的一大问题。
为什么中国与全世界在文旅小镇领域,走了不同的分叉路?这背后反映出哪些问题?本期,知酷文旅将深入剖析。
首先,历史文化小镇,国外有许多“真古镇”,而中国真古镇比较少。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唯一绵延至今不曾中断的文明。但中国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破坏相当严重,许多城市一谈文化就追溯到先秦、两汉,但一谈可见证、可感知的实物,连明清的建筑群都没能保留下来。
说起来,中国古镇、古城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各地城市掀起城建高潮,那些历史街区、民居古建全被当成阻碍城市发展的包袱,全被推平了,能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
例如,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镇,它本来也是差一点被推平了,只是恰好遇到了古建保护专家阮仪三,阮仪三带着学生挡在推土机面前,说“想过去就从我身上压过去”,这才保住了平遥古城。而平遥周边的比它更大、更完整、更漂亮的古城,一个都没有保下来。
丽江大研古城的“幸存”,也是类似的故事,地方政府要大拆大建,几个古建专家死命力保。
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树立了保护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意识。早在1830年,法国就成立了“历史建筑督察局”,将老建筑保护纳入官方体系。1882年,英国颁布《古迹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将英国各地古建列为保护建筑,政府每年拨款维护。
西方国家对历史建筑不仅保护得早,而且保护的理念非常到位,他们不单单保护教堂、城堡、大型地标等著名建筑,还保护普通民居、街区、集市等历史生活的场景。早在20世纪初,西方各国普遍立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 “具有艺术或历史价值的民居、街区”。
这种“普通民居、街区、集市”,恰恰是中国曾经最不重视、破坏最严重的历史场景,而这一历史场景就是形成文旅小镇的基础。
所以,国外保留了大量的真古镇,其文旅小镇都是基于真古迹、真文化而形成的。国内则拆得太多、太彻底,后续想搞,只能搞仿古小镇。
这种拆了真的、建假的,直到当下仍有发生。2019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批评大同古城,“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中外土地制度的差异,是中国大搞仿古小镇的关键因素。
其实,中国不仅是仿古文旅小镇是全球独一份,中国的大型封闭小区也是独属于中国的特色产物,以及万科、恒大这种超大型开发商,别的国家也没有。这些差异的根源,都是中国的土地公有制。
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土地产权分散,土地开发成本很高,这种制度下想大拆,不容易,想大建,更难。举例来说,西方国家想搞一个占地几百亩的仿古文旅小镇或大型小区,首先的难题就是要跟这片土地上几十个、上百个的土地所有者协商拿地,只要有一个不同意,这项目就开发不了。
拿到地之后想开发,要经过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议会的批准,城市议会是由当地选民选出来的,如果当地选民反对搞这个项目,那项目大概率是通不过的。选民反对搞大项目的理由可太多了,过度旅游、造成交通拥堵、抬高当地物价、破坏当地小动物栖息地......所以,土地私有制的国家搞不了大型土地开发项目,也搞不了大型封闭小区,西方许多城市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居民小区、大学、机关单位等不能搞封闭围墙,必须开放内部道路和公共绿地。
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怎么搞,官员说了算,所以拆起来容易,建起来也容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大搞城建,短短一二十年,拆掉不计其数的“具有艺术或历史价值的民居、街区”。这种拆迁速度,在西方国家是不可能的。
进入2010年以后,房地产市场大热,各地又大搞“房地产+文旅”,先是搞各种欧陆风情小镇,后来中央号召文化自信,欧陆风情小镇不搞了,搞起了仿古文旅小镇,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顺应“文化自信”的号召。短时间内,国内建起数以千计的古镇古街,这种建设速度,也是西方国家不可能达到的。
这一拆一建,说起来都是为了地方发展,但结果是拆也拆错了,建也建错了。
当然,知酷文旅并非说土地公有制不好,土地公有制对中国的繁荣发展居功至伟。土地公有制使政府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可以高效地搞城市开发、工业园建设、高质量基建、特色产业扶持,短时间内推进城市化率大幅跃升。可以说,没有土地公有制,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崛起。
但甘蔗没有两头甜,地方政府集中了太多的资源,犯起错来,其浪费也是惊人的。各地烂尾和待盘活的仿古文旅小镇,就是其中一个例证。这么大规模的仿古文旅小镇建设潮,在全世界是中国独有的。
我们享受了土地公有制的好处,同时也要避免土地公有制带来的缺点,对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土地开发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避免投资浪费,避免跟风式的短视投资,避免透支地方财力的超前投资。这就是仿古文旅小镇破产潮,为各地带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