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作为中国最不缺少话题的风险投资机构,经纬中国就像它的创始人张颖一样,拥有富有争议的、同时让人无法忽视的强烈个性。
早年,张颖带领经纬以“传统美元基金变革者”的形象出现,变革包括几个方面:从互联网产品经理中挖掘年轻人来做投资,因为他们更懂行业;大规模的铺开人马,以近40人的投资团队和近70人的投后团队来完成对市场的广泛覆盖,而不是VC们的传统做法“狙击手型”;同时他们还是最早成立人民币基金的美元机构。
这些改变,如今早已成为VC行业的普遍做法,不再新奇。但张颖在2010年便推出它们,背后是他对移动互联网为中国带来庞大机会的清醒认知和笃信。那句著名的宣言“豪赌移动互联网”,从此和经纬的成功、张颖的名字紧紧联在了一起。
但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巨大红利正在过去。在2017年上半年,创投圈或许刚刚度过了它最焦躁不安的6个月。这也到了经纬中国成立的第10年,从时间上来说,它也是一家老牌机构了——但仍然很少人会把这两个字和经纬相联。某种程度上因为它总有出其不意的新动作。比如今年3月,经纬成立了一家“专门服务新经济公司的高端出行公司”,叫经纬出行,张颖骑着他的摩托车和被投公司的创始人们一趟趟的出行,从摩洛哥到火人节,从冰岛到堪察加。5月,经纬和36氪一起,在沙漠里办了一场音乐节。
经纬在对标谁?张颖说,经纬没有任何对标。
经纬这还是在做VC吗?张颖说,经纬是在做投资平台。
两年前,我采访过张颖一次,那时聊天中张颖高频提及的词语包括“厮杀”“all in”“独角兽”“下一个BAT、滴滴快的”。这一次,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他的个性以及局限,正是这些决定了经纬是今天的经纬——而不是另外任何一家业绩好的投资机构。当然,他也深入地谈了他认为“无法超越的”经纬的品牌和酷。
经纬第10年,张颖也在焦虑。但那是和其它人不一样的焦虑。
以下为对话。
控制与管理
-同样的估值同样的时间点,别人抢不过我们;同样的估值不同时间点,我们可以晚进
-我会打压膨胀的同事,打压到你万分痛苦
36氪:上一次采访你是2015年底。你觉得过去这两年,经纬的好案子有哪几个?
张颖:ofo、瓜子二手车,VIPKID,等等。以及陌陌拿住没卖,坚决地看好,这直接让我们多赚了7、8亿美金;还有我们人民币基金的及早布局和坚决的投资节奏。
36氪:经纬想进的案子,经纬都能进得去吗,在任何时候?
张颖:我觉得是,就拿刚才的几个案子说。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估值,10个案子里面我们能拿下8个。比如说ofo是去年年中,当时戴威本来在跟别人谈,他们一直希望ofo不要跟我们签,说下周一就过会。但在前一个周四,我们合伙人肖敏把戴威请到经纬办公室,然后让我见一下、帮忙聊。然后我就跟戴威系统性地表述了我对这个市场的思考、对团队的看好,以及未来经纬能在哪些方面帮忙。最后当晚我们就签下了TS,领投了ofo那一轮的融资,并拿到一席董事位。
瓜子也一样,他们从58分拆后去年2月先融了一轮,我们是9月才投,和之前一样的估值,我们投进去几千万美金。在投之前,我邀请浩涌参加我们的经纬出行去了趟俄罗斯,我和他全程在一架私人飞机上,聊他的数据、他在做的事,观察他,他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在观察我们。无疑这一趟下来我们都非常信任对方。回来我就问他,你要不要多拿一些钱。他也很爽快,说好,就按照半年前的价格,但是动作要快。他不缺这个钱,而且瓜子11月就要融下一轮了,但还是让我们进了。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同样的时间点同样的估值,别人抢不过我们;同样的估值不一样的时间点,我们可以晚进。只要我们想进,合投或者跟投,我们总能想到办法。
36氪:不同的时间点以同样的价格进,之前的老股东不会有意见?
张颖:在融资过程中,每一轮都有一些老股东会发牢骚,但如果创始人极其强,数据很好,他又知道怎么去周旋,他想要什么都能达到。
36氪:抢案子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张颖:抢案子的这个抢,始终是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有战斗力的抢。包括基金的品牌、我们合伙人的给力、执行中各种细节的拿捏、时间点的把握、经纬能给到的投后服务等等附加值。如果看到创始人犹豫,我们合伙人就会把我推到他面前,一般聊个3、40分钟就会出现积极的一面。对这点,我个人有充分的自信。而且绝大多数时候,拿经纬的钱,这是一个在中长期创始人们不会后悔的决策,这就是事实。
36氪:这两年,哪些是你错过最遗憾的案子?
