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10月的中国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超级黄金周”,国庆节与中秋节叠加,让这个假期不仅有八天长假,更激发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中国:交通、旅游、消费全面井喷。
官方预判指出,整个假日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日均2.95亿人次。铁路在假期首日发送乘客2313 万人次,创下历年单日新高;民航当日客运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3.6%。
与此同时,各大景区人潮如织,商圈和文旅活动火热,消费券、数字文旅等政策纷纷上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假日经济画卷。这一切数据显示:中国正在经历的不仅是一场短暂的假日狂欢,更是消费与出行逻辑深刻变革的缩影。
然而,当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追星逐景的游客,或那些忙着调价的商家,就会发现, “量高价弱、决策迟、住宿新型化” 已成为近年来节假文旅的新趋势。
在人潮和商机背后,一股理性的力量正在改变传统旺季经济的走向:涨价越来越难以撬动收益,许多人临出发前三天才决定目的地,房车营地和露营地的预订量飞速上升。要读懂这个正在出现的新常态,必须穿透宏观数据,审视背后的消费心理、供给结构和政策环境。
涨价失灵:价格弹性的大幅下降
在人潮涌动的背后,许多酒店和景区却发现“旺季提价”的传统策略已经收效甚微。旅游产品的价格弹性系数从过去的0.8下降到 0.3,意味着同样幅度的涨价对需求影响明显减弱。为何如此?
首先,成本敏感度显著提高。路透社采访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压力,许多游客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出行方式,如自驾或选择较近的目的地,并会利用公共假日免收高速通行费的政策来节省预算。机票价格普遍下跌,国内航班平均票价比去年同期开支便宜近 21%,国际经济舱票价也低于 2019 年水平。在价格普遍下行的环境下,消费者对涨价更加敏感。
其次,价格信息高度透明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让价格比价触手可及,OTA平台的补贴和限时促销将价格锚点压低。游客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的攻略价格往往成了心理底价,商家稍有涨价,转化率立即下降。
第三,供给侧竞争激烈。疫情后的几年里,酒店、民宿和营地大量开张,供给端的产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在一二线城市,旺季酒店价格虽然依旧高位,但县城和乡村地区的住宿空余明显,整体供给充足抑制了价格上涨。大量游客被这些相对低价、具有体验感的新型住宿分流,传统酒店不得不与之竞争,降低涨价空间。
最后,宏观政策倾向普惠。为了推动消费复苏,各地政府推出免票、减价和发放消费券等政策,比如安徽推出的“信用旅游”,允许游客在无需预付的情况下预订酒店和景区。这些政策便利了出行,却也让价格保持在低位。
价格弹性下降迫使企业思考“提价”之外的道路。许多商家转而强调体验价值:与周边资源合作推出早鸟团、高铁接驳、深度导览等复合产品,用附加体验提高客单价;同时积极推出减配房(不含早餐、不含保洁)满足成本敏感客群;通过APP推送和会员体系实时调整价盘,避免在需求低谷时误涨价带来的流失。
决策周期的缩短:旅行计划快进至最后72小时
另一明显变化是旅游决策周期的持续压缩。根据多家平台数据,假日出游的平均决策周期已从疫情前的14天缩短到2-3天,约有六成订单在出行前三天内完成下单。这种“临门下单”现象的背后是多层次的原因:
不确定性和观望心态。天气变化、交通拥堵乃至景区限流都让游客不愿提前过早预订,他们更愿意持币观望,等到出行前获取最新信息再决策。
退改政策宽松。多数OTA平台推出了“随心退”“免赔退款”等规则。消费者可以先锁定低价,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启用,不必承担过多损失,推动了临时订购。
技术与内容驱动消费。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实时分享让许多人刷到“流量秘境”后立刻心动,平台随即推送周边酒店和门票,以完成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智能推荐结合天气、车票余位、景区人流数据,为用户推荐适合当下的目的地,这种数据驱动的场景化推荐极大压缩了决策链条。
政策鼓励即时消费。部分地方推出信用旅客模式和消费券,允许游客无担保预订,大大降低了外出门槛,刺激了临时冲动消费。
决策周期的缩短要求商家调优运营节奏,把过去提前一个月的促销战线压缩到假期前一周甚至三天内。许多酒店将预售盘、价值盘和临采盘分开运营:预售盘在节前一个月吸引预算敏感客群;价值盘在节前一两周主推升级套餐;临采盘则重在出行前72小时推出闪促和实时优惠,通过短信、APP消息直接转化。同时,景区和当地政府通过实时播报游客流量和道路拥堵情况,引导游客分流到冷门景点,缓解突发客流。
