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第10年,对话张颖(下):我们没有阶段性焦虑,因为投资本身就是永远在思考

大交通 本文作者:洪鹄 2017-07-27
我需要敌人,来刺激我把事情做得更好。

民主与专制

-长江后浪推前浪,换代成功靠什么?靠运气

-我还是有很多欲望、纠结、诱惑,所以这个过程注定很煎熬

36氪:创始人个性是一家机构基因的决定因素吗?你觉得你决定了经纬的百分之多少?

张颖:我觉得任何一个做得好的投资机构,都是在映射创始人的风格,100%。经纬能取得现在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包括我们都是创始人的徐传陞、邵亦波,还有我们共事多年的合伙人们。

但我也不会否认一个事实,民主集中制会带来效率上的优越性。从2010年开始,经纬每年3-5个关键策略都是一两个人想出来的:包括移动互联网刚起来时候的人海战术,包括率先从互联网行业里挖年轻人来做投资、很早设立人民币基金、大投后团队的建立等等。 

36氪:很多传统美元基金是到2015年甚至16年才意识到必须要有人民币基金的,经纬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提前量?

张颖:我们2010年就做了(人民币基金)。一个投资机构如果想要做到行业顶尖,不能只靠一年两年才开的美股上市窗口。中国的创业浪潮是非常可怕的、一波一波过来的。不能因为货币上没有人民币的配置,就不能去投最后在国内上市的公司。如果要做成行业最顶尖的投资机构,我要有所有的武器子弹和完善的货币配置。就这么简单,既然我很早就想清楚了,那就坚决去做,没有什么好犹豫纠结的。

36氪:你的这些决定,在推行过程中和其他合伙人有过冲突吗?

张颖:肯定有。比较严重的一次冲突是我提出在我们投后团队中成立医疗服务小组,服务我们所投企业创始人和直系亲属,当时有人极力反对,有人温和反对。他们认为我们为什么不用第三方服务机构,付人家钱就好,做高效的中介。我说不行,直营店和加盟店,服务意识差10倍以上。我要医疗小组的核心成员是经纬自己的员工,百分百尽心尽力、呵护我们的创始人。我不要中介,哪怕他是非常高效的中介。

36氪:医疗服务小组会成为经纬的壁垒?

张颖:我们当时在邮件里讨论,我说创始人是陪伴经纬最重要的人,你们说一下你们不同意的观点。他们说了,我说,好,我听到了,但这件事按我说的办。今天他们知道这个决策是对的。当然,也有决策最后我错了,我会马上认错、调整。我是一个坚持的人,但不固执。

36氪:专制有助于投资机构的效率?

张颖:一个优秀的公司,不管是投资机构还是实业,都应该是70%专制,30%民主。民主是让大家有一个讨论的机制,让员工觉得被尊重的,以及一个快速纠错的机制。但重大点上,你必须随时提醒大家。

36氪:你认为你有没有哪些局限,会制约经纬的发展?

张颖:有。我太好胜了,然后也太急,有的时候确实会为了一点细节弄得整个过程乌烟瘴气,并且给同事们太大压力,结果有些人就是过不了这关。

很多东西是老天爷定的,你能不能抓住下一个BAT,抓住下一个滴滴、陌陌、饿了么,每个人活到六七十岁,有点什么意外都会完蛋,那我们还有多少年?你到底怎么消化这些东西?我还是有很多欲望、纠结、诱惑,所以这个过程注定很煎熬。

36氪:虽然风险投资行业出现才40年,但你有没有想过要把经纬做成,譬如一家百年老店?

张颖:百年老店个屁。

36氪:就是说除了眼前三五年的计划外,你没有更长期的设想?

张颖:也许内心深处有,没细想过。我不会说什么百年老店。创始人会老、管理者会换代,长江后浪会推前浪,换代成功靠什么?基本靠运气——就正好有一个年轻人,做得好,价值观也一致,也在成长也会管理。如果我们努力了,但十多年后找不到那个年轻人我也认了,一个投资机构的衰落也很自然,没什么好纠结的。

36氪:你不相信制度和体系能赋予机构可传承的生命力?

