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数字经济峰会 | 刘兵:文化旅游市场空间巨大,要深度挖掘在地文化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执惠 2018-03-16
刘兵认为,发展文化旅游需要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把文化主题化,把主题情境化。未来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集群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泛娱乐正在弱化,提升文化消费成为未来整个大的主流。

3月16日,由杭州市旅委、旅游卫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为指导单位,执惠主办、天迈联合主办,以“‘浸’入未来”为主题的《TWISE2018文旅数字经济峰会》在杭州天元大厦举行。大会围绕最新的文化科技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旅游大数据、旅游体验内容创新、体验提升等话题,探讨了文旅数字经济的创新落地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刘兵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兵表示,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产业重大的结构性变化。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开始爆炸性的增长,数字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很多行业跨界融合,在推动国民经济转型上,成为非常重要的力量。

他认为,发展文化旅游需要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把文化主题化,把主题情境化。通过空间的创意和业态的组合创新,实现文化的强体验,形成人流、现金流最大化的文旅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刘兵进一步表示,未来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集群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泛娱乐正在弱化,提升文化消费成为未来整个大的主流。

以下为刘兵演讲全文。(本文未经当事人审核,内容略做删减。)

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2018文旅数字经济峰会,我今天从文化科技融合的视角下,为大家分享一下未来文化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分三个方面: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科技融合下的产业发展趋势、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产业实践。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首先介绍一下大的背景,实际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到了十八大,党中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新型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特别是到了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从国家战略来说,最大的战略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里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要摆在非常重要的集成创新位置。

特别是我们在五大发展领域中以及“五位一体”中,国家布局上提出我们要加强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自信。核心是弘扬文化,提振消费,带动就业,最后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我想这是国家在政策上大的背景。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非常核心的动力。特别是当今以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正在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刚才有嘉宾谈到了虚拟现实增强领域,最近还包括增强现实AR等等,都广泛用于文化产业当中。

另外是基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文化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使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在奥运当中,以及在央视春晚中做了非常绚丽、沉浸式的体验,集中体现了文化的自信,传统文化产业在高新技术的融合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十九大提出,我们国家目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产业重大的结构性变化。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开始爆炸性的增长,二位数的增长,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在下降。数字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很多行业都在跨界融合,在推动国民经济的转型上,成为非常重要的力量。

另外,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确定了五大新兴产业,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物,而第五大新型战略产业就是数字创意产业,这些被确定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五大优先产业。

《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十万亿级的产业支柱,未来数字创意产业将会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规划》提出要促进数字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文化新型消费产品,创造引领新的消费,让它成为我们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战略。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泛娱乐正在弱化,提升文化消费成为未来整个大的主流。我们要了解GDP与产业的关系,人均GDP一旦超过4千美元时,精神文化的需求、消费的需求将会快速上升。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千多美元,所以国家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进入了非常大的爆炸性阶段。 

我们认为,文化已经进入了刚需的年代,线上的微信、淘宝都属于社交文化的需求,线下的综合体,各种消费产业已经进入了非常爆炸性的阶段。

再来谈谈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塑造感同体验和思维认同,最后形成消费的经济形态。所谓的感官体验就是一般浅表性的旅游观光,获得观感享受。但要获得思维认同必须有文化体验,所以体验经济是塑造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的载体。 

体验经济必须靠科技的支撑。从全球来说,体验经济基本上把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已经在全球形成很多,而且特别需要很多新的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多维技术,以及空间业态上的创新。震撼、感动、感悟是文化旅游展演项目的成功要素。

我国展演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0阶段,即传统的舞台方式,以《丽水金沙》为主。

2.0阶段是真实空间的实景演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

3.0是展演融合,代表作有《又见平遥》,这里科技含量已经很高了,大量采用声光技术。

到了4.0阶段,讲究重度沉浸式增强现实创新体验。最新打造的贵州茅台的《天酿》展演,就大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虽然演员只有20-30人,但一天可以根据需要翻台5-6场。 

我们认为目前文化展演已经发展到4.0阶段,即重度沉浸式阶段,这需要科技的创新。

从未来发展来说,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基本确定为文化、科技、金融,这三元动力结构基本成型。 

我国的发展已经从投资、出口两大驱动转向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这其中的核心是消费。除了刚需改善型消费之外,还有整个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类消费。

未来整个文化产业要推动以数字创意经济产业为核心和主体的新型文化消费产业,创造领先的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成为文化产业和相关的,特别是文旅产业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产业实践

