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南极来信,为何能瞬间引爆?——在时代韧性与社会戾气之间的双重情绪碰撞

南极旅游;新东方文旅 本文作者:刘照慧 2025-11-24 10:33:43
舆论对这封信的反感,本质是对“励志叙事”的反感。

俞敏洪在南极写信庆祝新东方32周年,这本来是创始人的年度仪式,却在社交媒体上瞬间引爆,讨论呈现罕见的双极化:有人被触动,有人明显反感。它之所以成为公共事件,与其说是因为南极的极境感,不如说是因为它精准撞上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两股强烈情绪——对希望的渴望与对精英叙事的疲惫。

在正向层面,这封信激起公众注意,是因为俞敏洪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韧性IP”。从教培巨头跌入谷底,再靠东方甄选逆袭,接着布局文旅、研学、内容,新东方连续三次转型成功,让俞敏洪的形象具备“跌倒后重新站起”的象征意义。

特别是在经济不确定性成为底色的当下,一个能不断重启命运的企业家自然具备强传播性。南极作为极境,它本身就强化了这种命运叙事的戏剧张力,使人产生“站在世界尽头回望人生”的代入感。

此外,新东方正在经历新战略节点:东方甄选成为稳定增长曲线,研学与文旅正在扩展,内容生态全面铺开。对资本市场来说,这封信像是一次“战略价值公告”,强化了新东方从单一教育企业转型为内容+零售+文旅复合体的确定性。

null

俞敏洪南极发布的全员信截图 

对公众来说,新东方承载着三十年社会记忆,从出国教育到直播带货,它几乎映射了中产成长、教育焦虑与消费结构变化的时代轨迹。因此,这封信容易被放大为“企业与时代共同成长”的象征。

但与此同时,更强烈的负面情绪也在爆发。在当前经济压力之下,社会正处于高度敏感、低共情的状态。普通人面临收入不稳、行业萎缩、阶层焦虑,对“成功者叙事”的耐受度极低。当很多人正在为房租、孩子、工作焦头烂额时,一个企业家在南极写信,天然会被解读为“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即便俞敏洪的表达并无炫耀意味,也难以穿透这种情绪壁垒。

舆论对这封信的反感,本质是对“励志叙事”的反感。过去十年,互联网推崇奋斗、逆袭、鸡血,但在结构性压力时代,公众更习惯承认“努力不一定有结果”的现实。当成功者讲述自己的啃硬骨头、穿越周期时,许多人会感到被冒犯,仿佛落差被再次强调:“你的失败是你不够努力”,尽管俞敏洪并没有表达这个意思。

社交媒体的戾气也推波助澜。在长期紧绷的环境里,公众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而一个知名度高、立场安全、非敏感领域的公众人物,是最合适的投射对象。于是,这封信不再被阅读,而是被当成情绪出口。再加上东方甄选本身的争议性——从主播风波到话术争论——更容易让公众把这封信归类为“包装”“营销”“公关动作”,哪怕它本意可能只是简单的纪念表达。

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当下是一个共情成本极高的时代。精英叙事与大众处境之间的差距在变大,表达方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生活落差感”的刺痛。南极象征的浪漫与纯净,在经济上行时是浪漫符号,在经济紧张时却会成为“疏离感”来源——南极越美,现实越刺眼。

null

俞敏洪在社交平台连发10条南极视频截图

因此,这封南极信之所以爆,是因为它同时激发了两种力量:一种是在逆风时代仍然想寻找希望的情绪,一种是对成功叙事本能抵触的社会疲劳。它既照亮了时代的韧性,也照出了社会的戾气;既承载了企业家的自我叙述,也承载了公众的情绪投影。

简言之,公众不是在讨论俞敏洪,而是在讨论他们自己的时代感受。

这封信之所以成为事件,是因为它站在了社会情绪的十字路口:我们想相信希望,但又对希望叙事本身不再那么容易共情。

这正是它爆发的真实原因,也是当下中国舆论最值得警惕的时代信号。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