张颖:有,但我不想说。这个没有办法,也一定会有错过。每次提到这个我都会头晕脑胀,会让我非常心烦和焦虑,但这也是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动力。
36氪:经纬怎么来降低这种遗憾?
张颖:以经纬今天的品牌和我们团队的渗透率,每个行业大多数明星项目我们都能及时看到。如果我们没有投,那我们只能逼着自己再提升判断、认知,要么是我们把市场看小了,要么是我们低估了创始人的成长性。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升、持续性地提升我们对每个细分行业的认知和判断力,还有就是建立高效的系统性回访机制。
其实这一方面我蛮羡慕朱啸虎的,他有时候会出去二三十天,take a vocation,那中间有项目他错过就错过了,他不纠结,他不像我这么焦虑。经纬现在有“一线机构病”:我们做得那么好了,我们怎么能再错过呢?但这个焦虑本身是阻挠我们成长的,我意识到了这个。
36氪:你焦虑的表现是给团队施压吗?
张颖:不停地施压,持续焦虑一定会带来负面的东西,肯定有人会受不了。
但我在这里面也是有平衡的拿捏。什么时候我是一个创始人身份,该行使比较专制的决策和举止,什么时候需要去凝聚团队精神,我心里是有尺度的。对投资团队,我非常凶狠,阶段性的、他们把握不了头绪的凶,比如一个投资经理某件事做得不错,出成绩了,那我会先表扬肯定,给你更多空间,过程中看你持续成长,突破自己的安逸。但他很可能就high了,自大了,很多东西开始做不好了,那我就会放大地去打压,打压到你万分痛苦。
36氪:你相信这种打压对每一个人都能起效?
张颖:我打压他是因为他不知道今天你拿着经纬投资人的名片,你能敲开多重的门。投资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夜暴富的可能,经纬有很好的口碑,你有可能明天就能抓住下一个滴滴和ofo,甚至下一个阿里腾讯百度,因此而变成富豪。而你如果能经过我的打击还活下来,在压力下做得更好,你就出来了。你承受不了,那就去你的吧。
36氪:鼓励、放大、打压,你的目的是什么?
张颖:第一当然是为了经纬的整体利益,第二是为了他们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锯齿形的往上走。我特别讨厌看到投资人膨胀,包括我们自己的同事的膨胀,人一膨胀,过度自信就不会再成长,就会犯错。有可能他们自己不知道,但在我面前非常透明。那我碰到这个情况,尤其是多个点都在印证这个事情的发生,我就会打压,如果他能扛住这样的打压,才会有断崖式的成长。
我认为经纬今天能有的成绩,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给年轻人做事的空间,并且在他们出成绩的基础上不停地去延展这个边界,让他们担更多责任做更多事情。这样子的鼓励、放大、打压,整体也是为了他们个人最快的成长。
36氪:有人也这样对待过你吗?你是如何获得断崖式的成长的?
张颖:我20多岁在投行的那两年非常明显。之前我从来不是所谓精英,非常懒散。我在旧金山上的中学、大学,都是二三流的,到1999年我在西北大学读完硕士进到所罗门兄弟投行部,他们的工作强度让我非常痛苦。经常在礼拜五派给你一大单活干,然后你的周末就完蛋了。我们交上去的PPT,老板看了不满意,他会直接砸你,完全是狼性文化。茶杯、烟灰缸、包,什么都砸,砸得你满身一塌糊涂。然后你还要捡起来,再滚出去。
在这种环境里,搞得我们也很变态。我们以前玩一个游戏,把西裤、衬衫脱下来扔给同事,让对方揉、在地上踩,互相弄得一塌糊涂不能再皱,然后让干洗店更加痛苦地去复原到一尘不染。那种地方你只有这样发泄。
36氪:你认为这段经历对于你成为今天的你必不可少?
张颖:非常重要,收获巨大。2001年我去中经合,中经合的创始人刘宇寰先生,他是我的恩师,给了我很大信任和空间,让我去犯错纠错,基本上很多地方都不管我,我对他的感激是歇斯底里的。那到2008年经纬中国成立,我自己当老板,就不用说了。但我能在这整个过程中把握住自己,在经纬发展得非常好的时候居安思危,保持头脑冷静,我认为跟之前投行这段心性磨练密不可分。
36氪:你会去看别人总结的管理经验吗?
张颖:从来不会,零。一切都是在摸爬滚打中产生的直觉。
36氪:不相信那种有一套管理方法论的人?