下面介绍一下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这些年做的产业实践。

2012年,科技部会同中央宣传部、财经部、文化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编制并发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主要目标是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总目标是依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一个共融共生的,包括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研发支撑与科技服务,以及投融资运营服务领域优质资源的产业生态,推动东部与西部的资源对接。

我们的联盟成员包括西部12省与中部六省的文旅集团。联盟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依托联盟,以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完善文化体验及休闲旅游消费新兴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链条,培育出文化科技服务的新业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促进消费拉动投资的能力。

我们通过三年试点,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科技服务创新产值累计达到60亿元,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的规模累计达到1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增加产值累计达到900亿元。

成立试点之后,我们围绕文化旅游对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将近100个城市进行广泛的调研,并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在很多地方,区域和城市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文化体验方式和文化消费业态很落后。有些地方有很多文化旅游资源,但没有好的项目资源,没有招商引资,这其中的核心还是文化体验方式与文化消费业态落后。 

总结了这些情况之后,未来文化旅游还是有三大核心问题。 

第一,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拆迁成本非常高昂,用地规划受限,传统的房地产补偿开发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所以必须由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带动新业态。

第二,景区提升和产业升级。传统景区主要靠资源吃饭,依靠人文景观、资源景观及门票车票支撑,业态单一,可持续发展很差。

第三,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任何一个城市要发展文化事业都要建“五馆一院一种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规划馆、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希望建文化项目带动周边的土地升值,实际上这种房地产也难以反哺大的公共文化投入。 

另外,一般这种设计都比较高大上,有政府价值趋向,难以形成文化消费的业态。这些“五馆”都是靠政府长期补贴,文化项目、公共项目与文化消费产业之间割裂来发展,没有很好发挥政府投资效力。所以需求就是公共文化和公共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政府投资效能和激活文化消费,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面向这三大问题,我们联盟在2014年承担了国家文化旅游消费产业任务,联合联盟的几十家单位在全国12个省开展应用示范。 

1、首先就是创立协同工作的模式。我们把文化创意、规划设计、技术制作、商业运营结合,打通产业咨询、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到投融资运营管理、文化、旅游、新兴消费的科技服务链条。通过联盟我们创造了跨界融合的协同工作模式,打通了文化创意到商业运营的科技赋能链条。 

2、其实是人才。现在从文化项目来说,既要懂文化,又要懂科技,还要懂运营的人才非常少,我们通过三年时间建立了“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把人才培养、智慧服务与产业促进结合起来,打造了文旅创业人才定制培训的立体型课程,形成了交叉人才的复合培训。

3、业态创新。在业态创新上,通过创新的展演,创新的演艺,形成新的展演方式,把文化变成可体验化的新兴消费业态。同时我们把特色的餐饮、娱乐社交进行组合,引爆业态、支撑业态、关联新的展演方式,实现空间的聚集。公共空间、文化体验空间、旅游休闲空间、消费空间的联动,最后为地方政府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实现了文化科技金融和土地复合空间价值最大化,为地方政府重构了文化消费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转型的新模式和PPP交易结构。因为所有项目都是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PPP的模式合作。

总结一下,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把文化主题化,把主题情境化。通过空间的创意和业态的组合创新,实现了文化的强体验和刚需文化,最后形成了人流、现金流最大化的文旅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经过三年的试点,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做了十几个项目,其中产业升项目17个,改成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5个,带动相关产业1千亿,大大超过了我们在承担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的要求。

比如我们在成都江安河做的旧城改造项目,老城区变成了非常休闲的区域,通过健康业态的植入,夜游,还有休闲产业,构建了非常好玩的体验。此外,我们在茅台镇打造的文化展演综合体,在红军长征纪念碑边上打造的红军文化主题,大量采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创造深度沉浸的体验。    

在公共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我们在山东淄博也做了一个文化中心。以前淄博建了很多博物馆,由于没有新的消费业态,所以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然后我们做了这么一个项目,把文化消费业态和公共文化展示结合在一起。包括植入一些教育和休闲健康等各种业态,形成了公共服务事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也解决了当地的痛点。

从未来来说,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集群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36个,每个城市都需要与市民生活相交融的文化地标及城市更新。中国4A级以上景区一共有2113个,文化体验拉动旅游消费是每个旅游景区从浅表式观光到深度休闲体验转型的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升级必须要通过新的模式,新的思路和新的路径。联盟在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协同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家高新区的合作,另外加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强化创意策划、规划设计,非常欢迎业内有关企业、机构共同做好产业生态。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