张颖:如果不是我来管,那就是另外一个经纬了。也会非常好,但风格会很不一样,不会去火人节,不会去贝加尔湖。他们有可能说认为这东西不是那么重要,确实有可能业绩上我们能延续我们的给力和行业地位,但那是一个不一样的机构。 

什么是品牌,什么是酷

-以我的嚣张程度,我是想要说“无法超越的酷”的

-经纬公号是No.1,我们有50万粉丝,我鼓励任何一个机构来超越我们

36氪:很多人不能理解,经纬作为一家VC,为什么那么喜欢“搞事情”?去年带几十个CEO去火人节,今年办音乐节,你们还参与拍了一个纪录大电影《燃点》。

张颖:很多事情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直觉告诉我去做它有意思。说实话以前我没有去过音乐节,但我理解一个酷的音乐节是什么样子。我们是在36氪的一篇文章里看到天漠音乐节的,(看到了)形式、邀请的乐队这些,当时我就觉得很有意思,然后我们找到创始人李宏杰聊,发现他还是张北音乐节创始人,我说那我们就深度合作,按照south by southwest那种模式,科技、音乐、极客。

但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跨界趣事对品牌的重要性,也系统性地、更加有思考、有节奏地去做一系列很酷的活动和品牌提升的投入。

36氪:是你一人的决定,还是在经纬内部必须大家也要走一个决策流程?

张颖:今年是要做一个音乐节,还是什么节,我们从来没有就一个案子坐下来聊几个钟头。我们通常是几个人碰一下,恰巧我们同事也都是一群好玩、跨界的人,大家觉得应该做,就马上做,有了想法之后我们会有超强的执行力,这个是非常难得的,这是我一点都不害羞说出来的。经纬有超强的执行力。你看到我们的广告了吗?

36氪:一样给钱,不一样的酷。

张颖:这个我们想了十分钟不到。音乐节上我们有一个15秒的广告,我说来坐下来我们讨论下形式。一开始我提的是“一样的资本,无法超越的酷”;我们一个同事坚持“一样给钱,不一样的酷”。以我的嚣张程度,我是想要“无法超越的酷”的。因为无法超越,我对标的是投资同行。

36氪:你怎么定义酷?

张颖:没有投资业绩就不要扯。等你有投资业绩,你再叠加,就是1后面的那些0。有这个1,后面的0就是多元化的放大。今天的创始人越来越年轻、有趣、多元,你能不能快速给他钱很重要。但他认不认可你的机构魅力、人格魅力,他觉得你这个品牌酷不酷,这个同样非常重要。

恰恰这一块我们是有感觉的,这个感觉来自我,以及经纬的一小撮人。我们每年干的事情,包括公号、内容、视频产出、七八次经纬出行、一年一次大型活动、经纬chuang大会,无数线下活动,还有经纬内部的人文投资。

36氪:人文投资这块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颖:我们内部叫人文投资,或者说叫消费升级里面的精神升级。这类东西需要时间成长但有很大空间,同时它还能带来影响力,并且我喜欢。

像新世相、公路商店、班夫山地电影节这类项目,商业上或许需要一点时间去耕耘,但反过来说他们的成长能影响更多的人,这些我个人都参与了。

36氪:你在乎人文类项目的商业化吗?

张颖:非常在乎。我举个例子,4、5年前我投了一席,我投的时候它刚做了第一个show,但定位很清晰,他们就是要做中国的TED。现在他们在腾讯短视频类累计播放量排前三,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人物的拿捏。发掘各行各业里有趣的人,而不只是商人和明星,挖到这些人还只是第一步,具体怎么把脚本安排好,怎么去体现这些人unique的一面,怎么站在台上更立体、放到视频上有访问量,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

再说新世相,我们刚投的时候它还没做过一场活动,那些活动的延展、叠加、形成IP、拍网剧,就更没有了。但我觉得张伟这个人不只是文艺,他有组织大型创意活动的能力,这些活动又能一次性带给他十几万、几十万的粉丝,他的商业思维越来越成熟。

公路商店也很简单,它定位是年轻人亚文化,这些人是中国的未来,这个非主流群体会越来越主流。你要把这个人群切住,内容必须非常彻底到位,不痛不痒无法打动他们。像公路商店风格就非常鲜明,什么北京的老外vs上海的老外,在飞机上吃小龙虾这些选题,不喜欢的人觉得非常无聊,喜欢的会非常喜欢。康阳(公路商店CEO)这个人蛮有商业头脑的,大的东西拎得清。

有些人沉迷于自己的文艺,沉迷于持续产生优质内容,意识不到自己零商业判断,不能把握大事情,这种人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好媒体人而不是好的创始人。我相信张伟和康阳都是有可能大成的人。

36氪:看来做内容一直是你的兴趣。聊聊经纬创投这个公众号吧,它现在有多少粉丝了?