张颖:我相信,但我不是那种人。
嚣张与克制
-经纬系创始人都知道,加入了经纬,你受人蹂躏的概率就会低很多
-但我随时跟自己说,不要因为所谓成功、有钱,就变得和周围那些我不认可的傻x们一样
36氪:你很多次对同行放话——第一,别来挖你的人;第二,对经纬投的公司,多次签了TS又毁约的同行,你会报复。
张颖:对经纬系公司的保护我是非常有意识的。3、4年前,有一些机构系统性地看我们的公司,多次签了term sheet然后不投,折腾我们的创始人。
对这种惯犯,我千方百计也要搞他们,我会系统性地报复。只要他想投我们经纬系的公司,我就不会让他投。有时候同事会说算了吧,我说不可能。这种事情发生一次,我就传播一次我这个观点。我不但要让我经纬投资团队的每个人都牢记这是底线,我还要让所有同行都知道这件事上你绝对不要惹我。
经纬系的公司都知道,加入了经纬,你受别人蹂躏的概率就低很多,我会保护你。红杉、SIG、DCM,这些一线基金我们都合作得非常多,他们加起来在我们这里投了几十个案子,没有一个反悔的,这是他们认可我们的被投公司,同时我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可和我们的长期合作。
36氪:张颖是一个嚣张的人吗?善于运用“肯定-打压”模式的人,有意识建立别人对你的畏惧感,应该是一个足够相信自身魅力的人。
张颖:我非常清楚我人格魅力的边界。我知道很多人喜欢经纬,很多创始人认可我们,也有很多人认可我。但我随时随地在心里跟自己说,不要因为所谓成功、有钱,就变成和周围那些我不认可的傻逼一样,非常嚣张,对别人不尊重,在细节上欺负人。
如果要做一个asshole,我只会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同行、大佬、创业者时——如果你不喜欢他,正好你碰到一件过分的事,那我就嚣张、爱憎分明。但对普通人,对行业地位可能不如你的人,就必须克制。但有些特定场合,我会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达到一些商业上的目的。
36氪:比如在抢案子的场合?
张颖:对,我的同事经常拉我去抢案子,那我知道今天我需要充分放大我的人格魅力。我的招数就是真实、直接,没有任何拐弯抹角,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把所有想法讲出来,给最真实和靠谱的建议。
我认为这种真实和直接是对创始人或者任何和我们开会的人最大的尊重,也许他当时不能消化,但时间拉长了他会理解,我们对他的真实就是我们对他的尊重。
36氪:live.me创始人Yuki告诉我,在经纬之前有一家大机构本来已经确定要领投了,但和你聊完后他们最后决定给经纬。你让她“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你对这件事到底有多大的欲望”让她印象深刻。
张颖:我觉得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早期投资我们其实能有多少的数据可看?核心还是人,创始人有多大决心和能力把事情做起来。之前是华东和Harry(万浩基)见的Yuki,都跟我说这个项目很不错。业务层面我就不用多问了,这点我信任我的同事。我跟她聊就聊大的逻辑,包括为什么是你们(来做海外直播这件事);为什么是我们——我们本身就是猎豹的投资人,对于分拆的经验,我们还投了陌陌,它后来成功转型直播对此我们的思考。
跟创始人开会,我很容易通过他/她的眼神、问的问题去切换我想知道的问题。我也很容易激发别人对我个人和经纬品牌的认可。具体来说?你要简单、to the point,拿捏住创始人正在做的事情上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多数和项目数据、融资金额无关,和对创始人生轨迹的认可、跟团队、打法、资本结构、未来战略有关。很多投资人喜欢跟创始人掏心掏肺,一聊3个小时,我觉得1个小时必须解决问题。
36氪:你的角色是一个军师还是super sales?
张颖:都有。和别人打交道,语气、风度、刚柔的把握,因人而异。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跟人一对一打交道的人,如果我和你打交道不顺,你不喜欢我,那是因为我不care,我故意想表达我对这个人的不在意。
36氪:你对自己的人格魅力什么时候开始“自觉”的?
张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过去几年的投资业绩,以及我们其他各方面的越来越好。你说嚣张,确实,我想怎么活怎么活。但每天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自强则万强,跟团队说,跟我们投的创始人们说,提醒我自己——如果你要保持这样简单粗暴、爱憎分明的性格,说很多别人在心里面想但不敢说的话,那我们一定要持续做得更好,要不然我就是一个傻X。
36氪:之前说到“一线机构病”,其实你没有想要改正。
张颖:我觉得改不了。今天知道我们有业绩,有很多人关注,我们能拿到很多钱,那我们又能去投很好的项目,去影响更多的人,why not?因为钱今天对我来说都是筹码,我全力以赴,我非常渴望赚更多钱,然后把它变成更多筹码,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情,影响更多的人。这对我来说是最持久的,任何其他东西,摩托车、荒郊野岭、看片、看书,都是阶段性的调剂。能给我持续快感的事情,只有这一件。
*本文为《经纬第10年,对话张颖》的上半部分,阅读下半部分请点击链接:《经纬第10年,对话张颖:我们没有阶段性焦虑,因为投资本身就是永远在思考》 。文章来源:36氪,作者:洪鹄,原标题:《36氪独家|经纬第10年,对话张颖:敌人让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