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10月17日,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常熟市旅游局、常熟市教育局承办、执惠协办的《2018·研学旅行与文旅产业融合研讨会》在常熟举办。本届研讨会围绕“共享·共荣”的主题,汇集200余位研学旅行及文旅业界前沿精英,共同探讨“文旅+教育”资源共享共荣发展新模式。广东省中小学校外教育协会秘书长杨春良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杨春良表示,研学旅行就是以旅游为载体,以学习为目的,自然要强调课程的设计问题。不过,杨春良进一步表示,目前很多机构做研学旅行仍然普遍存在“眼睛课”、“耳朵课”“娱乐课”,也就是“有游无学”的状况。
对于有效的场馆活动具备什么特质?杨春良认为需要具备六个要素,第一点,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寓教于乐,注重实践,多感官的参与活动方式;第三,自主、自导、互动的学习方式;第四,创设具有现场感或者虚拟实景的学习环境;第五,生活化的学习途径;第六,合理引入信息化、电脑化、科技化的学习媒介。
以下为杨春良演讲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跟在座的各位分享关于研学旅行有关课程设计方面的内容,我是从事教育工作,一直是在体制内,从大学到中学再到做营地教育,做营地教育也有20多年了,全国第一个综合实践营地就是深圳,深圳的中小学德育基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就从教育的角度谈一下研学旅行的问题,课程设计。因为现在做研学旅行有一个旅行和研学的矛盾问题,我们做研学旅行其中带学生到各种场馆去活动是我们研学旅行的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比如说文化之旅,就是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红色之旅参观各种红色的纪念馆、科技之旅参观科技馆、艺术之旅参观艺术馆、生态之旅参观生态教育馆等等。过去我们就是带学生参观而已,过去主要是做旅游做夏令营,现在教育部等11个部门提出做研学旅行,就是以旅游为载体,以学习为目的,自然要强调课程的设计问题,截至目前我看了很多的机构做研学旅行,仍然普遍存在着被专家们批评的就是“眼睛课”、“耳朵课”“娱乐课”,我们把学生带到一些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里面去,学生没有任务,没有问题导向,没有导师的指导,所以处于一种非常松散的旅游的状态,也就是“有游无学”的状况,我们说是伪实践,伪探究,伪合作。研学旅游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是回归生活,回到实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同学与老师的互动,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元素的引入,学生的学习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我们总结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复杂的,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场馆的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建设的水平低,缺乏参与、体验、探究和互动的条件。比如说国家的这些馆过去大部分都是图文展览,学生很难参与互动,现在引入了新媒体手段,增添了互动性、虚拟环境的营造,以及实物展品传统展示手段的结合,学生参与互动的条件比过去好很多。再就是缺少能够进场馆进行教学的专业教师,可以说场馆教学是新的东西,在欧美国家做的很成熟,但在中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我们现在非常缺乏这方面的教师。再就是学生场馆缺乏必要的学习时间,这也是学生缺乏沉浸式学习,很难进行互动的一个原因之一。再就是场馆与学校缺乏合作,未能在场馆学习活动上达成共识和相互支持。最后就是场馆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组织,难以达到课程化要求。
所以我们这些年提出场馆课程化的问题,也就是把学生进入场馆的游学活动进行课程化的设计。什么是课程化的设计?我们所说的课程不是说中小学的学科课程:数学、语文、英语这样的课程,有教材、有书本,知识是呈体系的呈现。我们所说的课程化是体现课程的要素,要有目标,要有问题导向,要有学习过程的设计,这个学习过程是体验性的学习过程的设计,有体验性学习的要求,包括评价。
现代场馆的特点,当然是情境性、可参与性、互动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观众进入场馆可以参与,可以动手去做,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全国各地指导一些实践基地营地怎么建场馆,怎么样让学生可以进入互动性的场馆。我今天所讲的设计是基于互动体验式的场馆,如果场馆本身不具备互动的条件,当然我们很难设计出互动性的课程。那么所谓的场馆课程就是由场馆,学校,或者是其他的机构合作,以教育目标,教育主题场馆资源条件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学习过程,大家注意这个是我们说场馆课程到底是一个什么课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些过程是有很多的要素,设计课程有很多的依据。
那么场馆课程设计的一些核心重要的环节是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有效的场馆活动具备什么特质,场馆活动的基本形式,场馆学习方案如何设计,场馆学习单如何设计,这些都是重要的。
“眼睛课“,“耳朵课”,“娱乐性课程”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作为有效的场馆活动,需要具备以下的特点:
第一点,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可以自主探究和自由表达。这个是第一个理念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是不是有效的学习?
第二,寓教于乐,注重实践,多感官的参与活动方式。场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力求活泼、多元,营造生动活泼、参与性高的活动气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耳听、眼看、手动、心动”,通过多感官接触赋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不仅能听、能看还能动手摸,甚至还有一些场馆可以去闻,去尝。
第三,自主、自导、互动的学习方式。场馆的学习不再是老师带着学生去不断的做,而是学生自主的,研学旅行有的时候可能带着一百两百甚至是更多的学生,学生进入场馆以后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老师去指导,更多的是去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是自主自导互动的。
第四,创设具有现场感或者虚拟实景的学习环境。
第五,生活化的学习途径。
第六,合理引入信息化、电脑化、科技化的学习媒介。教师在这个过程的作用是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像课堂教学那样控制着学生。
场馆的活动也有传统活动,不是说现在就完全不要传统的很多活动。比如说自由参观、解说、导览、专题讲座、有奖问答这些都是传统的活动方式。那我们现在如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验?那就是角色扮演,比如说参观法制教育馆这些地方,可以模拟法庭,可以去角色扮演;演示与训练,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安全教育馆,生命体验馆,学生在里面不仅可以学知识还可以学技能可以训练演练;操作实践,比如说我们参观科技馆更多的是学生操作,带着问题去进行操作;还有依据学习单,进行自导式探索式的学习,这个是依据学习单进行自主式的学习。那么把上面那些的场馆活动类型进行归类,可以归成两大类,一种是传统式的说教式学习,比如说解说导览,学生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而不是自主探究的主体,后几种是发现型和知识建构型,不是老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他。
在设计研学旅行场馆活动的时候必然要作为课程化,这个呈现的文本就是学习的方案,那这个总体方案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要素,比如说活动的主题,资源的介绍,学习需要相关场馆的资源,这个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包括名称,目标,活动的形式,资源的匹配等等,活动过程体验与探究这样的过程,再就是实施的要求与建议,比如说安全方面的要求,秩序方面的要求,对相互之间合作的要求等等。最后一个方案就是任务书或者是工作表。
场馆学习单是什么呢?教师指导学生在场内学习而设计的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育资料等等。
作为场馆学习单,它的功能作用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协助的角色,媒介的角色,他是学生与展品之间联系的一个桥梁,有了学习单,学生就知道我要在这个场馆里面哪一个区域去看,找到哪一些问题,触发工具,那么进行学习单设计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注意这样的原则。
关于分组学习,很多机构也包括很多的中小学都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分组活动,但是符合要求的不多,大家只是学了表面,并没有学到根本性的东西。
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