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近年来,文旅行业在复苏与变革中加速分化。消费需求升级与市场理性化趋势下,一批缺乏竞争力、模式陈旧的文旅企业和项目正面临生存危机。结合行业现状与典型案例,以下三类企业和项目将成为洗牌的重点对象:
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项目
1、症结: 产品千篇一律、业态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对个性化与体验化的需求。
2、典型案例:
古城古镇批量倒闭潮
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超20亿元,开业后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商家数量远超游客,陷入“空城”困境。类似案例还包括济南宋风古城(投资40亿、主体未完工)、成都龙潭水乡(商铺倒闭、村民种菜),均因建筑风格雷同、商业业态重复(如臭豆腐、竹筒奶茶等标配)而失去吸引力。
乡村旅游“叫好不叫座”
西安大唐不夜城虽人气爆棚,但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仅23.53万元,流量难以转化为实际收益。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仍停留在“钓鱼+打牌”的初级模式,缺乏文化挖掘与互动体验,导致游客复购率低。
深层原因:全国2800多座已开发或待开发古城镇,超90%同质化严重,盲目跟风建设导致市场饱和。而乡村旅游若仅依赖自然景观,未结合农耕文化、科技体验等差异化内容,也难以突围。
高负债、资金链紧绷的企业
1、症结: 债务压力远超盈利能力,陷入“越火爆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2、案例:洛阳龙潭大峡谷破产案作为国内首家破产的5A级景区,其经营主体因民间借贷年利息支出高达5000万元,远超7200万元的门票收入,最终资不抵债。尽管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量达9.6万人次,但低价策略(门票60-80元)无法覆盖维护与利息成本,形成“收入增长难抵债务”的困局。
酒店行业价格战加剧
2024年国内中端酒店平均房价同比下降8%,奢华品牌降幅达24%。部分高杠杆投资的连锁酒店因供给过剩、回本周期延长,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深层原因:文旅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通常10-15年),但部分企业依赖短期高息贷款,叠加疫情后消费理性化趋势,收入弹性难以匹配刚性债务压力。
先天不足的“问题项目”
1、症结: 选址失误、政策违规或开发模式畸形,导致项目“先天残疾”。
2、典型案例:
地理位置与政策红线限制
湖南桃花源古镇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业后迅速沦为“空城”;济南宋风古城因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开发受限,最终烂尾。
地产化开发遗毒
2016年特色小镇政策催生下,大量项目以文旅之名行地产之实。如某瀑布景区因保护区限制无法开发二消业态,仅靠摆渡车勉强维持,最终被市场淘汰。
深层原因: 部分项目忽视市场调研,盲目追求规模,甚至触碰生态红线或依赖拆迁(如大庸古城拆除历史街区导致韵味丧失),最终因合规风险与运营低效难以为继。
洗牌背后的行业逻辑与未来出路
1、消费需求驱动变革:年轻客群(19-35岁占比超70%)追求个性化、性价比,推动市场向县域下沉(县域旅游订单增速达36%-40%)。
2、技术赋能体验升级:AI导游、AR互动(如曲阜三孔景区)等科技手段,正成为提升服务竞争力的关键。
3、跨界融合破局:天津潮玩谷将废弃滑雪场改造为“户外探险+亲子互动”综合体,五一期间收入增长62%,证明“文旅+体育”“文旅+生态”的融合潜力。文旅行业的洗牌本质是市场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益运营”的必然过程。唯有精准锚定需求、控制债务风险、深耕差异化体验的企业,才能在变革中存活并壮大。而那些依赖政策红利、忽视市场规律的“裸泳者”,终将被浪潮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