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这次专访田同生老师实际上是我第二次和他面对面地进行探讨,之前在不同的节目和门户网站上对田同生先生有过一些了解,对于这么一位跑步领域的意见领袖,愿意持续探索跑步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也确实是使我惊讶。由于我自己是运动员出身,所以在第一次与田同生先生见面的时候就没有那些过多的寒暄和客套,这次就更是直奔主题,整个沟通算得上是一场跑步和旅游的思想碰撞。
刚落座田同生就与我分享了接下来一个月他最重要的一段行程。4月16日早班机飞抵波士顿,4月18日参加波士顿全程马拉松,此次波士顿马拉松举办意义非凡,恰逢其120周年的庆典,而田同生是唯一一个波士顿马拉松官方邀请的中国跑者。这已经是他连续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第四个年头。这场比赛结束后,田同生立刻从波士顿横跨大西洋飞抵英国伦敦,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以慈善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田同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二次横跨大西洋、并且一周完成两个马拉松。第一次是两年前从伦敦马拉松到波马,这次唯一的不同是他已经年长了两岁。
田同生:“马拉松精神教育了我”
田同生是个性格直率的人,他骨子里透露着对马拉松精神的追求。在交谈中,田同生向我介绍,波士顿马拉松是全世界数以万计马拉松中最特别的一个,不仅历史悠久,特殊的地方在于每年的比赛日定为美国独特的日子——美国爱国者日,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的那一天,美国的一部分人民会通过跑步的形式去纪念这个日子。
那么众所周知的美国911恐怖袭击,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的双子塔,换句话说是把美国人民心中的信念摧毁了。但那一年的纽约马拉松依然照常比赛,这个时候马拉松扮演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的方式,而是支撑着美国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信念。恐怖主义把美国的标志建筑打垮了,但他们通过马拉松把信念重新建立起来。
但是,真正让田同生下定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在中国推广马拉松这项运动的根源,是他在美国亲身经历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2013年4月1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那次的恐怖袭击田同生就在现场,他说:“那是我第一年参加,我们是整个家庭一起过去的,我的太太带着我的小女儿为我助威。”发令枪响后田同生从起点向终点奔跑,在中途突然听到了强烈的爆炸声。爆炸发声后不久,组委会、美国警方就控制了现场,比赛也宣布临时中断。并不知情的田同生是从当时周围朋友的消息中得知前方发生了炸弹爆炸的恐怖袭击事件,当时美国警方为了避免再次的袭击发生,通讯被全部中断,穿着比赛服装的他与其他参赛者被主办方迅速疏导到安全的街区躲避,身体的寒冷和联系不上太太和小女儿的担忧让他百感交集,作为一个中国选手来到美国这座城市参与一场马拉松比赛,语言也不畅通,那种感觉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就是那样一个恶略恐慌的环境下,美国当地的老百姓、组委会把能提供的衣服全拿出来给这些参与者用于保暖,志愿者通过定位技术也帮助他和家人顺利取得了联系。那一瞬间一群无名的人在倾情付出、在相互帮助,这让田同生瞬间对这个城市和这项运动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体验到的是关怀、是爱心。事后田同生想是否可以通过他的故事和经历,宣传马拉松的价值,之后他就在世界各地跑,于是乎他和这个运动就有了新的缘分。
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发生时,田同生距离爆炸的中心位置只有700米。经历过生死,所以更加笃定。他看到了马拉松背后高尚的含义,这段经历也让他决定把这件事在中国义无反顾地推广出去。
成立跑哪儿,四项精神贯穿“跑步+旅游”的重要商业模式
跑哪儿在打造商业模式的过程中也是逐步迭代的过程,跑哪儿提出的是“跑步+”的概念,而与旅游的融合将占跑哪儿业务比例中近70%的份额。其余的业务部分会有比如科技等组成,这其中包括了计时、定位、互联网、视频技术等。科技主要对参与式体育旅游的帮助体现在跑者本身和降低观赛者的门槛上面。
