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近日,《中国风物报告》的发布将内蒙古额尔古纳的巴斯克节与“列巴之乡”推至台前,成为全国百大风物中独具异域风情的代表。
这座北疆小城,正以俄罗斯族文化为底色,凭借“碰彩蛋”的趣味与“列巴蘸盐”的真诚,悄然探索一条从“单点引爆”到“产业协同”的风物价值跃升之路。
风物不再只是静态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感载体。正如额尔古纳市文旅局副局长闫浩所言:“我们之前是被看见,现在是主动让看见。”这种从“被看见”到“主动呈现”的转变,正是额尔古纳风物旅行的进阶起点。
从节庆爆点到全域体验,构建风物消费新场景
风物价值的释放,首先在于打破时空限制。
额尔古纳的巴斯克节,曾是春季里一场短暂而热烈的民族狂欢。如今,当地通过精心设计,将撞彩蛋、绘套娃、制列巴等核心体验融入常态化运营,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体验矩阵。游客不必挤在节庆当日,随时可沉浸于俄罗斯族的生活仪式中。

节日特色与习俗 图源:额尔古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经济背景下,消费者更看重对于在地文化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而体验的深化,关键在于游客从“观看者”到“参与者”角色的转变。
在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游客不仅能品尝刚出炉的“古里契”蛋糕,更能系上围裙,在列巴工坊亲手揉制面团。在列巴房里品尝列巴,俄式民居里喝咖啡,在巴斯克节现场和俄罗斯族群众一起过节。这种“可带走的手艺记忆”,极大提升了旅行的情感附加值。
产业配套的完善,为风物体验提供了坚实基础。额尔古纳全市300多家列巴工坊,不仅成为旅游参观点,更通过制定团体标准、成立产业协会,推动传统美食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世界上最大的列巴文化馆,则成为展示风物文化的核心地标,将一口面包的滋味,升华为一个民族的故事。

此外,VR、AR技术的引入,让静态的列巴制作流程“动起来”;线上“云制列巴”课程,则突破了地域限制,让额尔古纳的风物触达更广阔的潜在客群,风物与科技的融合,为在地风物的传播插上了“翅膀”。
更重要的是,额尔古纳将单一风物融入整体旅游动线。游客白天在草原驰骋,夜晚入住俄罗斯族木刻楞,体验列巴蘸盐迎宾礼,形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的完美闭环。2023年,恩和乡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亿元,风物已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劲引擎。
从文旅IP到产业矩阵,风物经济的生态化跃迁
对于额尔古纳,风物旅行带来的,远不止于门票收入。
它如同一个价值枢纽,撬动了农业、食品加工、文创乃至康养等产业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丽丽娅公司年销售额达780万元,印证了“一颗列巴”背后的庞大市场。2024年,额尔古纳列巴行业总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
此外,全市旅游从业者达7000余人,间接带动社会就业2万余人。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开办家庭民宿、参与列巴工坊,风物产业化有效激发了乡村的内生活力。民宿在节庆期间“一房难求”,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旅游+”模式的深化,催生了丰富的产业新业态。
比如,奥洛契庄园依托列巴原料种植,打造集农业观光、风物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蒙源研学基地则开发出系列课程,让孩子们在制作彩蛋、学习俄语歌谣中,完成一场生动的民族文化启蒙。这些创新实践,让风物从单一的旅游吸引物,扩展为多产业融合的联结器。
奥洛契庄园景区 图源:额尔古纳市奥洛契庄园
“列巴之乡”的区域公用品牌,不仅带动了产品销售,更吸引了跨界合作的可能。品牌价值的溢出,使得额尔古纳的风物生态逐渐走向成熟。这种兼具地方特色与国家认同的品牌表达,为未来与时尚品牌联名推出民族元素文创,或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发预制风味,奠定了坚实基础。
额尔古纳的实践表明,风物生态的构建,核心在于系统化运营。从文化挖掘、产品开发,到标准制定、渠道打通,再到社区参与、品牌推广,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长链。唯有打通全链,风物才能从“网红打卡点”蜕变为支撑区域发展的“长青产业”。
额尔古纳的进阶之路证明,最深沉的乡土文化,蕴藏着最强劲的当代发展密码。从巴斯克节的“彩蛋相碰”到列巴工坊的面香四溢,从政府的“主动让看见”到社区的全面参与,额尔古纳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风物新生态。
这条从单点爆发到生态繁荣的道路,不仅让额尔古纳的风物完成了从“文化资源”到“经济动能”的惊险一跃,更为中国无数拥有独特风物的小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当风物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吸引物,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就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