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门客到“食客”:谁在“绑架”中国旅游业的钱包?

本文作者:张功赞 2025-07-27 22:28:41
旅游业的本质,是 “让人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 的产业。

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活动,其定义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包容性。无论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体验——如摄影采风、绘画写生、非遗展示、时尚走秀,还是富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包括徒步探险、攀岩挑战、自行车骑行、摩托车越野、水上运动等,都能与旅游业完美融合。正因如此,各类相关协会和俱乐部自然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将这些多元化的参与者统称为行业生态圈的“食客”。

在古代,食客又称门客,是达官显贵们用以彰显风雅、装点门面的特殊群体。他们寄居在权贵府邸,依靠主人的慷慨馈赠维持生计,或吟诗作赋以助雅兴,或出谋划策以显才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这种依附关系在当代社会衍生出了新的变体——大批"现代食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盘踞在旅游业这片"繁华地",以挑动旅游从业者紧绷的神经,或借机牟利,或浑水摸鱼。

旅游业的会议室里永远不缺热闹

某 5A 景区的年度战略发布会上,国际XX协会的 “终身荣誉主席” 刚结束一场关于 “元宇宙与古镇复兴” 的演讲,台下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教授正分发着印满 “成功案例” 的手册,角落的地方旅游协会会长则拉着景区负责人耳语:“今年的赞助要是能再加两万,我们保证把您的景区塞进推荐名单。”这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宴席 —— 主位上的旅游企业忙着买单,三千食客围坐四周,酒杯里晃荡的不是琼浆,而是被包装成 “赋能” 的泡沫。

食客的三重镜像:从走秀台到赞助单

旅游业的食客图谱,早已按 “段位” 形成了清晰的生态链。高级食客总带着 “国际”“顶级” 的前缀。他们像是时装周走秀的常客,转身就能给山岳景区讲 “时尚与自然的融合”;是艺术展的座上宾,跨界就能指导乡村民宿 “如何用装置艺术吸引 Z 世代”。他们的价值不在于方案落地,而在于社交媒体上 #大师空降# 的话题热度,以及企业年报里 “引入国际资源” 的漂亮表述。

中级食客握着 “经验” 与 “理论” 的通行证。高校课题组带着未经过市场验证的模型,给沙漠景区规划 “沉浸式戏剧小镇”;规划院拿着其他城市的模板,给滨海城市套 “慢生活街区” 的方案。他们擅长用 “成功案例可复制”“趋势不可逆” 的话术说服企业,却从不负责解答 “游客为什么不来” 的终极问题。就像某古镇运营者吐槽的:“教授们离开时,留下的 PPT 比古镇的石板路还厚,可真正能让商户赚钱的建议,一页纸都写不满。”

低级食客的生存逻辑更直接 —— 靠赞助活着。地方摄影协会、徒步俱乐部、非遗保护中心,每年拿着旅游企业的几万块赞助,回报是 “年度合作伙伴” 的牌匾、活动现场的鸣谢名单,以及朋友圈里 “热烈祝贺 XX 景区再创佳绩” 的客套话。他们像景区的远房亲戚,平时不联系,逢年过节来串个门,拿个红包就走。

热闹的代价:当 “捧场” 变成 “绑架”

旅游业天生需要烟火气。一个景区开业,需要媒体造势、达人探店、协会站台,这本是产业生态的正常环节。但当 “捧场” 越过边界,就成了变相的绑架。

某 4A 景区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一年要应付 30 多场 “合作活动”,从非遗展演到摄影大赛,每场至少投入 5-10 万,换来的是 “热闹三天,冷清三月”。那些所谓的 “非遗表演”,不过是老太太绣个荷包、老汉吹段唢呐,游客看个新鲜就走,没人愿意为这 “文化体验” 多掏一分钱。

瑞金传统非遗竹编工艺 图源: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

就像泛滥的非遗认证,当村口的糖画、巷尾的剪纸都成了 “非遗”,真正需要保护的技艺反而被稀释 —— 非遗本是过去生活场景的结晶,当马车被汽车取代,马具制作的非遗自然难有生存土壤,硬要让它在景区里 “活态传承”,不过是用情怀绑架企业买单。

更危险的是,当旅游企业搞错定位,“食客” 会趁机登堂入室。有些景区把 “引入外部资源” 

当成核心战略,把协会会长请进决策层,把规划专家的意见当成圣旨,反而忘了自己的本职:游客需要干净的厕所、便捷的交通、有趣的体验,而不是会议室里的 “高端对话”。就像餐馆老板不研究菜谱,天天请美食评论家吃饭,最后只能是食客撑饱了,餐馆却倒闭了。

破局的关键:找到 “赋能” 的坐标系

真正的赋能型食客,从来不是靠吆喝吃饭的。云南某民宿集群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户外俱乐部的深度参与 —— 这个俱乐部不是来拉赞助的,而是带着徒步线路设计能力、应急救援经验、户外装备供应链,和民宿一起开发了 “茶马古道徒步 + 民宿生活” 的产品,让每间房的溢价能力提升了 30%。这才是赋能的本质:不是站在岸边喊加油,而是跳进水里一起划桨。

区分赋能与吹鼓,有个简单的标准:看能否形成 “价值闭环”。赋能型合作能让游客愿意为新增体验付费,让企业的投入产生持续收益;吹鼓型合作只有 “投入” 没有 “产出”,热闹过后只剩账单。就像某文旅集团的筛选机制:所有合作方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游客会因为你多停留 1 小时吗?”“商户能因为你多赚 100 块吗?”“三个月后还有人记得这次合作吗?” 三个问题卡下来,90% 的 “食客” 自动退场。

旅游业的本质,是 “让人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 的产业。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 “食客”,终究只是背景板。

当景区把心思放在提升厕所干净度而非专家论坛规格,当民宿把精力放在优化床品而非非遗展演场次,当旅游企业明白 “自己才是主角”,那些多余的 “食客” 自然会散去。毕竟,游客不会为 “大师站台” 买单,只会为 “玩得开心” 掏钱。热闹终会过去,能活下来的,永远是把游客放在心尖上的产业深耕者。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