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3月16日,由杭州市旅委、旅游卫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为指导单位,执惠主办、天迈联合主办,以“‘浸’入未来”为主题的《TWISE2018文旅数字经济峰会》在杭州天元大厦举行。大会围绕最新的文化科技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旅游大数据、旅游体验内容创新、体验提升等话题,探讨了文旅数字经济的创新落地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天迈董事长吕剑彪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吕剑彪表示,智慧旅游3.0阶段有三大痛点:景区缺内容、文化缺载体、游客缺体验。不以增强游客体验为目的的智慧旅游都是耍流氓。
吕剑彪认为,文化是内容,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手段。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可以用新的科技做加法或减法。加法是在游客的游玩体验和旅游产品整体性上,减法可能是在运营成本、人员投入上。文化和旅游要充分利用科技进行结合。
以下为吕剑彪演讲全文。(本文未经当事人审核,内容略做删减。)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智慧旅游3.0,主要还是结合我们自己这九年发展,一些产品的进化和客户的进化,慢慢才有3.0系列。
从1.0到2.0,思考游客体验性
主要分为两个时间点。
一个是2014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的概念。在这之前,我们和杭州旅委一直在摸索,包括最早做了个APP,说自己做智慧旅游。然后还有旅游信息化,这其中有很多管理上的东西。这是所谓的智慧旅游1.0阶段,还只是萌芽期,我们做了一些很粗浅的事情。
第二个阶段,从2014年开始到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年,再到2016年提出全域旅游。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很多新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基于这些技术,我们为政府、企业、游客做了很多效率上的提升和体验上的改变。
我们用“云、大、物、移”这四大技术做了四大平台,主要是全域旅游的、智慧景区的,包括景区的可视化管理,综合管控,景区大数据平台,还有各种管理应用,景区内的各种物联网,包括车辆保安、SOS报警、停车的,各种系统。我们通过云数据和物联网的技术,把这些数据串起来。
现在旅游局在做的大数据,很多其实还是“小数据”,因为它买的第三方数据就是一个结果数据。那些真正把物联网的设备沉下去,落到景区、游客的产品上,把这些数据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未来真正的大数据。
我们最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包括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支付宝的应用窗,给旅游集团做线上的游客中心,其实是用一些技术来打通景区和游客之间的通道。他们春节的时候已经把90%的票窗关掉了,剩下一两个特殊通道就通过这种方式服务游客。这样数据进来了,人力成本省了,可以做出很多衍生的推荐。
我前天还在支付宝和他们交流这个产品,接下来他们会在线下服务做很多加强。整个体系是基于T-BOSS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主要帮景区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资金的快速归集,全部做到无纸化,财务上的效率会提升很多,资金的效率也会提升很多。
二是业务的整合,特别是旅游集团、宾馆酒店和景区门票,或者游船、交通这些板块的整合,需要这些系统来做串结。
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智慧旅游2.0,核心内容是提升管理效率、服务的互联网化,还有精准化的营销。这是2.0阶段做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在想智慧旅游怎么样真正智慧到游客身上,让游客能感受到旅游的智慧,或者更多体验。
智慧旅游3.0阶段的三大痛点
智慧旅游3.0阶段有三大痛点需要解决:
第一是景区缺内容。现在大部分景区还是非常缺内容的,除了风景秀丽之外,可能大家也经常听到一句话,那就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虽然现在很多景区人流已经几十万、上百万,但大部分都还只是观光型。
第二是文化缺载体。比如海洋鱼文化,更多是在展厅内容。一个展厅,一个化石,那种文化游客是很难感知到的。
第三是游客缺体验内容。
基于这三点,我们提出3.0核心是——不以增强游客体验为目的的智慧旅游都是耍流氓。
我举个例子,拿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跟日前刚结束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来做对比,可以看出两者最大的差别。08年时,张艺谋调用了一万多演职人员做演出,而今年,“北京8分钟”时只有24名轮滑演员,场面其实差不多大,但效果不会比08年差。
落到景区上也是这样。杭州可以支撑宋城这样大的演艺,像《印象西湖》有几百个演职人员,大部分旅游目的地撑不起这个成本。这种演艺,很多地方领导非常关心,会投大笔的钱,但在运营上,却难撑起每年几百个演职人员的成本。
我们现在和一家演艺公司一起做一个很小的剧目,两三个演职人员就可以把一场秀撑起来了。这是基于科技的运用。
文化的展示与科技相结合
以前大部分文化都通过模型、装饰来做展现。但现在会有更多的方式,我们把科技方式运用到这里进行结合。
我们现在正好有一个项目在落地,一个国家级的海洋博物馆,它本来是5千多万预算全部用来做各种模型,可能去买一些文物。后来我们交流之后,也带他们去看了未来游乐园,现在花了40%左右的经费来做。特别是和旅游结合的文化展示,互动性、参与性还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说说夜游。夜游在旅游行业里也可以专门拎一类,在所有产品体系里分两种,室内和室外。室外灯光这种只能做夜游,所以我们专门拎了一类。
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加拿大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峡谷景区,但做了夜游之后马上引爆。因为这里运用大量的灯光装饰,互动投影,全息。即便是在水面,用实景加投影虚拟,也能把整个产品凸显出来。
我认为,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可以用新的科技做加法,或者做一些减法。减法可能是在运营成本、人员投入上的减法;加法是在游客的游玩体验和旅游产品整体性上。
我们提出文化是内容,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手段。科技是非常好的方式,它把文化和旅游充分结合在一起,让游客有了真正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