张颖:今天我们有50万粉丝,现在公号粉丝增长比以前难多了,但无所谓我们会坚持死磕。我们提供更多有用、有趣、多元的内容,这个号有一天到150万+读者,我一点也不会吃惊。

36氪:时机是不是经纬公号成功的关键原因?

张颖: 我们2014年开的公号,其实已经晚了一年。10月我们发了那封信(注:指《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有了第一个10万+,我意识到公号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当然现在我们也有足够的敏感和创新,找到新的传播渠道,通过好的内容和方式延展影响力。 

36氪:其他机构后来也在做公号、写文章,他们有没有可能后来居上?

张颖:我不关注。因为我们是No.1,我鼓励任何一个机构来超越我们。我们在创业者心里面的酷,没人能超越。Nike和苹果每年花几十亿在中国持续打广告,为什么呢?因为影响力是个持续的东西,需要多方努力去叠增。而且外界看到我们做的这些其实只是我们(实际做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在别人学的时候,我们早就在做更有意思的事了。

36氪:透露一些。

张颖:比如今年3月我们成立了经纬出行。过去两年多,经纬带CEO们出行了七八趟,包括冰岛、火人节、摩洛哥、贝加尔湖,还有我们刚刚带十几个CEO去的堪察加。这次堪察加我再一次体会到,这件事太适合我了,没有人会比经纬做得更好。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第一,我喜欢看世界。第二,尝试了几次之后,我发现这个东西对我根本没有压力。我带15-20个CEO出去5到7天,每天跟他们有质量的交流,等于我开了15到20个会,移动的董事会。跟CEO一对一的深入讨论,很多东西聊清楚了。像瓜子的投资就是在我们去俄罗斯时搞定的。加上CEO们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但没有耽误时间,反而省出来很多时间,同时我又在看世界。他们白天骑越野车,我骑摩托车,晚上他们打牌,我就给他们提供茶水、聊天、我看书看纪录片。

36氪:你不参与打牌?

张颖:我不打牌,因为我每天都在厮杀博弈,我需要把运气都留在投资上。

同行与敌人

-我需要敌人,来刺激我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不是一个没有情商的人,如果我没有,是我当时选择不要情商

36氪:今年是经纬成立第10年,最大的成功是不是还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张颖:100%。没有大趋势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36氪: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被认为正在过去,经纬对此有没有系统性焦虑?

张颖:认为经纬只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机会,然后all in,然后人海战术,这是把经纬看浅了。事实上我们有一个非常高效和严谨的团队在作战,我们对新行业的敏锐度,抓住风口的准确度,这些可以从我们的项目上印证。

比如,我认为接下来,教育行业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上升期,经纬的布局,包括猿题库、VIPKID、百词斩等等、尚德,非常早也非常强。新型的教育公司我们都抓住了,其他新投的一些公司发展也非常惊人。

再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们投了富途证券、分期乐、积木盒子等等,今年Fintech领域会迎来一波上市,而我们在这一块的布局和结果都是第一流的。

前几天我们复盘今年上半年,我们新投了40多个项目,加上之前项目的后续融资,我们的法务上半年处理的交易有200多起,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经纬到现在为止投了400多家公司,每年还在以70家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认为其中独角兽和准独角兽——我们对此的标准是即将或已经10亿美金以上,达到了80家,还不包括我们近两年投的、有潜力的早期项目。这是我们手上真正的王牌。

36氪:今年上半年投资圈似乎达到了焦虑的峰值,普遍认为投资主题欠缺、资产端没有好项目,迷茫情绪蔓延。你怎么看?

