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旅游行业存在“规模之困”之难题,从大项目到小景区值得集体反思。
市场经济中,企业兴衰本属正常,但近年来旅游行业的 “破产潮”“重整潮” 却格外引人关注:从投资 8 亿的实景演艺项目黯然退场,到 24 亿打造的 “明星古城” 进入重整程序,再到乡村农旅项目从盈利到破产的 “过山车” 式转折。这些案例背后,一个共性问题逐渐清晰 ——超规模投资的 “盲目扩张”,正成为拖累景区与旅企的核心症结。
回溯旅游大基建时代,“大项目、大投资、大规划” 曾是行业热词,不少地方和企业抱着 “规模越大,效益越好” 的心态,扎堆上马重资产项目。但忽视市场需求、缺乏运营经验的 “冒进式扩张”,最终让许多项目陷入 “建成即亏损” 的困境。如今,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生存”转型,“适度规模经营” 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旅游企业活下去的前提。
事实上,适度规模经营绝非简单的 “控制体量”,而是对市场需求、资源禀赋、自身能力进行综合平衡后形成的清醒认知,是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对经营边界和经营能力的理性把握——它既避免了 “小而弱” 的生存危机,也杜绝了 “大而空” 的经营陷阱,让企业资源精准匹配核心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直击:那些折在“规模陷阱” 里的旅游项目
(一)峨眉山 “只有峨眉”:8 亿项目破产,主体景区背负重担
提到峨眉山,多数人想到的是 “天下秀” 的自然景观,但鲜少有人知道,其关联项目 “只有峨眉” 实景演艺,曾是当地寄予厚望的 “文旅新 IP”。2019 年,该项目以 8 亿元投资启动,定位 “沉浸式山水实景演艺”,试图通过 “自然景观 + 文化演艺” 的组合,吸引更多游客停留。
然而,现实给了沉重一击。演艺内容与游客需求错位(多数游客奔着峨眉山自然风光而来,对文化演艺付费意愿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每日演出人力、设备成本超 10 万元),最终导致项目入不敷出,于 2025年正式宣告破产。更棘手的是,这一项目的失败还连带影响了峨眉山主体景区 —— 前期为支持项目建设的关联投资,让景区背负了沉重债务,2024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12%,经营压力显著增加。
行业启示:即便是拥有核心资源的成熟景区,盲目扩张非核心业务,也可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拖累主体经营。
(二)张家界大庸古城:24 亿 “明星项目” 重整,上市企业承压
作为张家界市(000430.SZ)旗下的重点项目,大庸古城的 “出身” 足够亮眼:占地 240 亩、投资 24.43 亿,融合明清建筑与土家族特色,定位 “全国示范级文化旅游标杆”,2021 年试营业时,曾被视为 “填补张家界人文旅游空白” 的关键项目。
但从盈利预期到现实亏损,差距远超想象:2021 年亏损 0.84 亿、2022 年 1.51 亿、2023 年 2.49 亿、2024 年飙升至 5.96 亿,四年累计亏损超 10.8 亿;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负债 16.97 亿,净资产为负 3.02 亿。2024 年 9 月,湖南省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对大庸古城的重整申请,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 “明星项目”,如今成了上市企业的 “业绩包袱”。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大庸古城的困境源于三重 “误判”:一是客源需求误判(张家界核心客群以自然景观体验为主,对仿古人文景区兴趣有限);二是竞争环境误判(10 公里外同期建成的 “古庸城”,投资 17 亿、业态高度同质化,分流大量客源);三是自身运营误判(核心演艺《遇见大庸》单场仅能容纳 349 人,远低于周边同类项目 2000-3000 人的承载量,难以带动客流,198 间商铺仅 5 家入驻,且未缴租金)。
