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携程又赚疯了,三季度利润比营收还高。
11月18日,携程集团(9961.HK)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3.67亿元,同比增长15.52%。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高达198.9亿元,同比大涨194.01%,利润额超过了当期营收。
这一利润水平已经高过许多互联网大厂,同在三季度,京东归母净利润53亿、小米归母净利润123亿,百度甚至亏损了112亿。A股市场中公认的“现金奶牛”贵州茅台,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92亿,均低于携程。
在一众互联网巨头利润下滑、增长焦虑蔓延的当下,携程却跑出了一个堪比神话的数据——所以这次财报公布,携程选择了低调处理,新闻通稿都没发一个。
一个OTA平台,利润能比“卖酒的茅台”还高,这在行业里前所未见,也足够刺激市场神经。
那么携程到底靠什么赚到这笔惊人利润?这种利润结构能持续吗?面对抖音、京东、美团等强玩家入场,携程未来会怎么走?我们一一拆解下:
一、利润为何爆表?
携程赚的是“资本的钱 + 旅游复苏的钱”。这次利润“爆表”,主要来源有两个:
1、资本收益:卖掉 MakeMyTrip 股权,一次性入账170亿元
三季报透露:
“其他收入”达到 170.32 亿元(去年同期仅 17.81 亿),主因是出售印度OTA MakeMyTrip股权。
携程当年投资1.6亿美元入局,如今卖出部分股权,获得25–30亿美元的现金回流,账面暴赚,这笔收益一次性彻底拉高利润。这是
典型的“用金融投资拉高利润表”的打法。
它不影响携程主营业务的真实经营能力,但说明携程的全球投资布局曾经是成功的,现在兑现成真金白银。
2、主业本身也回来了:酒旅业务在全面复苏
卖股带来爆发式利润,但携程的主业其实也表现极佳。
三季度核心数据:住宿预订收入80.47亿,同比增长18.3%;交通票务收入63.06亿,同比增长20.39%。
旅游需求旺盛:国庆8.88亿游客、8090亿消费是历史大盘。
出境游全面回暖:出境酒店+机票同比增长近20%,达到2019年的140%;
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0%,入境游在过去几年里大爆发,携程是敏锐的抓住这一机遇的少数。
携程在海外多个市场重新站上头部位置,并在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开展大规模营销。也就是说:资本收益是一次性的,但主业恢复是长期的。
携程能赚到大钱,根本原因是“旅游业回暖+市占率高+OTA仍是高毛利行业”,而携程在OTA中又属于服务溢价最高、抽佣能力最强的那一个。
二、携程为什么这么能赚钱?
其商业结构决定了它是“互联网现金牛”
传统看 OTA 会觉得这是一个“苦活”:要买流量、要做客服、要管供应链。但携程的商业逻辑恰恰说明:
(1)它是一个“抽成行业”,规模越大利润越高
OTA 本质是“数字渠道 + 交易佣金”的模式:
酒店、机票属于高复购刚需,每年游客规模自带行业增长,拿走佣金即可,不承担重资产成本;
携程的佣金率一直处于行业高位(酒店端普遍 10%–20%)。
此外,市占率56%,意味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在线订单由它抽成。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利润自然爆炸。
(2)携程是“危机场景下最被依赖的品牌”
旅游是高不确定性行业——航班延误、酒店爆满、临时取消、目的地突发事件……
这些痛点是抖音、美团无法 100% 覆盖的,而携程的价值就在于稳定 + 服务能力强:
一站式改签、危机转移、国内外客服体系、365×24 小时保障,高价值服务带来高溢价,这也是为什么携程赚得比其他OTA多。
(3)携程的 AI 投入是用户粘性的基础设施
大部分人认为 OTA 时代已经结束,实际上携程的底层逻辑正在强化:
AI行程规划工具、智能客服、智能推荐、自动价格监控。
当用户被AI服务粘住后,这种信任很难被短视频或直播轻易撬动。
孙洁在电话会上说得很清楚:
“通过正确的投资,客户会对服务产生信任。”
市场最终买的是信任,而信任是利润的护城河。
三、竞争态势:抖音、京东、美团围攻,携程却没有被撼动,为什么?
