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上周末,我在北京丽都广场的皇冠假日酒店看到了摆摊,虽然早就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但没有买过,出于好奇我想看看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我就去买了四个菜,油焖大虾、干炸小黄鱼、半只盐水鸭和一份酱卤猪手,一共花了150,往常点一个菜的钱,居然买到了四份。
我就稍微在网上了解了下,北京国贸大酒店售卖一盒98的鲍鱼捞饭,杭州西子湖酒店推出25一份的东坡肉套餐,成都华尔道夫甚至开卖15一碗的担担面...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93.6%的四星级以上酒店开展外摆业务,平均为酒店带来12.7%的营收增量。
看上去是五星级酒店做了创新,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放低身段,主动突破自我呢?上次五星级酒店如此低姿态应对市场还是口罩时期的直播卖月饼。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你以为是赚到便宜,用外卖的价格吃到五星级餐标了吗?你认为是五星级饭店太难了,哀鸿遍野了吗?
其实在这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更残酷的市场逻辑。当五星级酒店的后厨开始制作20元的盒饭,街边夫妻店的生存空间便被挤压到窒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Q3全国餐饮小店闭店率同比激增42%,其中67%的经营者将"酒店竞争"列为闭店主因。这就像海洋中的鲨鱼突然闯入淡水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不对称竞争的三重碾压
成本优势:酒店利用闲置场地和人员,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北京某五星酒店测算显示,其外摆食品的人工成本仅占售价的8%,而普通餐馆高达35%。
品牌溢价:消费者潜意识认为"五星级=高品质",南京某调查显示,83%的消费者宁愿多付30%价格选择酒店食品。
供应链碾压:国际酒店集团的集中采购体系,使其食材成本比个体商户低40%以上。
就业市场的连锁反应
广州餐饮协会调研揭示,每个酒店外摆点平均导致周边3-5家小吃店裁员。更严峻的是,这些被淘汰的经营者往往缺乏转型能力——他们既不可能去酒店应聘(薪资要求不匹配),也难以承受转行成本。这种"就业堰塞湖"效应,正在加剧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危机。
当五星级酒店开始和煎饼摊抢生意,这不再是一个关于美食的故事,而是一面映照经济深层矛盾的镜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警告:"当精英开始掠夺平民的饭碗,这个社会的契约就已破裂。"我们需要的不是扼杀创新,而是建立更公平的竞争规则——毕竟,健康的市场经济不该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追慢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存战争中,比拯救GDP更重要的,是守护那个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有尊严谋生的社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