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文化产业不缺钱,缺的是创意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郑雨婷 2018-05-10
5月3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典礼暨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主题峰会在北京举行。“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只有”系列演出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荣获“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殊荣。

5月3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典礼暨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主题峰会在北京举行,10位文化产业界杰出人士荣获“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殊荣。

王潮歌,这个极具个性魅力的名字,再次以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作为国内艺术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印象”、“又见”和“只有”系列演出让这位国内“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文旅演出标志性人物。

中国著名导演、自如文化董事长王潮歌

然而除了“一线导演”、“独立艺术家”,王潮歌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自如文化创始人兼董事长。在艺术情怀和商业运营两者间游走自如,与她一起同声共长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与变革?

在位于798艺术西区的王潮歌工作室里,记者未能见到王潮歌本人,只好通过越洋电话,追踪正带领团队在马来西亚创作“又见马六甲”的王潮歌导演。

1.文旅融合契机何在?王潮歌:文化让旅游如虎添翅

根据今年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个新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出现,让“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给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于旅游局与文化部的合并,王潮歌本人也感慨颇深。她表示:“在印象系列演出一部一部推出并获得很好的口碑的同时,一直有一种声音说这是“旅游演出”。作为一个导演,我带着我的团队,灯光、舞蹈、作曲,都是戏剧界一线创作人员,认真创作,遵循严谨的艺术规律,就因为在旅游地——这个最接人气的地方演出,怎么就不算艺术作品。文艺是载体,内容是文化。文艺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文艺不是非要在殿堂之中才是文艺。文艺来源于人民喜闻乐见,最终奉献给人民身心愉悦。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就要跟着人民走。哪里人群最集中,哪里就应该出现文艺。”

“再说旅游是什么?从行为主体——旅客角度上说是休闲,从感知传递角度是说是文化感受。我不相信没有山川美景,没有地域人情的地方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的实质是感受文化,本身是文化的传递。”

谈到合并带来的契机,王潮歌向记者列举了三点:

第一、文化会让旅游如虎添翅;

第二、旅游会让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适用天地,文化艺术不应该仅呈现于书本上,不应该仅呈现在剧院里,文化艺术应该在山水间,在古巷民居里,有民族服饰里,也在故土乡音里;

第三、文旅结合带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产业的升级,也会带来“文化的升级”。“为什么要给“文化的升级”打上引号,我以为文化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也就无所谓升不升级别。我所说的‘升级’是指跟时代同级,适应新时代,新人群。”王潮歌表示。

2. 谈文化产业现状 王潮歌:不缺钱,缺的是创意

不少熟悉王潮歌的观众都知道,由她执导的实景演出在将创意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吸收了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在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社会各个领域的当下显得尤为独特。

王潮歌在演出现场指挥

当前,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对内容生产、文化传播产生了重大甚至颠覆性的改变。有不少人认为,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或将剥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上的“真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地图难免会经历蚕食之痛。

谈及当前文化产业的现状,王潮歌则在电话中向记者肯定了借助互联网传播文创产品的重要性,“我恰恰认为,正因为互联网的发达,才使线下的体验性演出变得弥足珍贵。”她认为,当今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许多人开始做演出、打造“文化小镇”,市场的需求也恰恰证明了在互联网时代,线下的体验也同样重要。

“今天的文化产业里,我认为不缺钱,缺的是创意,缺的是有天分的很用功的艺术家,也缺乏国家的一些政策支持。”王潮歌坦言。

3. 实景演出前景几何?王潮歌:先把国内的市场做好再说

实景演出作为一种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将当地文化、民俗与演艺相融合的独特文化模式,在《印象•刘三姐》正式亮相后便引起了外界不少关注,频频受到资本的青睐。

王潮歌向凤凰网财经表示:“我不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放眼在海外,我还是认为把我们国家的事先做好,然后通过国力的强大、全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的认同,才有可能在海外再出现各式各样的作品。”在她看来,国内的事情还没做好就去海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本身就不是一条好的路径。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海报

4. 文化产业如何投资?王潮歌:没有创意的项目,即使投了,也风险极大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澎湃,作为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资本的涌入难免催生泡沫,给文创产品的投资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谈及文化产业的投资,王潮歌表示,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是这样,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的推动力是不可小视的。但是文化产业有它的特征,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化,就没有办法成为在文化领域的投资人。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不是钱,而是文化创意。没有创意的项目,即使投了,也风险极大。

“有很多人会说我现在有一笔钱,我又拿了一块地,然后我就开发一个商业的模式,怎么产,怎么入,怎么出我都想好了,然后来说‘你们艺术家过来给我们做一个作品吧’,那就等于是先有鞋后有脚。”王潮歌在电话中调侃道。

5. 艺术没有公式,所以艺术才会“迷人”

2004年,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联合创作了中国首个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部历时三年半、百易其稿创作而成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场场爆满,每逢黄金周假期还需加场演出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观演需求。工作室负责人在闲谈中向记者列举了一个数字:“6666”——自2004年首次公演至今(2018年5月3日),《印象刘三姐》在国内已经放映了整整6666场。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这部现象级作品仅2017年的票房总收入就达2.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到将近一个亿。

“每一次都是新的”,这是外界对王潮歌作品的普遍评价。

在电话采访的尾声聊到创作灵感时,王潮歌笑言:“这个问题很多人一直在问我,但也是特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没办法叙述当时我是怎么想的,我为什么这么去做。我想这就是艺术迷人的地方,其实没有公式,也没有一个原由,有才华的,有天分的艺术家才能够做出来这个东西。”

后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王潮歌的《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演出,现在每天有八部作品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上演,每年演出4000-5000场次;其中“印象刘三姐”在今年4月25日迎来了它第6666场演出;“《又见·平遥》至今仍保持着每天2场,周未还要再加演的演出节奏;《又见·敦煌》更曾经创下了一天演出9场的纪录。

*本文来源:凤凰网财经,作者:郑雨婷,原标题:《专访著名导演王潮歌:文化产业不缺钱 缺的是创意》。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