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从“修景点”到“造生活”——发展逻辑彻底变了
“十四五”文旅的主旋律是“融合发展”,重点在恢复活力、盘活资源、补齐短板。各地忙着建街区、搞夜游、挖非遗,让游客“能出门、愿消费”。那时的文旅像一场“复苏战”。
而“十五五”规划更像一次“生活革命”。它提出要发展沉浸式、智慧化、度假型文旅产品,让文旅从“景点经济”转向“生活方式经济”。游客不只是看风景,而是过另一种生活——在古城里喝咖啡、在乡村里露营、在博物馆里看剧。文旅不再是“去哪玩”,而是“怎么活得更有趣”。
从“政策拉动”到“科技驱动”——文旅的发动机换了
“十四五”靠政府政策托底,重点是恢复和修复:景区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完善、文化活动下乡。
“十五五”则全面拥抱科技。国家首次把“数字文旅、智慧旅游、AI导览、虚拟演艺”写进顶层规划,意味着科技正式成为文旅的“第二引擎”。未来旅游不是“去景区”,而是“进场景”;不只是打卡,而是沉浸。科技让文化可感、让旅游可续、让体验可分享。
从“国内修炼”到“国际舞台”——文旅的格局放大了
“十四五”主要满足国内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文化自信”“人民美好生活”;
“十五五”则提出建设“旅游强国”,把文旅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目标是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让外国游客走进中国。
这意味着文旅要从“美丽中国”变成“世界中国”,从“看山看水”升级为“看文明、看生活、看未来”。
一句话总结:
“十四五”让文旅产业“站起来”,
“十五五”要让它“跑起来、飞出去”。
前者是“修路种花”,后者是“造梦筑心”。
中国文旅,正在从“风景的生意”变成“心灵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