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地砖:消失的古老技艺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田聪 2014-12-03
​真正的文化需要有心人才能看到。当你漫步故宫时,请留心每一个细节。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有复杂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元素。故宫三大殿的地板砖并不起眼,但每块砖都比同样大的黄金值钱。消失的技艺,逝去的帝国,今人的无限叹息。

旧时民间有种传说:“皇帝住的宫殿里,地都是用金砖铺的。”这种用金砖铺地的说法究竟有无根据呢?如果你有机会潜入故宫,撬开地板,翻开铺地的青砖,你会惊喜地发现,青砖的背面不仅有年号,还有工匠的名字。

如果继续挖,你会失望地发现,只有这些青砖,并没有黄金。所谓的金砖铺地,难道是传说?先别急,等我们慢慢道来。请记住,真正值钱的东西往往并非黄金。如果你能想到这一点,那就好好看看满地锃亮的青砖吧。它们比黄金还值钱。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在砖的侧面,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金砖初称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断之无孔,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为“金砖”。而其烧制则从选泥、制作砖坯、熏烧、运输、砍磨、铺墁,所需耗费的巨大财力和物力。每个工艺环节都极其讲究,整个过程要长达两年的时间。“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由此而来。

有人专门算了算,故宫一共用了8000多万砖,其中两种砖特别重要:一个是城墙外面包的山东临清的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每砖重24公斤多;再就是金砖,故宫三大殿都是金砖,金砖是用太湖的泥做的。太湖澄江泥经过加工,入窑以后用火烧一个月,然后再烧一个月,最后再用松子烧一个月,整个过程要360天,包括火候等各个环节都是要求相当严格。聊到金砖,还应回顾一下建设北京城的古老的故事。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开始为营建北京城做准备工作时,皇宫里的砖勒令由苏州等五府烧制。生产砖的陆墓御窑位于古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因余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然后又要经过六道工序才成为制坯的泥。再经多道制作过程,历时八个月才成坯。坯入窑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一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窑。出窑后,还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砖表面呈现光泽,才算最后制成。金砖运到北京后官府还派官员逐块检验,每块都要精心检查,方可进贡。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用太湖泥经过细致工序烧制的砖已成了神话。这种复杂的工序和昂贵的价格,只有皇家才用得起。随着帝国的覆灭,这种技术也烟消云散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永久的叹息。

当你游览故宫时,请带着一份温情与敬意,踏上神圣的金砖,叩问逝去的历史与沧桑。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