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网络基础架构和红利是否释放完,下一步的价值洼地在哪儿?
谈及旅游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必须对旅游行业进行细分。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我们可以把旅游行业分为“资源、产品、渠道、营销”四个版块,创投机构过往十多年更多在关注渠道和营销这两个环节,因其是轻资产、可规模化扩张,在这个细分上诞生了携程、去哪儿、艺龙、蚂蜂窝等优秀甚至独角兽级别的在线旅游企业,他们对于用户尤其是互联网用户的旅游灵感激发、产品预订等方面的痛点解决进程等领先于国内同行,甚至领先于海外同行。
而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的倒逼下,旅游的产品和资源迭代、更新速度却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升级。所以下一步的旅游价值洼地在向上游转移。我们另一位同事撰写了一篇旅游上市公司年报盘点,也充分的阐述了这一价值轮动的趋势和本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庐山内外观庐山,2016年财报拆分简评
在此需要补充的是旅游行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国的旅游形态经历了“观光、休闲、生活方式”这三个过程。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庞大和复杂,整体市场的消费行为并不是整体全盘演进的,而是大体沿着“由南到北、由东向西”“由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再到三线城市、再到四五线城镇”依次演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创业者和投资人在选择住宿、综合体、主题乐园等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机会的时候多加考量。
上游旅游资源开发运营的机会、产品整合研发的机会,离不开高效的、信息化的供应链打造,这一点的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
这里需要补充2个价值洼地:第一个是线下的潜力。旅游度假(除开单订机票、酒店市场)线上渠道的渗透率还是很低,不足两成,线下流量入口是一座金矿,我们已经注意到一些线下的渠道,他们的获客效率、重复购买、毛利空间等指标都显著优于传统的线上渠道。
第二个是企业出行的市场,不仅仅包括狭义的出差和差旅,还包括会议、会展、会奖,前者是开胃菜,后者是企业出行服务的大头,市场已经有不少企业和玩家在做,但市场分散度很高、服务能力良莠不齐,有巨大的整合价值。
定制旅游是未来的趋势吗?
定制旅游本质上是在迎合特定人群品质旅游对行程顾问服务的需求,是以区别于传统的大团跟团旅游和纯自由行产品。传统上,定制旅游定位高端,价格非普通白领或者中产阶级可以承受,所以过去2-3年诞生出一批围绕算法自动生成定制旅游服务的公司,尝试满足这部分用户品质出行需求。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制旅游,脱离开3个大的前提都是“耍流氓”——a)数量足够大、维度足够丰富、更新足够及时的POI数据,这是生成行程方案的原料;b)足够智能、足够人性化的算法,这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人工智能问题,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是生成行程方案的另一个前提;c)成熟、稳定的碎片化产品供应链,这是从方案到可落地、可预订产品的前提。
可惜的是,据我们观察这三个前提目前的发展成熟度参差不齐,与其说定制旅游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趋势之一,我更愿意相信这三个行业底层前提的日益成熟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价值。
旅游B2B平台发展前景,融资对象的选择?
任何能给上游和下游提升效率的B2B平台都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废话。对于创业者而言,我认为在该领域创业布局需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所从事的B2B领域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市场?是存量的市场,还是增量的市场?是服务于一个行将衰退的上/下游,还是服务一个欣欣向荣的上/下游?我们是在其中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信息不对称的价值,还是服务不对称的价值?这些不对称的存续期或者被消除的门槛如何?相信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大家对发展前景会有更深的认识。
至于对潜在投资人的选择上,我建议还是以获取财务投资的方式为主,和战略投资人产生战略或业务协同的前提是自身业务发展的壁垒足够高、模式足够健康,不能简单的将构建竞争壁垒的宝押在投资人身上。
旅游+N跨界创业项目
对于旅游+N的跨界的机会,市场是乐观的。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旅游行业和周边其他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和体育、教育、文化、娱乐、养老、婚庆、亲子等等结合也越加紧密。旅游不仅仅是内容,也更是场景和载体,通过“+”不同的内容,商家可以打造差异化的客户体验,从而获取更高的服务溢价,这个正是目前创业者们踊跃突破传统产品千篇一面的出路之一。旅游+N本质上来讲还是体验经济或者服务经济,对于体验和服务本身的忽视是不可取的,体验和服务绝对是创业者的首要功课。
互联网市场奉为圭臬的说法“羊毛出在猪身上”,其实还有前半句“羊毛得先出在羊身上”,不可舍本逐末。
市场对创新的企业和成熟的企业哪个更喜欢?
这个我只能说各个类型的投资者偏好不同,各花入各眼,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市场和与之对应和互动的资本市场。
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这个问题的后半句,“很多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伴随着互联网对行业的改造和消费的快速升级,中国旅游市场已经开始孕育着国际领先的商业模式,同时受限于国内资本市场环境和体制,中国旅游产业在产融结合方面也因地制宜做出了中国特色的尝试和创新。只要不迎合伪需求、不挑战监管红线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监管红线无需多言,对需求真伪的判定会相对复杂一些,我觉得可以把握三个原则:
a)对补贴的敏感度,b)用户是否小众,太小众的用户群体无法支撑一个商业模式,c)需求的满足是否降低了他方的效率或者体验,依据这些原则,我们就可轻易判断出一些商业模式在当前阶段其实是伪需求,不可能持久。除开这些,我觉得应该恭喜创业者,可能找到了新大陆,应该在团队搭建、运营体系、战略执行、资源匹配等方面多管齐下,争取早日成为独角兽。
共享经济的问题
其实我想沿着上一个问题去探讨。我认为在中国境内做共享经济的尝试大多是不可行的,或者是“共享”的模式是不彻底的,最大的原因无外乎两点:
a)用户的信任普遍还没达到对应的高度,对共享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还没到特定阶段,共享经济落地没有需求的土壤。
b)市场的供给本身还处在升级迭代过程中,供给尚未充分且多元,共享经济没有供给的土壤。
所以在现阶段看共享经济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资金和人力进行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培育,非三五家企业短期可以轻易完成市场的教育工作。所以,国内市场上的大多数共享经济项目是有伪需求嫌疑的。
*本文来源:左驭,作者:王婷,原标题:《驭问答 | 左驭执行董事王亭:旅游创业的焦虑和疑惑试试这种解?》
【号外】想要捕捉文旅大消费行业风向标?想要了解最前沿的文旅跨界创新?想要学习行业大佬最新的干货分享?想要与行业精英现场互动深入交流?来“2017中国文旅大消费创新峰会”吧!6月13-14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文旅大消费顶级内容盛宴等你来!了解会议详情&报名请戳:我要报名!(提前报名有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