旅游行业正重新洗牌,抖音、京东、美团都来抢酒店和酒旅团购市场。
但携程的地位仍然稳固,原因分三层。
(1)抖音:强获客,但弱履约、弱服务、弱保障
抖音卖酒店的优点是:流量大、转化快、便宜,但它本质是促销渠道,不是旅游服务商。
面临的问题包括:退款流程复杂、改期不灵活、服务标准不稳定、直播间强依赖主播。
旅游是风险密集型行业,而消费者在关键时刻需要“兜底”,抖音暂时无法提供。它可以抢低价市场,但无法取代携程的高价值服务。
(2)京东:想做“酒店供应链”,但“用户心智”缺失
京东的逻辑是:帮酒店降成本(用品、设备、用品物料)、推出0佣金、PLUS会员计划;
京东的优势是供应链能力,但它的劣势更明显:没有旅游用户心智,也没有目的地内容生态。
酒店用品可以靠京东,但用户订酒店不会第一反应用京东。这是心智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3)美团:本土强,服务层级靠近携程,但边界不同
美团是携程最强的本土竞争对手,但两者差异明显:
美团客群更下沉,吃喝玩乐整合,携程更偏向中高端、商务、跨境客群;
美团订单场景更聚焦短途、城市、即时,而携程专注在长途、跨城、计划性旅行;
美团定位本地生活主阵地,而携程的主阵地是酒旅综合服务平台。
二者虽然都做酒店,但行业定位不同,客群也不同,很难形成对等竞争。但在服务电商层面,美团携程一度处于竞争态势之中。
四、携程的“隐形危机”:强势地位引发酒店端反感
携程市占率越高,酒店的依赖越强。但酒店端对携程的抽佣与价格体系越来越不满:
6月因“调价助手强制酒店改价”被监管约谈
酒店越来越希望降低依赖OTA,华住、锦江等集团在抖音加大矩阵号投入
携程也意识到问题,开始提出“反内卷”口号并宣布两项动作:重构酒店点评体系、优化推荐逻辑。
其本质是想拉拢商家,避免商家外流。但不可否认,携程未来最大的风险来自供给端,而不是用户端。
五、未来走向:携程将成为“AI 时代的超级旅游中枢”
携程的未来,不是继续做 OTA,而是成为“以 AI 为驱动的全球旅游基础设施”。
趋势有三个:
(1)强化AI,变成“AI 行程大脑”
未来旅行的一切环节都可以由 AI 代劳:
自动生成行程规划、自动比价、自动监控机票和酒店价格变化、自动提醒风险、自动改签、自动找最优路线。
拥有最多数据和最强服务体系的携程,最有资格做这件事。这是短视频无法替代的。
(2)在全球市场扩张,成为“亚洲版 Booking”
三季度数据显示:
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 100%+
出境游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
携程在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市场持续投放,将逐步复制当年 Booking 的全球扩张路径。
(3)从“卖酒店”走向“经营游客关系”
未来 OTA 的核心不是“卖机票卖酒店”,而是:
与用户建立强关系
在整个旅行生命周期中提供服务
基于 AI 持续触达与推荐
携程的生态能力、品牌地位、服务体系将使其成为行业的“操作系统”。
六、总结:携程的利润,既不是泡沫,也不是偶然,是时代给的“红利+自己赚的本事”
携程利润超过茅台,这件事不是行业段子,而是真实发生了。
原因可以概括成四句话:
资本收益让它在会计层面赚了一大笔一次性收益。
旅游全面复苏,让携程这个“天然高毛利行业”恢复增长。
高市占率 + 高抽成 + 高服务壁垒,让携程具备强大利润杠杆。
竞争者虽然强,但都不具备“稳定、服务、国际化、AI能力”四大核心优势。
因此,携程不仅不会被短视频或电商轻易撼动,反而会在 AI 时代变得更强。
未来五年携程要比拼的不是“谁卖得便宜”,而是谁能提供更强大的AI营销和智能服务、 谁能掌握全球供应链与用户关系、谁能成为旅游行业的基础设施,携程的下一个十年,会比过去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