张颖:阶段性焦虑,阶段性茫然,阶段性低迷找不到方向,我认为很好笑。因为投资本身就是永远在思考,在调整,在环视你布局的所有行业,哪里适合加油哪里需要刹车,持续地在行业里面深耕,发现优秀的人和团队,找到估值平衡点,然后闭著眼睛投。这就是投资的本质。只要还相信中国经济,相信互联网,我认为没什么可迷失的,这一点经纬内部非常坚定。

36氪:对于下一个10年,你在做哪些准备?

张颖:首先当然是好的投资成绩,未来10年,各个我们布局的行业前10家市值最高的公司里面,我希望有4家是我们投的。然后还有很多其他事情我们已经动起来了。比如,把经纬出行做成一家牛逼的公司,给大家带来持续服务,极致的旅行体验。比如经纬的公众号,它会不仅仅是流量入口,对内容的追求有一天大家会看到。

36氪:你的意思不是想做一家有意思的VC经纬,而是说经纬不仅仅是VC了?

张颖:不仅仅是VC,它是一个投资平台。未来会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事情。我五年前就在说经纬系,三年前就在说平台。

我做资金杠杆做了十年了,总有一天资金杠杆要反过来服务于其他事情。我们确实影响了很多人,让中国经济发生了变化。抓到好公司,再投几个百亿级公司,再投10个独角兽?但也就是这样了,更多就是财富上的提升,对我来说这是不够的。所以我在考虑其他更难的事情,那种需要一天一个脚步一个坑,日积月累,慢慢做出来的事情。 

36氪:你现阶段的偶像是谁?

张颖:Chuck Feeney。DFS的创始人,他把他的70多亿财富全部捐出了,本人住在一个简陋旅馆里。还有现在的Bill Gates,我也越来越欣赏。赚这么多钱,又能捐这么多钱,这是多难的一件事,不了解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慈善上的成功可能比商业的成功还难十倍。我越来越敬佩那种有着严谨商业思维上的人,在慈善上用同样的严谨发力。他们慈善上的成功是非常可怕的,赚钱难,把钱花好比登天都难。这句话说出去会被很多人说,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子。怎么把这个钱给用好,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比登天还难。

36氪:这些东西你会跟团队交流吗?

张颖:会。少数人。

36氪:哪些同行的意见对你会有影响?

张颖:我身边的、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其实我和邵亦波、徐传陞都是内向的人,而我可能是这里面最严重的一个,会社交不代表不内向。

36氪:内向的定义是什么?独处带给你的力量感更强?

张颖: 我有一个小本子,独处时我就在上面写东西,我的各种思考,密密麻麻。独处给我更多的时间去做跨界的思考,回到团队中我们会去讨论,配合战略凶悍地执行。 

36氪:这几年随着你个性的越来越强——或者说越来越愿意展示你强烈的个性,你和别人有过最严重的分歧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事会让你人闹翻?

张颖:没有,零。第一,我不见同行,我在刻意和很多人保持距离。第二,如果同行到我面前来,一般是有求于我们的明星项目,也许和我们的同事有过争执。但是到了我这里,反而需要的是我缓和情绪,而不是帮着我们的人发难。我不是一个没有情商的人,如果我没有,是我当时选择不要情商,但资本的运作中毕竟在商言商。

36氪:利益冲突的时候,你是一个能够舍利的人吗?

张颖:会。真正和我们合作得不错的基金,有时候人家来要额度,想要跟投,我们远比其他基金大方。

36氪:那么你还有敌人吗?

张颖:不认可我们的同行。

36氪:即使避免和同行接触你还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张颖:因为在我今天的位子上,很多人会用这样的信息来换我对他的认可。所以基本上所有敏感的行业信息,我都能及时获取。他们的评价,I dont care what the fuck they say . 但这些人的不认可会变成我的原始动力。我需要敌人,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我需要他们来刺激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还是那句话,自强则万强。

*本文为《经纬第10年,对话张颖》的下半部分,阅读上半部分请点击链接:《经纬能有今天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给年轻人做事的空间》。文章来源:36氪,作者:洪鹄,原标题:《36氪独家|经纬第10年,对话张颖:敌人让我做得更好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