行业启示:项目规划不能 “拍脑袋”,需精准匹配客源需求、避开同质化竞争,否则再大的投资也难逃 “亏损魔咒”。
(三)乡村农旅项目:从 “年赚 200 万” 到 “破产”,错在 “贪大”
不仅大项目栽跟头,中小农旅项目也难逃 “规模陷阱”。南方某乡村曾有一个 “农家乐园”,凭借采摘、农家菜、亲子游戏等轻资产服务,每年吸引 10 万游客,净利润超 200 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 “富民项目”。
但项目负责人不满足于“小而美”,2021年盲目融资5000万扩建:新增玻璃栈道、仿古商业街、大型游乐设施,将 “农家乐园” 升级为 “综合性乡村景区”。
结果却事与愿违:原有的亲子客群因门票从30元涨至 120元,不仅流失新目标客群,又被周边成熟景区分流;年运营成本从100万飙升至800万,客流量却不足原来的一半。2023年,项目因现金流断裂陷入实质破产,留下一堆 “用不上的设施” 和 “还不清的债务”。
这个案例带给行业的启示是,中小旅游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精准细分”,盲目追求 “景区化” 规模,反而会丧失原有优势,沦为 “大而不强” 的牺牲品。
正反借鉴:好的经营,从来不靠 “规模取胜”
(一)迪士尼 VS 方特:70 年 6 座乐园 VS15 年 30 座,慢下来才能走得稳
提到主题乐园,迪士尼的 “稳健” 与方特的 “冒进”,堪称行业两种扩张模式的典型对比。迪士尼从 1955 年洛杉矶乐园开业至今,70 年只建了6座核心乐园(洛杉矶、奥兰多、东京、巴黎、香港、上海),平均每 12 年才新增一座。
每座乐园落地前,都会经历 5-8 年的前期调研。以上海迪士尼为例,7 年调研期内,团队反复研究中国家庭客群的需求 —— 降低过山车刺激度、增加 “加勒比海盗” 中国风场景、推出 “花木兰” 主题体验,最终实现年均客流量 1200 万人次以上,开业即盈利。
反观方特,2008-2023 年 15 年间,快速建成 30 余座乐园,平均每年新增 2 座。这种 “跑马圈地” 式扩张虽短期内占领市场,但多数乐园缺乏差异化(多以 “科幻 + 动漫” 为主题),且未积累跨周期运营经验。2020 年后,受旅游市场波动影响,部分方特乐园因客流量下滑、运营成本高企,不得不暂停开放或缩减营业时间,甚至出现 “建成 3 年就停业” 的情况。
行业启示:旅游项目的“规模”需与“经验”“需求” 同步,慢下来做调研、做差异,比 “快起来铺摊子” 更重要。
(二)港中旅:不贪 “规模” 贪 “质量”,谨慎投资成 “行业另类”
在多数企业追求 “做大” 时,港中旅(中国旅游集团)却坚持 “做优”,成了行业里的 “另类”。其核心策略只有一条:非优质项目不拿,守住经营纪律底线。港中旅有一套严格的项目评估体系,涵盖 “资源独特性、市场需求度、投资回报率、抗风险能力” 四个维度,只有评分达 80 分以上的项目才会考虑。2022 年,某地方政府曾邀请港中旅投资 “山地旅游度假区”,承诺土地优惠,但港中旅调研后发现,该区域年均游客量不足20万人次,投资回收期超20年,最终果断放弃。
即便在对口帮扶中,港中旅也不搞 “产业帮扶冒进”。在贵州黔东南帮扶时,它没有投资建设大型景区,而是投入2000万元用于两点:一是培养乡村旅游带头人,二是升级民宿硬件,并搭建 “港中旅会员平台” 对接客源。最终,当地民宿年均客流量提升 40%,实现 “轻资产、高适配” 的帮扶效果。这种 “谨慎” 换来了稳健:2020-2024 年旅游市场波动期,港中旅旅游业务营收年均降幅仅 5%,远低于行业平均 15% 的降幅,且无重大项目亏损。