目前跑哪儿业务在国际赛事和国内赛事活动上都有涉及,围绕以赛事的参与为核心。整个商业模式田同生提炼了四个方面。①以赛事为入口。平台上有一部分是代理的赛事,比如美国当地的马拉松比赛,赛事本身不是跑哪儿设计组织的,但跑哪儿会按照赛事入口的定位将其打造成一款完整的旅游产品。没有赛事本身的核心价值,其他内容是嫁接不进去的,跑步旅游的核心在于跑步本身的深入参与和体验,所以对于跑哪儿来说赛事才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资源。②社群创造价值。田同生是跑步圈内的KOL,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群效应,吸引和粘住很多想跟着田同生跑遍世界的跑友们,将已经在跑步的人和想跑步的人吸引过来,在跑哪儿的社群中间相互分享知识和经验,发挥社群的优势,创造跑友之间的协同价值。③全生态盈利。既为中国的跑友们提供国外的赛事旅游产品,同时也为国内的跑步赛事提供相关的服务。④数据就是资产。多年的一线服务和亲身体验,跑哪儿沉淀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办赛数据,了解不同目的地客户关心的问题,这些数据为跑哪儿研发产品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马拉松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是一个过程,马拉松是一个目的,体育旅游的定位是旅游产业中细分的体育主题游项目,结合跑哪儿的业务就是马拉松。例如参与一次海外或者省际马拉松赛事,除了赛事本身外,人们还有住宿、会友、餐饮等各种需求。旅游和马拉松的结合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或者叫以马拉松为连接纽带的一场旅游活动,目的是跑马拉松,但其中的行为是旅游的行为。没有马拉松,旅游的行为就不会发生。马拉松是一项群体的运动,圈层相互连接比较紧密,一个参赛选手可能影响到几个甚至几十个人一同前往观赛,带动效应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国内“跑步+旅游”处于初级环境,痛点具有广泛性
1、大旅游观念还未形成
在国内环境中,大旅游的概念还未形成。体育和旅游还处于割裂的两个区域,市场的协同发力还不明显,两个领域关注的地方还不一样,更难谈融合。旅游局还专注在机票、酒店、旅游线路的部分,而体育局更关注全民健身、赛事举办等方面。进入2016年大家都在提消费升级、国民休闲的概念,这时体育旅游是很好的通过市场行为把两个领域粘合在一起的方式,促进产业融合与升级,对于两个领域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
2、国内跑步旅游产品设计单一
田同生表示,马拉松的形式决不只是42.195公里,还有半程马拉松、10公里马拉松等等不同的形式。在马拉松的大旗下还有很多不同的项目值得参与,比如随行的家人们如何参与,是否有合适他们的马拉松,让他们也可以深刻体验到马拉松的魅力。体育旅游产品绝对不是传统旅游产品的叠加,是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精细化设计的,这方面中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3、专业性强,服务业余
对中国来说马拉松是一个新的市场,没有人能提供“打穿式”的服务,目前还都是割裂的服务项目,涉及更细致服务环节的并不多,比如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到了目的地后的适应性训练谁来带领完成,这个是别人体会不了的,像马拉松这样的非常专业性的运动在旅游的行程中出现时,关注参赛者本身的服务则上升到最重要的高度。而且参与的人是存在不同的诉求的,有的人是首次马拉松,有的人是来追求好的成绩。服务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倒时差,训练时间不够等等,这些琐碎的问题需要提供服务的机构深入了解这项运动的本质,前期有大量积累,才能真正做好服务这批特殊的人群。
马拉松与旅游的融合注定是两者共同的升华
世界上最年轻的跑者是7岁,最年长的跑者是96岁。如果年龄和性别均没有限制的话,足以说明这个市场庞大的容量。田同生一直在强调马拉松是一种精神,无论是明星还是政府要员,站在跑道上你就是运动员,否则你就是观众,这是120年来马拉松的规则,这是不可亵渎的体育精神。
同时,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旅游消费已经从观光上升到参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是让传统的旅游变得更有体验感,实实在在地改变国人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体育旅游市场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马拉松不仅是一场赛事,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活动。国外市场也在将视野转向中国,愈加看重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对体育旅游的需求。未来这个市场一定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值得继续探索。
*本文作者:宋成龙,执惠旅游专家作者,个人微信号:dalong080917,欢迎关注交流。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单位+职位”以方便备注,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号外】2016年9月1日,田同生执惠公开课开讲啦,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