非标住宿和微度假:新住宿、新空间
今年黄金周的另一大看点是非传统住宿的蓬勃发展与“微度假”的走红。这不仅因为传统旅游景点火爆,更得益于自驾旅行、房车营地和乡村民宿的流行。新修建的花江大峡谷大桥在贵州省缩短了行车时间,桥旁营地和民宿早早爆满,许多游客边自驾边入住营地。
此外,地方政府在节前推出了1.2万场文化活动,包括 300 场大型灯光秀和 500 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游客除了去景区,还会选择在乡村看灯会、参加古村落音乐节、观看艺术展。在这种“文化+旅游”的融合驱动下,不少年轻人更愿意把假期拆成多个微度假:周边一日游、自驾车三日游、城郊露营等。这样的旅行不用长途奔波,成本低、体验丰富,既能享受假期又能避开人潮。
全球视角:出入境与跨境线路的新增长
中国假日经济的吸引力不仅局限于国内。今年的黄金周正值中国实施多项免签和签证便利政策,不少国家也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优惠。OutdoorSportsList 网站报道,2025年黄金周预计平均 2 百万人次的出入境客流。天津国际邮轮码头将在假期迎来四艘游轮,载客超过 8000 名。此外,中国铁路部门新开通了从昆明至老挝和越南的跨国高铁线路,为云南的旅客提供了新的出境方式。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假期的人潮正转化为入境旅游和跨境互通 的强大动力。
业内人士指出,伴随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各国签证便利化,中国游客对出境游的热情将继续上升;而在入境端,中国进一步扩大免签国家名单,税退政策和境外游客支付便利化措施,也在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体验节日氛围。这种双向流动为酒店、景区、免税店和零售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对口岸、客运和国际航班提出更高要求。
深层动力:经济转型、技术赋能与文化自信
这些新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自疫情之后,国家持续推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的发展策略,激励企业在扩大内需和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假日期间,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贸易政策支持新消费,这些措施刺激了消费热情。此外,69亿元的专用债券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投入300 亿元,通过政策杠杆撬动超过2万亿元的消费。这些举措在居民收入仍承压的情况下,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技术进步同样是驱动变量。移动支付、在线预订、AR 导览等提升了出行效率;算法推荐引擎准确分析用户偏好,推送合适的目的地和套餐;
借助数字游客管理系统,景区可以预测客流并灵活调整限流措施,保障安全。各地方推出的信用旅行模式甚至允许游客免押金入住,解决了传统旅游体验中最让人诟病的“缴押金”环节。
文化自信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探索本国的历史和非遗项目。ReportLinker文章指出,今年的革命主题旅游订单同比增长40%。
大量非遗展览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热门打卡地。这种文化消费的兴起既有教育意义,也推动了产业融合,让旅游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一场深入文化与历史的体验。
假日经济的长远价值
2025年的“超级黄金周”再次用庞大的流动和旺盛的消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活力。记录被一次次刷新:客流数以亿计,消费额数以千亿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跨境互通渠道增多。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理性、品质与多元。
这些关键词正在重塑假日经济的版图:价格弹性减弱促进商家转型服务竞争,决策周期缩短推动平台升级实时运营,非标住宿与微度假兴起彰显游客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跨境旅行为全球旅游业注入新的能量。
旅客的移动与消费的增长共同勾勒出一个“经济在路上”的中国。当列车呼啸,航班起降,汽车穿梭在高速公路与乡间小道,假日消费不仅仅是购物与打卡,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连接。未来,只要不断提升体验价值、深化文化自信、推动行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黄金周的意义将超越短期刺激,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