行业启示:旅游经营的核心是 “盈利可持续”,而非 “规模最大化”,守住经营纪律、拒绝诱惑,才能在波动中稳立。
行业现状:垄断格局下,“适度规模” 更显重要
当前旅游市场的垄断特征,进一步压缩了 “盲目扩张” 的生存空间,也让 “适度规模经营” 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一)上游核心 OTA 寡头垄断:中小旅企难靠 “规模” 破局
在线旅游平台(OTA)已形成 “携程、美团、同程” 三足鼎立的格局,2024 年三者合计占据 82% 的市场份额,掌握着客源流量的 “分配权”。中小旅企若想通过 “规模扩张” 获取更多流量,难度极大 —— 某区域景区曾尝试不与携程签订 “独家代理协议”,结果平台搜索排名下降 50 位,客流量直接减少 30%。
这种情况下,中小旅企与其 “拼规模”,不如 “拼精准”:聚焦细分客群(如老年康养、小众研学),通过精细化服务提升转化效率,反而能在 OTA 垄断的缝隙中找到生存空间。
(二)下游景区区域垄断:“第二景区” 难敌 “核心 IP”
目的地景区因 “异地消费性”,天然具有区域垄断特征:黄山在安徽高端山岳旅游市场占比超 90%,九寨沟在川西北生态旅游市场占比超 80%。这种垄断意味着 “规模扩张” 的边界清晰 —— 若黄山在周边建 “黄山第二景区”,不仅会分流核心景区客源,还会破坏 “黄山” 的独特 IP 价值,最终得不偿失。
对区域垄断景区而言,“适度规模” 不是 “建更多景区”,而是 “做深核心体验”:如黄山通过升级索道服务、增加沉浸式讲解,提升游客复游率,比新建 “第二景区” 更有效。
破局路径:旅游企业如何做好 “适度规模经营”?
(一)收缩经营:砍掉 “低效资产”,把钱花在 “刀刃上”
对规模过大、资源分散的企业,“收缩” 不是退步,而是 “止损”。某上市旅企 2023 年对旗下 15 个景区梳理后,关闭了 5 个人均消费不足 50 元、年亏损超 1000 万的小型景区,将节省的 3000 万投入 3 个核心景区的服务升级 —— 新增智能导览系统、优化餐饮体验,最终核心景区客流量提升 25%,整体营收增长 12%。
操作建议:定期评估旗下项目的 “投入产出比”,对连续 3 年亏损、无改善空间的项目果断剥离,集中资源做强核心业务。
(二)聚焦经营:做 “小而美” 的细分王者,不做 “大而全” 的平庸者
中小旅游项目的优势在 “细分”,不在 “规模”。浙江莫干山 “裸心谷” 民宿仅运营 50 间客房,却聚焦 “高端生态度假” 定位:提供私人管家、自然教育、定制餐饮,人均消费达3000 元/晚,年均入住率超90%,盈利能力远超周边拥有200 间客房的大型度假酒店。
操作建议:结合自身资源,锁定1-2个细分客群(如亲子研学、疗愈康养),围绕客群需求设计 “小而精” 的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活下去,比 “做大” 更重要
旅游行业的 “规模崇拜” 早已过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适度规模经营” 不是 “保守”,而是 “理性”—— 它要求企业平衡 “市场需求、自身能力、行业格局”,不盲目跟风、不贪大求全,以 “精准适配” 实现可持续盈利。对景区和旅企而言,未来的竞争不是 “谁的规模大”,而是 “谁活得久、活得好”。摒弃“越大越好”的误区,坚守 “适度才是最优” 的经营逻辑,才能在旅游行业的转型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这份对 “适度” 的坚守,本质上是企业对经营本质的回归:不被短期扩张的诱惑裹挟,不被外部规模的焦虑绑架,而是以清醒的自我认知、精准的市场判断,在资源与需求的平衡点上找到长期生存的密码 —— 这正是旅游企业穿越周期、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